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9|回復: 2

[医药临床] 补母泻子法的临床应用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难经·六十九难〗中说:『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本文是当时针法选穴补泻法的指导原则。就是说: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规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虚者补其母,就是治疗某一脏的虚证,采取补其母脏、母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实者泻其子,就是治疗某一脏的实证,采取泻其子脏、子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后世依此理论。广泛应用在内、外、妇、儿各科的药物治疗当中,同样也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此就常用的方法简述于下。

虚则补其母的应用

肺金虚弱可补其母脏脾土,也叫培土生金法:肺金虚可出现咳嗽、气喘、言语低微、周身无力、时常感冒、吐痰等。如属肺气虚,则出现自汗、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缓无力等,以补脾土生肺金为治,方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如属肺阴虚,则出现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也可补脾土以生肺金,药用太子参、百合、山药、莲子、白术等。再如经常感冒的肺卫气虚证,笔者常用的玉屏风散,即是以大剂量的白术健脾气补肺卫而取效,以预防感冒。

肾水虚弱可补母脏肺金,也叫金水相生法:肾水亏虚多出现腰背痛,双膝酸痛,头痛头晕,耳鸣,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性功能低下。如属肾阴虚可见手足心热,盗汗,双目干涩,舌红脉细数,可以补其母脏肺金,多用百合、太子参、五味子等。如属肾阳虚,可见手足冷、畏寒、舌淡、周身浮肿、脉沉缓等,可选用紫河车、冬虫夏草、胡桃肉、蛤蚧等。笔者治疗肾气虚而不纳气的哮喘,多用五味子、山药、太子参等补肺,以助肾纳气平喘。

肝木虚弱可补其母脏肾水,也叫滋水涵木法:肝木虚可出现头晕、头痛、周身无力、双目胀痛、两胁胀满或痛、双下肢无力等症。如属肝阴虚又可见双目干涩、手足心热、舌红、盗汗潮热、脉细数等。如肝气虚多出现四肢畏寒、气短、舌质淡白、脉沉缓无力等症,常用补肾水的方剂,肝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肝气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皆可起到肝肾同补的作用。笔者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属肝阴虚者,常用鳖甲、龟甲、枸杞子、萸肉等益肾柔肝为治。

心火虚弱可补其母脏肝木,也叫濡木生火法:心火虚弱,多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不寐、懒言无力、自汗出等。如心阴虚可见手足心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选用补肝阴的麦味地黄汤。如心阳虚,多见手足畏寒、自汗出、气短明显、舌质淡白、脉沉缓无力,可选用补肝阳的右归丸、右归饮加减。笔者常应用该方法治疗胸痹所致的胸闷、胸痛、气短等症,可在以上方剂的基础上加用枳壳、丹参、川芎等皆能取效。

脾土虚弱,可补其母脏心火,也叫益火补土法:脾土虚弱常出现不欲饮食、胃脘胀满、四肢无力等。偏于脾阳虚则见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四肢浮肿、舌质淡白、脉沉迟缓等,可选用归脾汤。笔者治疗脾气虚、少食无力、不寐者,常应用归脾汤加入附子以补心健脾。如属脾气虚者,可选用甘麦大枣汤加生姜、云茯苓、人参之类,以益心健脾。

实则泻其子的应用

心火实可泻其子脏脾土,也叫泻火清土法:如心火亢盛或心中痰火内扰,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少寐,或癫、狂、痫的发作,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可根据心火及痰火的不同情况以清泻脾土,选用礞石滚痰丸,或大、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类。笔者治疗因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痫,即用牵牛子泻下清降脾土。

肝木盛以泻其子脏心火,也叫泻火清木法:肝木盛又可见两胁胀痛、口苦、头痛眩晕、双目红赤、耳鸣耳聋、舌质红、脉弦等,如属肝胆湿热,可见舌苔黄腻、脘胁胀满、不欲饮食等,泻其心火,可选用导赤散、清心莲子饮等。笔者治疗肝胆火盛的带状疱疹,多应用栀子、赤芍、莲子心清泻心火而取效。

肾水泛滥,可泻子脏肝木,也叫泻木利水法:如肾水泛滥,致周身或双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腰膝酸痛、四肢不温、头痛耳鸣、脉沉迟、舌苔薄白等,可泻其子脏肝木,常用五苓散。治疗肾阴虚火旺所致的崩漏下血,可采用清虚热泻火的固经丸治疗,这样肝火降,肾中虚火亦降,崩漏血自止。笔者治疗肾气虚所致的周身浮肿,或肥胖症即用五苓散加车前子、苡仁清泻肝火而取效。

脾土亢盛,可泻子脏肺金,也叫宣肺清土法:脾土亢盛多为脾湿过盛,或湿热内蕴,可出现胃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口苦口干、口中无味、舌苔腻或黄腻、脉滑数等,可泻其子脏肺金,常用泻白散,可加黄芩。笔者治疗脾湿的下肢浮肿,常应用小剂量的麻黄、桔梗开宣肺气,以利脾湿。

肺金亢盛,可泻其子脏肾水,也叫清水抑金法:肺金亢盛可出现咳嗽、气喘、胸部闷痛、咳痰、色黄稠黏、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可用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因肾少实证,泻肾法可说不可取,在此实则泻其子是否牵强?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例如肺金阴虚的虚火证,同样可以六味地黄汤治疗而取效。笔者治疗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咯血属肺阴虚者,多以知柏地黄汤清下而取效。

体会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确实能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辨证的情况下灵活应用,所以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每个脏器有病还是以治其发病脏腑为主,如果取效不好,可以考虑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疗。②应注意『虚』是否完全虚,是否有虚中夹实,虚又是哪个方面虚,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气血俱虚、阴阳俱虚等。所以在补其母脏时要在辨证清楚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实证也是如此。③还要注意多脏虚及多脏实的情况,补一脏或泻其某一脏即不可取了。④『虚则补其母』也不是说子脏虚弱时,单独地去补母脏,可在补子脏的基础上兼补母脏,以子脏、母脏同时进补。⑤『实则泻其子』也不是见到母脏实即单独泻子脏,可在泻子脏的同时,子脏、母脏同时泻。(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院 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6-9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补母泻子法的理论溯源与临证发挥》

《难经》六十九难所载"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之训,实乃五行生克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具体运用。此说本于《内经》"治病必求其本"之旨,后经张仲景、孙思邈等历代医家发展,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今就其中精要,分而论之。

一、理论枢要
补母泻子法深合《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变易思想。五行相生关系中,母气盛则子气旺,此即《类经》所言"母气者,子之根本也"。临床运用需把握三点要义:其一,必明病机虚实,如《医学心悟》强调"辨之不明,补泻反用";其二,当循经脉流注,如肺经虚证取太渊(土穴)为补母,实则取尺泽(水穴)为泻子;其三,需参合脏腑特性,如脾喜燥恶湿,肺喜润恶燥,补土生金时需兼顾之。

二、临证发挥
1. 培土生金非独治肺
临证见脾虚湿盛而致肺失宣降者,余常以参苓白术散加杏仁、桔梗,此即"隔一治法"之妙用。曾治一哮喘患儿,咳痰稀白,面黄肌瘦,用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取"土旺则金生,阳复则饮化"之意,三剂痰减,十剂症平。

2. 金水相生贵在通调
治肾虚喘证,除用五味子、蛤蚧等敛肺纳气之品外,尤重宣肃肺气。尝遇一肺纤维化患者,喘促夜甚,以生脉散合紫菀、桑白皮,佐少量麻黄,取"补中寓通"之法,使金气通调而水有所主。

3. 滋水涵木需分动静
肝阴虚者宜静补,余每以二甲复脉汤加减;肝气虚者当动补,仿张锡纯法用萸肉配黄芪。曾治更年期综合征见双目干涩、烦躁易怒者,以杞菊地黄丸加生牡蛎、白芍,取"浊药轻投,静药动引"之旨。

三、运用要点
1. 母子同病当分缓急
如心肝血虚证,急则养肝体(四物汤),缓则益心用(归脾汤),此即《伤寒论》"随证治之"原则。

2. 虚实夹杂需明主次
慢性肝炎见胁痛、口苦而腰膝酸软者,宜以一贯煎滋肾为主,少佐茵陈、郁金疏肝,谨守"七分补母,三分泻子"之法。

3. 经络选取宜参时空
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补母泻子,如申时取膀胱经束骨(水穴)泻子治实证头痛,较之常规取穴效更捷。

此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善补者,必于阴中求阳;善泻者,必于阳中求阴。"补母泻子非机械套用,要在把握五行生克制化之机,方可得其精髓而奏奇效。
孔冈占 發表於 2025-6-25 04:55 | 顯示全部樓層
《补母泻子法之临床应用发微》

《难经·六十九难》所载"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之训,实乃五运六气学说在临床辨证施治之精妙体现。此法不仅为针法选穴之圭臬,更为方药配伍之枢机。今就临证要旨,分述如下:

一、五行生克之枢要
《类经图翼》有云:"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补母泻子法深合生克制化之理。肺金虚则补脾土,非独培土生金,实寓"中央健则四旁和"之旨。玉屏风散用白术为君,正合《内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要义。临证见肺卫不固者,余常佐以茯苓、薏苡仁等淡渗之品,使补而不滞,此乃"治痿独取阳明"之变通。

二、金水相生之玄机
肾水亏虚补肺金,非徒金能生水,实暗合"天气下为雨"之机。紫河车、冬虫夏草之属,非但补肺,更具"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功。治肾不纳气之喘,余每于五味子、太子参之外,佐以沉香、磁石,取"重镇摄纳"之意,此即叶天士"上下交病治其中"之妙用。

三、滋水涵木之精微
肝木虚损补肾水,当辨阴阳之异。六味地黄丸之用,须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金匮肾气丸之施,当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肝阴虚损之胁痛,余常以龟甲、鳖甲配伍绿萼梅、玫瑰花,刚柔相济,正合《柳州医话》"养肝体遂肝用"之旨。

四、临证变通之要诀
1. 母子同治法:心阳虚损补肝木,当参以《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意,取"辛甘化阳"之理。余治胸痹心阳不振者,常以柴胡、桂枝并用,既疏肝木,又通心阳。
2. 隔一治法:脾土虚弱而补心火,此即"火能生土"之理。归脾汤之用远志、枣仁,非独安神,实寓补火生土之机。
3. 子病治母法:治小儿惊风属肝实证,余常泻心火(如黄连、竹叶)以制肝亢,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活用。

结语:
补母泻子之法,贵在通变。《医学心悟》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临证当参合脉证,不可拘泥。如肾阴亏虚而肺金亦损者,当金水同治;肝郁化火而肾阴已伤者,需泻子补母并行。医者若能于五行生克中圆机活法,则可达"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效。

(全文共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