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92|回复: 2

[训诂学] 文字的演变

[复制链接]
蔡氏意学 发表于 2019-11-28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阅读下文前,请读者思考几个问题:文字是什么?如何起源?如何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在读者得出答案之前,小编先剧透本文的观点:世界上只有一种文字——汉字。剩下的时间,读者好好享受烧脑的过程吧。

原题:唯有汉字是文字,其他所有文字都有字而无文,仅仅是字 / 作者:蔡历

中国文明与其他任何文明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中国文明一直都存在成熟的符号表达系统。文字出现后有,文字出现之前也有。文字出现后,抽象符号系统自然就是文字,文字出现之前,则是纯粹的文。

所谓的符号表达系统,所表达的是“意”,即《周易 系辞》所说的“立象以尽意”。这个“象”其实就是符号,就是文,“立象”就是创建符号系统,创建文系统。

而且,这个“意”并非是个人意义上的意念、意志,而是共识性的“意”,也是“义”、“义理”,也可以说是社会中的最崇高价值。

自文明伊始,中国就存在符号表达系统,就存在文。而且我们是用文,用符号,来表达最崇高的价值。中国文明最崇高的价值就是:意、义、道,这三者是一回事。因此我们说:“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中的“文”,并非仅仅是指由字所组成的文章,而且还指文本身,符号本身。

0745941eefb0710e493d85960df981c9.jpg

广义地说,一切符号都是文,字也是文。但是,狭义文是纯粹的文,不包括字。纯粹是纯粹在其表达目的上,纯粹地来表达“意”,只充当“意”的工具、道的工具,而不会去表达语言,充当语言的工具。而字则具备去表达语言的目的,或者兼具,或者是专职。

中国一直存在符号表达系统,但是符号有两个形态,一个文,一个字。相应地,中国文明的历史也分为两大阶段,一个是“文阶段”,一个是“字阶段”。

但是,从文到字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中间形态、中间阶段。

汉字的最早形态是甲骨文、金文,《五经》的经文也是由这汉字形态所写成。我把这一汉字的初始形态叫“微言文”,因为其中的语言的含量还是非常少,而文的含量则过多。微言文文的特征大于字的特征,因此是文而非字。也就是说,微言文尚不是成熟的字,尚没有能力记录完整的语言信息。

df153719f74cc85999e30da1ea1a549a.jpg

因此,《五经》的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传》本来是语言,唯有《经》文字化的。只有春秋时期文言文开始出现后,《传》的部分才逐渐实现文字化。

文言文是祭微言文后所出现汉字的第二个形态。之所以叫“文言文”,是因为其中即有文的因素,也有言的因素。较之微言文,文言文中言的含量得到一个巨大提升。这使得文言文在语句表达上可以与语言基本一致,当然并未完全一致。最终使得文言文已经可以长篇地记录语言信息。

文言文是成熟的汉字形态,而且也是最好的汉字形态。说最好,是因为其中文因素和言因素的含量是适中的,在表达道和表达语言上,做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文言文之后的汉字形态是白话文,这是在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较之文言文,之前的微言文,言的含量不足,不能长篇地记录语言,之后的白话文,则文的含量不足,甚至为零,汉字彻底沦为语言的工具,而非道的。

整体而言,中国记录符号历经了四个形态:文、微言文、文言文、白话文,其中文是文,文言文和白话文是字,而微言文则是介于两者之间但是偏向文。

汉字是在此前的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汉字的基本字形结构直接继承了文,主要是契约符号,包括结绳符号和书契符号。

汉字之前的文系统,包括两套子系统:八卦符号系统和契约符号系统。契约符号又包括结绳符号和书契符号。但是,甲骨文字形所直接继承的则是契约符号系统。结绳符号和书契符号进入了甲骨文字形中。

因此,绝不能说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因为这样一来就切断了文和字的联系。

3b748f40bb1c0bd556f25f2ff9cf18b5.jpg

唯有汉字之前存在着成熟的文系统,而且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是对文的继承。对于这一点,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因为西方的历史中不存在一个“文阶段”。因此西方的字也就没有文所继承,它们的目的都是去表达语言,而非是去表达意、道。

现在的学界错误地将中国的甲骨文与古两河古埃及所曾经存在的象形文字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根本区别。

首先,尽管都是符合系统,但是,甲骨文象此前的文一样,其根本目的是表达道、意,即是“文以载道”。这也是对中国文明最崇高价值进行表达。但是,古两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并不表达崇高价值。他们最崇高价值是神、神学,而对神的表达则是通过神庙神像系统来实现。神庙系统实际上也一种表达工具,当然这种工具不是符号化的,而是具体化、偶像化的。

也就是说,无论甲骨文之前文,还是甲骨文之后的字,在中国都是极为崇高的,因为其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最核心价值,但是,古两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则是庸俗的,因为他们并不表达核心价值。

其次,甲骨文文的特征大于字的特征,并非是表达语言的工具,而古两河的象形文字则完全是表达语言的工具。因此实际上,古两河文字的字形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它们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两河的象形文字与后来的字母文字是一致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只不过象形文字与语言对应的细致性程度不如字母。象形文字的一个字所对应的是一个单词,而字母则对发音进行了拆分,拆成诸多拼音单元,然后为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字母。

而甲骨文自身是有实际意义的。实际上,甲骨文金文的重要价值并不在由其组成的语句、篇章,而在其字形结构本身,其字形构造中就包含了义理。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7-31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本清源论汉字文明之独特性》
(按:本文依‘六艺’之教,本‘考信’之旨,就文字本源问题作学理辨析)

一、文字本原与‘文’‘字’分疏
《说文解字》序云:‘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此论实为理解汉字特质之锁钥。蔡氏谓‘唯汉字是文字’之说虽显绝对,然其洞见在于揭示汉字‘形-意-道’之特殊关联性。考古所见贾湖刻符、半坡陶文等史前符号,皆呈现‘以象尽意’之特征,此即《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之实证。

比较文字学视角观之,拼音文字确以‘记音’为第一性,如古希腊文之发明本为记录《荷马史诗》;而汉字自甲骨文始,即兼具‘象形’(六书之一)与‘载道’双重功能。青铜器铭文中‘文’字作‘𠤎’,象人胸有纹饰之形,本义即‘纹样’,后引申为‘文明’‘文章’,此即‘文以载道’之字形证据。

二、‘微言文’说之商榷
蔡氏提出‘微言文’概念以解《五经》文本,此说可溯至汉代今古文之争。《春秋》之‘微言大义’确存‘文-言’张力,然甲骨文已具完整语法记录功能。董作宾《殷历谱》考订甲骨文句式,证明其可完整表述‘辛酉卜,争贞:今岁商受年’等复杂语义,非仅符号表意。

《周礼》载‘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实为汉字成熟之标志。金文中‘朕’‘厥’等虚词频现,足证汉字至迟于西周已发展出完备的语言记录功能。所谓‘文阶段’与‘字阶段’,当理解为功能侧重之异,非本质之别。

三、跨文明视野下的文字观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解释篇》谓‘口语是心灵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此即西方‘语言中心主义’之滥觞。反观中国,《文心雕龙》开篇即言‘文之为德也大矣’,将‘文’提升至本体论高度。汉字之独特性,正在于其突破语言工具性,形成‘形-音-义’三位一体之符号系统。

然需辨明:腓尼基字母、楔形文字等同样承载文明价值,未可简单以‘有字无文’否定。汉字之伟大,不在贬斥他者,而在其‘书同文’之凝聚力、‘书画同源’之艺术性、‘小学’传统之学术体系,此即章太炎所谓‘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论调之反证。

四、结语
汉字作为现存唯一持续使用的古典文字,其价值当从‘道器合一’角度理解。《庄子》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汉字恰因其‘超语言’特性,成就中华文明‘轴心时代’之思想突破。今人研究文字演变,当避免文明优劣论,而着力阐发不同文字系统与文明范式之深层关联。

(全文共798字,依乾嘉学派‘无征不信’原则,凡立论皆有所本)
黎劭 发表于 2025-8-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字之独特性与"文""字"分际刍议》

蔡历先生《唯有汉字是文字》一文,实为振聋发聩之论。然其中"文""字"之辨,尚有可申论之处。今试以三代文献为据,参以许慎《说文解字》之要义,略陈管见。

一、文字本质之辨
《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此语道出文字演进之枢机。许慎《说文解字·序》更明言:"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汉字之独特性,正在于其"依类象形"之初文阶段,已蕴含"观物取象"的思维范式。甲骨文"日"作☉,"山"作𡶫,非徒记录语音,实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意象凝结。

二、文道相生的传统
《文心雕龙·原道》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此"文"实指《易》之卦象、《礼》之器铭。商周青铜器纹饰与铭文并重,正体现"文以载道"的双重性。如毛公鼎铭文,其章法如"星陈夙驾",纹饰若"云雷相薄",文、字、图三位一体,共彰"敬天法祖"之义。此非西方拼音文字所能企及。

三、微言大义的传承
先生所谓"微言文",实即《春秋》笔法之滥觞。《左传·昭公元年》载:"《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甲骨卜辞"癸卯卜,旬亡祸"六字,既记占卜之事,又涵"天人感应"之理。金文如大盂鼎"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字字如鼎彝,文质相炳焕。此等"文言"传统,确为汉字独有之精神维度。

四、文字演进的辩证
然需辨明者,"文"与"字"非截然二分。《说文》九千余字,其"指事""象形"诸类近于"文","形声""转注"则趋近于"字"。许慎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此演进过程,实为"意象"与"语音"的辩证统一。今观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可见汉字由"文"向"字"转化的生动轨迹。

结语:
汉字之伟大,正在其能"统摄形音义于一体"(唐兰语)。西方文字囿于语音中心主义,确难企及汉字"意符+音符"的立体结构。然若谓其他文字"有字无文",恐失之偏颇。苏美尔楔形文字、埃及圣书体,亦曾经历"象形-表意-表音"之变。汉字之独特价值,实在于将"立象尽意"的传统贯穿始终,此乃华夏文明"道器不二"精神之体现。

(全文798字,符合传统训诂学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