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82|回覆: 2

[漢服血淚史] 漢服論

  [複製連結]
陶揚鴻 發表於 2019-10-20 19: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軒轅黃帝之垂衣定鼎,而漢服有一貫之傳矣。行之四千年,而大體未易也。當中國之盛也,四夷仰慕,以為衣冠上國。

男裝襦裙

男裝襦裙

有突厥者臣於大隋,見漢服之美,請用漢服,而煬帝不許,華夷之防,不許夷狄僭用也,而朝鮮、日本、越南則效仿之,韓服、和服皆源於漢服也。

漢服-韓服-和服

漢服-韓服-和服

然今日有穿漢服者過市,或以為和服而譏之,謂其媚日,何其忘本而不辨也!雖然,漢服之廢也四百載,今人多不識祖宗之制,而誤認他國之服,亦不足怪也。

女裝襦裙

女裝襦裙

余因悲甲申以來之巨變焉。五胡之橫也,女真之雄也、蒙古之暴也,竊中華之禮樂以自文,而不敢廢也;效中華之衣裳以為美,而不敢毀也。傷及枝葉,而未及根荄。至於滿清之暴虐,百於嬴秦,陰鷙倍於女真,以漢人之眾而不易治也,懼於漢化,乃行剃髮易服之令以役之。此令也,變華夏百王之常典,絕華夷萬代之綱維,冠裳因之倒履,華夷為之變態。泱泱中國,遍為左妊之地;赫赫神州,盡成辮子之鄉。遺民子孫,日遠日忘,孰知祖宗之衣冠禮樂?嗚呼悲哉!

剃髮易服

剃髮易服

蒙元之毒,運不過百年,洪武驅及漠北,祀夏配天,不失舊物,掃夷俗,復華風。滿清之酷,祚及三百,孫黃聯袁以覆之,而卒五族共和,衣冠禮樂,弗能復也,繼之以西化。短髮以為美,不知束髮之雅;緊衣以為便,豈知博衣之尊?仁人或曰:『明亡之後無華夏。』痛衣冠禮樂之亡也。衣冠者,民族之象也;禮樂者,民族之儀也。今則無其象矣,何以為中國?無其儀矣,何以立世界?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滿族有旗炮,藏族有藏袍,吾漢族獨以西裝為正服,何以為漢而臨萬族哉!知恥有志之士而倡漢服以為民族復興之徵矣,曰:『華夏(文化)復興,衣冠先行。』以衣冠感發漢人愛族之情,追遠之意也。遂依禮而作衣裳,立社而聚同袍。加以歌聲之壯,頗動豪傑之心;祭祀之誠,甚感仁人之志。物類相感,有如影響,俾漢服社遍於四方,至今衣漢服者愈多矣。幸哉!辛亥革命之起,三百載之陸沉復見曙光;漢服運動之興,千萬人之麻木始放明暉。豈丕極泰來,為華夏崛起之機;剝極復生,是禮樂再作之時。可不作論以表彰而欣祝焉!

而或難曰:『【禮記】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文化重思想之繼承,精神之發揚,衣冠,表也。服漢衣冠,未必懷漢心。經典義理,本也,漢服之興也末矣!』

朱子深

朱子深

則答曰:『孔子因時而言,豈可據為典要?時為文盛實衰,有衣美而德丑,儒名而行偽者,哀公問以末,而孔子引之歸本。雖然,本末一貫,漢文化之精神思想,喻之者少,隱而人不易知;漢家之衣裳冠冕,悅之者眾,顯而人可易見。【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日用者,所制之器也;不知者,所循之理也。至理不可喻眾,而常器可以易俗。漢服之興,欲以潛移夷狄之風,暗易苟簡之俗,其為功也大矣。有漢心者,服之而操存不忘;無漢心者,服之而惻隱以感。感發民族之情,而知本族之貴;觸動文化之思,而知國文之博。則漢服之用,未可輕也。』

旨哉【易】之言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今人已多知漢服之美,而鮮知漢服之義,孔穎達之釋華夏曰:『有服裝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吾漢服之美,冠於天下,遠人相慕,後人相追,夫漢服又豈徒以美哉!實寓禮之意焉。禮與服非二也,禮以為服,服以安禮,非夫知道者,孰能察之?古之人曰衣裳法象乾坤,衣法象乾,裳法象坤,上衣下裳,以辨上下,潔齊,以示無散亂,寬博,以示無虔鷙,自有其規矩,而合於聖人所制之禮。

短襖

短襖

夫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禮也,人能群,人之能群,人能分,而有禮之制。聖人定為君臣父子夫婦之禮,辨上下,分尊卑,別男女,使君臣無悖慢,父子無狎褻,男女無淫亂。聖賢之治不外禮樂,禮道嚴,樂道和,嚴以相敬,和以相親,相敬而不亂,相親而不離。人無禮,則或相侮慢,侮慢甚則相鬥,相鬥甚則相殺。聖人制禮,非好煩人也,聖賢謹於禮者,非迂也,治之於未亂,察其微,而防其漸也。禮者,安身治人之道,國無禮則亂。然好逸惡勞,亦人之性也,人生之初,逸居苟簡,與禽獸無異,一旦使其行禮,彼必以為贅而無用也,多為說教,亦必以為煩而不樂也。而聖人乃作衣裳,使人安之。服衣裳,法象之觀感生其敬愛之心,則坐不敢倨,站不敢斜,不以禮束而自束焉,嚴禮教於無形,篤敬道於日常。故【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者,此也。聖人之意深,而其法亦神矣!孔子曰舜無為而治,衣裳之治其無為而治乎!甚矣服之重也!武靈王胡服,雖強國,而君子非之,以夷變夏也;何晏女衣,雖忠君,而天下譏之,亂男女之別也。而武靈王餓死於沙丘,何晏族誅於司馬,衣裳之不可亂有如是哉!漢服之興,所以移風易俗,去夷歸夏,胡可不為之贊而反非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遊客  發表於 2019-10-21 11:46
夫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禮也,人能群,人之能群,人能分,而有禮之制。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5-12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服文化復興芻議】

拜讀【漢服論】一文,深感作者於華夏衣冠之思辨頗具深意。今試從禮制沿革與文化象徵二端,略陳管見。

一、衣冠制度與華夷之辨
考【周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體系實肇端於禮制建構。自周代冕服制度確立,至【大唐開元禮】詳載冠服等差,華夏衣冠始終承載"辨等威、昭品秩"的禮治功能。朝鮮【國朝五禮儀】、日本【養老衣服令】確存唐制遺風,此乃中華禮樂文明輻射之實證。然需辨明者,隋煬帝拒突厥用漢服之事,實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周禮原則,非單純華夷之防。歷代輿服志皆載"四夷君長朝服"制度,可見華夷之辨重在禮序而非形制。

二、剃髮易服的文化斷裂
滿清強制剃髮確屬文化浩劫,然需注意三點:其一,明代中後期實際已出現"服妖"現象,民間服飾早突破【大明令】規制;其二,清廷推行滿裝同時,仍保留漢族女子服飾、僧道服飾等例外;其三,漢族士大夫通過"十從十不從"等潛規則維繫文化記憶。這種斷裂實為政治強力干預下的表層變異,深層文化基因仍通過戲曲服飾、祭祀禮服等渠道得以存續。

三、當代漢服運動的文化意義
今日漢服復興運動當避免三種誤區:其一,將服飾符號絕對化為文化本質;其二,陷入"代際歧視"(認為今人不及古人純粹);其三,陷入形制考據的窠臼。當效孔子"其服也鄉"的變通智慧,重在領會"衣冠載道"的精神實質。漢服作為文化載體,其價值在於激活集體記憶,而非復刻歷史標本。試看韓國宗廟祭禮樂、日本雅樂等非遺項目,皆在守正創新中延續文化生命。

四、文化復興的多元路徑
真正的文化復興當如【禮記】所言"禮時為大",在把握"禮之本"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建議從三方面着力:其一,建立現代漢服禮制體系,如設計學位服、公務禮服等現代應用場景;其二,加強紡織非遺與傳統服飾工藝的活態傳承;其三,將服飾美學融入當代生活藝術。如此方能使"衣冠先行"不至流於表象,而真正成為文化自覺的契機。

昔顧炎武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文化復興,亦需秉持開放包容之心。願同袍諸君既存文化守護之志,復具文明對話之懷,使華夏衣冠真正成為連通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橋樑。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