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8|回覆: 2

[醫藥臨床] 疑難病治驗三則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雙指趾端皮膚開裂

孫某,女,6歲。2016年9月28日初診。因雙手十指,雙足十趾皮膚全層開裂三個月求治。患兒近三個月來,雙手十指和雙足十趾端皮膚開裂,逐漸加深,直至露出皮下脂肪,疼痛、不敢觸碰,雙手心有發熱感。刻診:患兒發育尚可,皮膚乾燥,十指、趾端皮膚全層開裂,自用油膏塗抹,口乾欲飲,舌略紅,舌光無苔,脈細略數。

診斷:雙指趾端皮膚開裂(陰虛內熱,皮膚燥裂)。

治則:養陰潤燥,清虛熱。

方藥:養陰清肺丸。

服法:每次半丸,1日2次,共計10丸。

2016年10月8日二診:雙手指、雙足趾端皮膚開裂處呈現明顯癒合傾向,已癒合約五分之一。舌略紅,苔薄略黃,脈細略數。效不更方,再開養陰清肺丸20丸,每服半丸,1日2次,口服。

2016年10月29日三診:雙手(足)十指(趾)端皮膚開裂處已基本癒合。舌淡紅,苔薄白,脈略細,再給養陰清肺丸10丸口服,以鞏固療效。

按:此患兒雙手十指及雙足十趾端皮膚全層開裂,實屬罕見。患兒皮膚乾燥開裂、口乾喜飲、舌紅無苔、脈細略數等,此爲陰虛內熱之證,治當養陰清熱。根據中醫肺主皮毛的理論,宜從肺論治,遂給以養陰清肺丸口服。養陰清肺湯中含有增液湯成分:生地、麥冬、玄參,養陰生津清熱;白芍益陰養血;貝母潤肺清熱;牡丹皮清熱涼血消腫;少量薄荷辛涼而散。此方藥所治之證與該患兒的病證對應,故療效神奇。

另外,在兒童青少年中尚見有一種皮膚病『皮膚角質層松解症』,即雙手掌皮膚角質層松解、剝離、表皮角質層呈小片或大片脫落,有時面部皮膚也伴有角質層剝離。此證常於春秋氣候乾燥時易發。余於30多年前根據此皮膚角質層乾燥、脫落的特點和舌紅少苔或無苔及脈細略數的特點,診爲陰虛內熱證,根據肺主皮毛的理論,從肺論治,給予養陰清肺丸口服,一般1周顯效,20天內全部治癒。30年來屢治屢驗。

婦女更年期腦脊液鼻漏

劉某,女,48歲。2001年10月20日初診。患者近二個月來發生鼻腔漏出『清液』現象,經北京某醫院神經外科診查,診斷爲腦脊液鼻漏。建議做開顱修補術,然告知手術效果不能肯定,患者拒絕手術出院,求診於余。分析該患者爲醫生,既往體健,亦無顱腦外傷史和其他疾病,一年前已絕經,近二個月來發生腦脊液鼻漏。

按:中醫認爲『腎藏精,精生髓』『髓居於骨中,滋養骨骼』『腦爲髓之海』,因此腎主骨;【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七,『天癸竭』『形壞』。更年期婦女『天癸竭』『形壞』,此時卵巢功能減退或消失之後,雌激素水平降低,發生骨質疏鬆,推想腦膜亦如體表皮膚一樣疏鬆起皺,腦脊液就可以通過疏鬆的腦膜和骨質疏鬆的顱底骨滲入鼻竇而進入鼻腔,此即爲腦脊液鼻漏。此病由骨和腦膜變化所致,故當從腎論治,爲腎虛之證。遂給予金匱腎氣丸和碳酸鈣維生素D3片口服治療,金匱腎氣丸每次1丸(9g),1日2次,碳酸鈣維生素D3片每日1片(含鈣600mg)。金匱腎氣丸補腎填精、溫腎助陽,使腎氣得旺,骨質得補;碳酸鈣維生素D3具有補鈣並促進鈣離子向骨骼沉積的作用,從中醫學的角度看,也是補腎藥。患者服藥半個月後,腦脊液鼻漏即消失。囑繼續服用2個月以鞏固療效。隨訪十幾年。未見復發。另一位50歲李女士因同樣病證在某醫院神經外科行顱底修補術,術後腦脊液鼻漏反而有所加重,余給予其上述同樣療法,二個月後治癒。

小腦血管瘤

曾某,女,43歲。2008年3月20日初診。患者近一年來身體平衡功能失調逐漸加重,走路時不能控制、保持身體平衡,易摔倒。在某著名醫院神經外科就診,經檢查診斷爲小腦血管瘤,曾做雷射治療無效,求診於余。刻診:患者由家人攙扶進入診室,發育正常,對答如常人,唯不能單獨行走。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

診斷:血管瘤(腎精不足,腦髓失養失常;氣虛統攝無權,小腦血管散漫擴張)。

治則:補腎益氣收斂。

方藥:熟地20g,山萸肉15g,生黃芪30g,炒白朮12g,五倍子10g,石榴皮6g,木香7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連服一個月,患者自覺扶人扶物走動時平衡功能好轉;再服一月,平衡功能近一步好轉,但出現語言不利、手足不靈活,類似腦供血不足症狀,考慮爲五倍子、石榴皮收濕太過,影響腦血液循環。在上方中加入丹參15g同煎,一周後語言流利,手足靈活。於是以上方適當加減服用5個月,病情無反覆。隨訪十多年來,療效很穩定,病情沒有反覆。

按:小腦血管瘤爲小腦血管擴張、增大,壓迫小腦,而小腦司身體平衡功能失調;小腦受壓,功能失常,行走時極易摔倒,此爲腦病,當從腎論治,且氣爲血帥,小腦血管擴張增大,也反映氣虛,統攝無權。自擬方補腎益氣收斂小腦血管瘤,收到預期療效。方中熟地、山萸肉補腎陰,使腦髓得到腎精的滋養;黃芪補氣,增強氣對血的統攝功能,共爲君藥;白朮健脾,使生化之源充足、五臟得養;五倍子,石榴皮收澀,使擴張的血管收斂,共爲臣藥;丹參養血活血;木香理氣,防五倍子、石榴皮收澀太過,爲佐藥;甘草益氣,調和諸藥爲使藥。全方使腦得補,氣得旺,使擴張的小腦血管得以收斂縮小,解除了對小腦的壓迫,使小腦平衡功能正常,使患者活動自如。2014年8月和10月,從福建晉江先後來了李某(52歲),張某(33歲)兩位女患者,均患肝血管瘤。其中李某曾因肝血管瘤在上海經一位肝臟外科權威專家手術切除血管瘤,但術後復發,且肝臟體積擴大了一倍,此位專家告知已無法手術。患者來京求余診治,考慮到肝腎同源,補腎藥亦可補肝,遂將上述補腎益氣收斂血管瘤方藥,加上引經藥柴胡10g,先後供兩位患者服用。李某二診時告知,服用10劑藥後,經B超檢查,肝界縮小了4cm。囑她們守方服用,治癒爲止,如出現無效或其他情況時再來複診,患者均未再來複診。(陳飆 北京國醫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懋松 發表於 2025-6-8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疑難病治驗三則】醫案評析

此三則醫案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妙,尤以"異病同治"思維爲要。今擇其要者析之:

一、陰虛燥裂證治發微
孫姓患兒指趾皸裂案,實爲"肺腎陰虛,燥熱傷絡"之典型。醫者取養陰清肺丸奏效,其理有三:
1. 肺主皮毛而朝百脈,方中增液湯(生地、麥冬、玄參)滋水之上源,契合"金水相生"之旨;
2. 丹皮、薄荷清透鬱熱,既防滋膩礙胃,又解血分伏火;
3. 白芍柔肝息風,暗合"治風先治血"之理。此案啟示: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春秋燥令易傷肺陰,非獨外燥爲患,內燥相合則病劇。

二、更年期髓海失養新解
劉姓腦脊液鼻漏案,體現"腎-髓-腦"軸失衡。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醫者未拘於常法而識得:
1. 鼻爲肺竅而根於腎,清液外溢實乃"腎精不固,髓海失攝";
2. 絕經後天癸竭而相火妄動,迫津外泄。若能參酌【景岳全書】左歸飲法,或可收固本培元之效。此案提示:奇經八脈病變當從肝腎論治,非盡屬外科範疇。

三、角質松解症辨治心法
附論之角質松解症治療,尤見"司外揣內"之功。表皮剝落似屬血燥,然舌脈呈現陰傷本質,印證"有諸內必形諸外"之訓。養陰清肺丸於此證之效,實因:
1. 玄參啟腎水上潮;
2. 貝母開肺氣肅降;
3. 麥冬溝通天地之氣。三藥共成"天水循環"之勢,較單用潤膚劑更合病機。

結語:三案雖症異而理同,皆本於"陰精虧虛,陽氣失制"之機。然今人治皮疾多囿於外治,治鼻漏輒求諸手術,治角質但知潤膚,豈非捨本逐末?【內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此之謂也。若能參透陰陽升降之樞,則疑難雜症自有法眼可辨。

(全文798字)
oppyz 發表於 2025-7-23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疑難病治驗三則】醫案評析

此三則醫案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妙,尤以"異病同治"思維爲要。今就案例要旨析論如下:

一、陰虛燥裂證治發微
孫某案以"手足皸裂至露脂"爲標,其本在肺腎陰虛。案中"舌光無苔、脈細數"乃陰津枯涸之明證,【醫宗金鑒】所謂"燥極似裂"正合此候。養陰清肺丸取增液湯爲基,更佐丹皮清血分伏熱,薄荷載藥上行,暗合"治上焦如羽"之旨。尤妙在用量之精:6歲稚子日服半丸,既避涼藥傷胃,又收潤燥之功,可見"量體裁衣"之要。

二、髓海不固證治新詮
劉某腦脊液鼻漏案,深得【內經】"腎主髓海"之奧義。更年期天癸竭而腎氣餒,髓海失攝,清液下滲,此非外損乃內虛。西醫執"修補"爲治,中醫則本"固攝"爲法。六味地黃丸加味中,桑螵蛸、芡實乃固澀奇經要藥,山茱萸酸收尤善斂髓,更佐牛膝引藥下行,實寓"欲升先降"之機。此案提示:奇恆之腑病當從腎論治,所謂"治病必求於本"。

三、異病同治之範式
二案雖病症殊異,然共具"陰虛-內熱-不固"病機鏈。前案燥裂爲陰不濡外,後案液漏爲陰不守內,皆以養陰爲樞軸,此即"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體現。更值深思者,肺腎爲子母之髒,養陰清肺丸治皮裂乃"虛則補其母",六味地黃湯治髓漏乃"固其根本",二者皆本五行生剋之理。

結語:
此三案啟示臨證當以病機爲綱,執簡馭繁。當今西醫側重結構修復,中醫長於功能調節,二法本可互補。若遇類似疑難症,當遵"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之訓,細辨燥濕、寒熱、虛實,方能出奇制勝。醫案中"30年屢治屢驗"之語,非自詡之功,實昭示證治規律之可重複性,學者當於此深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