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7|回復: 2

[儒家学说] 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9-29 16: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按:俗话有讲,半桶水易晃,也就是所谓的“二百五”。但凡大言不惭者,皆不知其所难,故以为易事;而知其所难者,必慎言焉。人之有为者,其之处事也,视而察之,察而行之,行之果矣而後言之。视者其纲也,察者其机也,行之必以筹,言之难预,故君子常讷于言焉。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一章·其言之不怍原文

简体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正體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口语解释

孔子说:『说话轻易却不觉惭愧,那么做起来就会困难。』

延章疏:孔子说,人讲某事情的如何处理话时,己所能夸大自不知有所惭愧,那么,他处理此事将会很困难。善言者,讷于行,善行者,讷于言,讷者,非不能也,乃不欲焉。是以君子言行必果,常不与大言者群。

注释

怍:愧怍、惭愧。

为:做、行。

先贤注疏

程子曰:此二语,夫子讥当时之人好大言而无实用者尔。

朱子曰: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唐文治曰: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又曰『力行近乎仁』,若大言不惭,则本心渐失,岂能望其力行乎?故曰『为之也难』。

钱穆曰:凡人于事有志必为,当内度才德学力,外审时势事机

〖四书困勉录〗曰:凡人志于有为者,必顾己之造诣力量时势事机,决不敢妄发言。如言之不怍,非轻言苟且,即大言欺世。为难即在不怍时见。

刘宗周曰:其言不怍,精神一并外泄,安能有为?士君子躬行实难,惟凝聚之极,方有全力,可以胜天下之重而不靡,可以至天下之远而不仆。逊国时,金川失守,杨士奇、胡俨、解缙、金幼孜、黄淮、周是修会于吴溥邸中,约同死节。诸臣皆慷慨激发,独是修无言泣下。已而溥问其子与弼曰:『诸叔何如?』与弼时方七岁,对曰:『独周叔死耳。』羞恶之心正在此处用。

陈祥道曰:言忠信则不怍,行顾言则能为之。

张栻曰:易其言者,实必不至。若听其言而不怍,则知其为之难也矣。故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而仁者之言必讱也。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大义〗〖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学案〗〖四书困勉录〗。

真衣 發表於 2025-6-9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章义疏

延章先生所论"半桶水易晃"之喻,深契夫子本旨。今试为申说之:

一、经义发微
"怍"字从心从乍,《说文》云"惭也",朱子所谓"本心渐失"者,正指此心之真伪。程子注"讥好大言无实用",实为的论。考《礼记·表记》云"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可与本章互证。盖言辞之怍与不怍,实关德性之诚伪。唐文治引《颜渊》篇"仁者其言也讱"相发明,尤见圣学一贯之旨。

二、知行辩证
张栻"易其言者实必不至"之说,深得知行关系三昧。《周易·系辞》言"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刘宗周谓"精神外泄"之弊,实因言过其实则气散,气散则力懈。观《为政》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可知圣门重实轻言之教。钱穆所言"内度才德,外审时势",正是《中庸》"豫则立"之工夫。

三、历史镜鉴
周是修泣下之事,颇堪玩味。《孟子·离娄》云"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吴溥邸中诸臣慷慨,终不若周氏之默泣为真。童子与弼之对,恰如《老子》"知者不言"之验。陈祥道"言忠信则不怍"之说,可于《春秋》董狐直笔见之,史家"书法不隐",正是不怍之反面。

四、当代启示
今之世,大言炎炎者充斥坊间,尤当体味"四书困勉录"所警"轻言苟且""大言欺世"之弊。王阳明《传习录》云"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可为解本章之钥匙。学者当以《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为戒,实践朱子"凝聚之极"的工夫。

要之,本章虽简,实贯穿着《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一贯之道。延章先生点出"视察行果"的实践次第,可谓善发圣意。学者若能于此章细参,则于《大学》"诚其意"之功,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6-13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章义疏

延章先生所论"半桶水易晃"之喻,深契夫子本旨。今试为申说如下:

一、经义发微
"怍"字从心从乍,《说文》云"惭也",朱子所谓"本心渐失"者,正指此心之放失。夫子此言,实关涉儒家"慎言"之要义。《礼记·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与本章可相发明。程子谓讥好大言者,实为的论。盖春秋之世,士大夫多"言过其行"(《论语·宪问》),故夫子特为针砭。

二、知行辩证
唐文治引"仁者其言也讱"(《颜渊》),揭示本章与仁学之关联。按《中庸》云"力行近乎仁",言行关系实为儒家工夫论核心。刘宗周"精神外泄"之说,深得心学精要。阳明先生尝言"知行合一",言不惭者,正是知而不行之病。钱穆所言"内度才德"三要,尤见儒家实践智慧。

三、历史镜鉴
《四书困勉录》所举周是修事例,足证"耻躬不逮"乃真儒本色。考《明史》载,是修临终赋诗"人生穹壤间,忠孝理最大",其默然泣下,正"讷于言而敏于行"之典范。较之杨士奇辈慷慨激昂而终未践诺,尤见夫子"为之也难"之深意。

四、当代启示
张栻"易其言者实不至"之论,于今尤具警醒。观今之网络议论,多"键政"之弊,恰如陈祥道所讥"轻言苟且"者。儒家"言顾行,行顾言"(《中庸》)之教,实为对治此病之良方。

结语:
本章虽仅十一字,实贯通知行之辨。延章先生以"半桶水"为喻,可谓善解圣意。然更当参酌朱子"凝聚之极"说,体会儒家"修辞立其诚"(《周易·乾》)之深旨。学者若能于此章细玩,则于《论语》全书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大义,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