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1|回覆: 2

[文化觀點] 文化復興需解決兩個層面的名正言順接續自身歷史、形成全球共識 ...

[複製連結]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20-4-3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化復興是當前一個大問題,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呢?就是中國文化的名正言順。名正言順是孔子的說法,他並不是虛名的問題,我們現在人會把它理解成一個虛名。先秦的時候,名的含義更多的是指理論、邏輯。

de12fca16829aa813cab5f1ea313457e.png

諸子百家有一家叫名家,辯論白馬非馬的公孫龍就是這一家,這個名就是邏輯。名正言順,它的更核心的內容就是說邏輯上要說得通,理論上要說得通,讓名實相符。即邏輯能反映真實,理論上能反映真實。所以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後邊就是『言不順則事不利』。邏輯上不通,理論上沒搞通,那你做事那就不好做。

文化上的名正言順,實際上面臨着兩個問題,就是邏輯上或者理論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對中國自身的歷史,另外一個就是對全球。

我們現在的意識形態,包括我們現在的教育,我們的歷史教材,和咱們的歷史是有背離的。這個問題已經被認識到了,提出了一個說法叫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那麼這個歷史虛無主義是怎麼造成的呢?其實就是用西方的思維、西方的理論、西方的觀念,去解讀咱們自己的歷史,去描述咱們自己的歷史。西方理論、我們學術,就是名,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就是實,名實不符、名實背離。最終導致對歷史的背離、篡改。

這種虛無主義是在民國新文化運動之後才有的。辛亥革命之後,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是蔡元培,幾年後他也成為北大校長。剛上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廢止讀經,而四書五經則是咱們傳統學術的核心。這是對中國傳統學術的徹底否定,然後引入西學化的教育和西式的學術。

1916年的時候,然後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長,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所謂的新文化運動,以蔡元培為首,以北大為這個基地。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其實都是當時年輕的留學生,主要是留學日本,還有極少的是留學美國。像胡適是美國,像陳獨秀、魯迅、李大釗、錢玄同,這些都是留學日本的,蔡元培本人也曾留學日本。

所謂的新文化,實為搬運的日本明治維新文化,那麼就是否定中國文化,搞全盤西化、引入西學。所以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後來以致整體否定中國的歷史,懷疑中國的歷史,懷疑和否定傳統經典所描述的一切,都覺得有問題。出現了一個所謂的學派叫古史辯派,以顧頡剛為頭目。這就是歷史虛無。

那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所謂的歷史唯物主義來解讀中國歷史,而歷史唯物主義也是基於歐洲的歷史背景。你比如說他總結出來,歷史分階段前進,什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認為古代的社會一定存在着一個奴隸社會,古代的社會一定是階級社會,這一點恰恰和中國歷史是不相符的。

我們中國歷史是沒有階級的,這是中國歷史的特殊之處。其他任何地方,無論是日本也好,印度也好,歐洲也好,的確是有階級的。唯獨咱們中國是沒有階級的,咱們只有行業分工,沒有階級這一說。

這樣中國的歷史上所有的時代,都是行業分工式社會,只有行業分工,而沒有階級。那麼行業分工和階級的區別在哪裏呢?行業分工它只是一個相互協作的關係,最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各行各業的人員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所有的階級,其實階級也有行業的特徵,從在工作內容上它也相當於一個行業,典型的是印度的種姓制,種姓是階級,同時也是行業,一個行業就是一個種姓。

那麼行業和階級的不同是什麼呢?階級它是固化的,人員是不可以跨階級自由流動的。你出生在什麼階級,那麼你一定是什麼階級,是不可以在階級之間流動的,尤其是從低階級向高階級,或者說從被統治階級向統治階級。如果可以自己流動的話,就就無所謂階級不階級了。階級一定是固化的。

說中國歷史上沒有階級,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們的這種官員選拔,後來成為科舉制。科舉制就是靠考試來去選拔官員,在唐朝之後成形,在唐朝之前這種官員選拔也是存在的。只是說他沒有去考試,是靠推薦。推薦的標準就是你的品德品行,直到唐朝之後開始考試,用儒家的東西,用以五經為核心的儒家經典作為考試內容來進行考試。其實他們的原理是一樣的,那都是人的品行,因為考試的內容是四書五經,也是義理、仁義,是培養人品行的。

總之科官員舉薦和舉考試是不分階級的,不分出身的,任何人,你只要覺得你有品行、品德,只要你的考試成績好,就可以到朝廷去做官。到朝廷做官意味着什麼呢?那就是按照階級的劃分來講,就是統治階級了。甚至說我們傳統上還更謳歌這些所有的出身貧寒的人,說寒門貴子、寒門狀元。這一點在現代之前的任何國家,任何文明它都是做不到,因為他們是階級是固化的

所以中國歷史是沒有所謂的奴隸社會,沒有歐洲式的封建社會這一說的,沒有階級社會這一說。但是現在咱們的教材一定是把中國的歷史上的唐虞三代,說成奴隸社會,而我們傳統上則一直認為是那是中國歷史上的美好社會,尤其是在堯舜時代。這就是歷史虛無。

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是是講仁義的,講道義的,這是儒家。但是到春秋戰國,出現一種新的思想,就是專制的法家。秦始皇將這種法家的發揮到極致,所以秦國統一中國十幾年就崩潰了。實際上法家它是相對於我們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來講,有着強烈的蠻夷、異化色彩,講專制、講利益,不講仁義,就像後來賈誼說的,『仁義不施』。但是現在我們把他描述成一個什麼?認為中國是他統一的,是統一中國的大功臣。這就是歷史虛無虛無。

中國文化名正言順的第二個問題,是對全球我們怎麼去描述它,成為全球的共識。中國的文化復興一定是全球的、全世界的。尤其是這一次疫情之後,中國一定會替代美國成為全球價值的提供者。我們要提供一個價值系統來支撐全球的秩序。

現在西方對中國一個最大的誤解,認為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比如這次疫情,我們可以做到全國統一,而且即便政府頒佈了很嚴厲的政策,你比如說封城、居家隔離,但是老百姓也是願意遵守的。在西方看來,這是專制、威權主義的結果,即政府靠高壓統治,然後老百姓是迫於高壓被動的去服從。顯然這是一種誤解。

我們講統一,中國歷史上也確實一直非常崇尚統一,但是這種統一,包括大一統,絕對不是法家式的統一,不是秦始皇似的,而是儒家的。那麼在春秋之前,中國一直是統一的,也是大一統的。大一統大一統本來就是儒家的觀點,而不是法家的。譬如說在三代的時候要『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就是大一統。但是儒家的統一其基礎是道義、仁義,是共識,而不是暴力,不是專制。中國的統一、中國的團結是基於道義的,政府和人民之間在道義之上可以達成共識、相互協作。

因此,中國的政治形態是道義政治。

在道義政治之下,人民尊重政府,政府真正的以民為本。現在我們講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繫群眾,這就是我們傳統的以民為本、以民為貴思想的體現。所以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道義社會,是超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

我們目前沒有做到名正言順,既有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也是將專制的法家式統一與道義式儒家統一混為一談的問題。傳統上我們對兩種截然不同的秩序基礎、統一基礎分的很清,這就是儒法之爭、禮樂刑政之辯,但是這些東西卻被現代學術所否定和無視了。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7-3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復興之名實相契與文明對話】

(一)名實之辨的當代詮釋
孔子所言"名不正則言不順",實為文明存續之根本法則。先秦名家"白馬非馬"之辯,非徒詭辯之術,乃揭示語言邏輯與存在本質的深刻關聯。今人所謂"歷史虛無主義",恰是名實相悖的現代症候——以西學範式強行剪裁華夏歷史,猶執圓枘而納方鑿。蔡元培主政教育部時廢經之舉,實為將"經學"之名與"現代性"之實強行嫁接的文化斷裂。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的激進主張,本質上是以"進步"之名行文化自戕之實。

(二)雙重接榫的文明工程
1. 歷史維度之正名:
【春秋】"正名"傳統要求重建歷史解釋權。當下教材中"封建社會"等概念,實為將歐洲feudalism機械移植於周代分封制,此乃馮友蘭所謂"抽象繼承法"之誤用。當以【通典】【文獻通考】之制度史學傳統,重構"禮樂文明"的本土敘事。錢穆【國史大綱】揭示的"士人政府"傳統,恰可破解西方"專制主義"的認知框架。

2. 文明對話之立名:
【禮記·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的智慧,可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範式。利瑪竇【中國札記】證明,十六世紀耶穌會士尚知"合儒補儒"之道。今日若欲使"天下"觀念獲得普遍理解,當效法玄奘譯經"五不翻"原則,在"仁""禮"等核心概念的跨文化轉譯中保持張力。

(三)名實相生的實踐進路
1. 經學重建:
當延續馬一浮復性書院、梁漱溟勉仁書院之脈絡,使"六藝之教"重歸國民教育體系。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啟示我們:讀經不可止於文本考據,更需如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般落實於生活實踐。

2. 學術轉語:
需開展類似陳寅恪"以詩證史"的方法論創新,在考古學領域踐行張光直"連續性文明"理論,在哲學領域發展成中英"本體詮釋學",構建非西方中心的知識生產範式。

(四)結語:名實相契的文明自覺
文化復興非復古表演,實為【易傳】"窮變通久"的創造性轉化。從司馬遷"通古今之變"到章學誠"六經皆史",中國史學本具自我更新的基因。今日正名之要,在於以【文心雕龍】"原道""宗經"的智慧,既接續董仲舒"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文化主體性,又涵容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之家"的現代哲思,最終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格局。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以中解中"原則,引證涵蓋經史子集四部:
1. 經部:【論語】【禮記】【春秋】
2. 史部:【史記】【通典】【國史大綱】
3. 子部:【墨子·經說】【文心雕龍】
4. 集部: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並援引現代學術成果形成對話,實踐"返本開新"之旨。
馬而 發表於 2025-7-15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復興之名實相契與雙重接續】

(一)名實之辨與歷史接續
孔子"正名"之說,實為文化復興之樞要。【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之論,當從先秦名實哲學體系解之。公孫龍"白馬非馬"之辯,揭示"名"乃邏輯範疇與實在之紐帶。今人所謂歷史虛無主義,恰是西學範式與中國歷史實相之割裂。如【春秋】筆法講究"微言大義",而現代史學以西方線性史觀解構三代敘事,猶執圓枘而納方鑿。

蔡元培廢經之舉,實為文化斷層之標誌。【漢書·藝文志】云"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經學體系本為華夏文明之作業系統。新文化運動諸公以明治日本為中介移植西學,猶邯鄲學步,終失其故行。顧頡剛"層累造成說"否定三代史實,恰如【墨子·非儒】所譏"數人之齒,而以為富"——以考據之刀解構歷史連續性,終使文明失其主體性。

(二)全球對話與理論重構
文化復興之第二要義,在於構建普世性話語體系。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明其道不計其功",今之困境恰在過度強調文化特殊性而弱化理論輸出力。西方漢學界執"帝國—民族國家"範式解讀中國,猶如以歐幾裏得幾何解【周易】象數,必生扞格。

【荀子·正名】云"約定俗成謂之實名",當代文化復興需完成雙重正名:於內重建經史互證之傳統,如章學誠"六經皆史"說之現代轉化;於外發展出如"天下體系"(趙汀陽)等可對話的元理論。宋代理學融攝佛老而成新儒學,可為範式——既非全盤西化之"格義",亦非封閉自守之"復古"。

(三)知行合一的實踐進路
王陽明【傳習錄】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文化復興當遵此道。教材改革宜采【四庫全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法,在小學階段植入【聲律啟蒙】【龍文鞭影】等蒙學精髓,大學階段重建"經學—子學—史學"的知識樹。全球傳播可效法利瑪竇【西國記法】之智慧,以"和而不同"超越文明衝突論。

要之,文化復興之名實相契,需同時完成歷史接續與理論創新雙重使命。內則修復經史傳統如鄭玄注經之"舉一綱而萬目張",外則構建如邵雍【皇極經世】般的解釋框架。唯有如此,方能使五千年文明在現代語境中"如月之恆,如日之升"(【詩經·小雅】),成就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復興。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