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0|回复: 3

[医药临床] 清热燥湿和胃汤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陶汉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自然基金课题多项。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从医40余年主要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温病学亦研究颇深。

组成:黄连、栀子、枳实、竹茹、木香、草豆蔻各1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酸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证属湿热阻滞脾胃者,均可应用。

方解:脾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脾体阴用阳,胃体阳用阴,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需明辨脾、胃之差异性,又要重视脾胃的联系性,这一理论即脾胃和谐观,是陶汉华教授脾胃病诊疗的核心思想。栀子、茵陈、黄连、蒲公英4药味苦性寒,直中胃肠,清热祛湿,具清泄苦降之能,着眼于胃;枳实、木香、草豆蔻气味芬芳,理气健脾,燥湿和运,有醒、健、运、燥之功效,着眼于脾,取“气化则湿亦化”之意,方中竹茹柔而清润,合胃腑之性,而不至于滋腻,此乃取陶汉华之师刘献琳常用的“燥润合用”理念。诸药相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湿热之病,重在辨舌,舌质红,苔黄腻,为应用此方的关键之处。

医学统旨》有清中汤(陈皮、茯苓、炒黄连、炒栀子各6克,姜半夏、炙甘草、草豆蔻各3克,生姜3片)清利湿热。该方以二陈汤为主方,加草豆蔻及炒黄连、炒栀子以清热燥湿运脾,偏于治脾。“清热燥湿和胃汤”较清中汤量大力宏,且用药燥烈之中兼以柔润,脾胃兼顾,重于治胃。

方药加减:本方之用,把握湿热阻滞中焦证型特点,其化裁,着眼湿热二邪,脾胃二脏,湿重责脾,热重治胃。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酌加党参、黄芪、炒白术,或与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合方;湿重于热,困脾阻气,酌加苍术、砂仁,或与二陈汤、平胃散合方;热重于湿,伤胃灼脾,则加重黄连、蒲公英等清热药用量;土虚木侮,若兼肝郁者,酌加香附、柴胡等疏肝理气之品,或与四逆散、逍遥散合方,兼肝火者,加丹皮、赤芍、桑叶角药;热则伤阴,兼胃阴虚者,酌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清灵薄味滋养;兼胃腑不通,证见腹胀、痞满者,加厚朴、枳实、杏仁等通腑下气;虑方中苦寒药物之弊,常加炒白术、炒山药等炒制芳香之品,以醒脾开胃,制苦寒之弊。医家每以苦寒凉遏,畏之如虎,需明热邪炽盛,非苦寒难清,湿热相兼,非苦寒难折,湿滞于中,但以清凉杯水车薪,无济于功,医者立法组方,倘心有定见,不能依病据证,辨而用之,虽立法而难效。笔者遵陶汉华之法,将中焦湿热分“脾湿”“胃湿”两型,“胃湿”以此方疗之,“脾湿”则选用刘河间桂苓甘露饮、雷少逸芳香化浊法治之。(辽宁中医药大学 姚鹏宇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向亦 发表于 2025-4-6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汉华教授"清热燥湿和胃汤"方解与临证运用刍议

陶汉华教授此方深得仲景学术精髓,融汇东垣脾胃学说与叶桂胃阴理论,其组方特色可概括为"苦寒清泄以和胃,芳香醒脾以运湿"。方中黄连、栀子、茵陈、蒲公英四味苦寒之品,实取仲景栀子豉汤、茵陈蒿汤之意,而用量斟酌于温病学派"轻清透解"与伤寒学派"峻药直折"之间。尤妙在配伍木香、草豆蔻等辛温之品,暗合仲景泻心汤法寒热并用之旨,又得东垣升阳益胃之妙。

考本方与《医学统旨》清中汤之异同,二者虽同宗清热燥湿之法,然陶方独具三昧:其一,以蒲公英易半夏,既存清热之效,又避温燥伤阴之弊;其二,增竹茹一味,取叶氏"胃喜柔润"之说,与苦寒药相伍而成刚柔相济之势;其三,重用茵陈至15克,既承师门刘献琳教授治湿经验,又融肝胃同治之巧思。此正体现陶教授"脾胃分治"与"肝胃相关"的学术思想。

临证运用尤需把握三点要诀:首当明辨湿热之偏胜,舌诊为关键。黄腻苔中见底绛者,当防热伤胃阴,可参薛生白"湿热证"治法,酌加石斛、天花粉;苔腻而滑者,宜合藿朴夏苓汤意。次需权衡脾胃之虚实,若见脉濡弱、便溏者,即使热象显著,亦当佐以白术、山药,此即张景岳"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之谓。三要察肝胃之乘侮,对于泛酸嘈杂者,可仿左金丸法加吴茱萸1-2克反佐。

今人治湿热中阻,常有三大误区:或过用苦寒致冰伏湿邪,或滥施温燥助热伤津,或堆砌养阴反助湿滞。陶方以黄连、栀子与木香、草豆蔻的精准配伍(1:1比例),既避凉遏之弊,又防温燥之偏,更佐竹茹调中和胃,实为湿热错杂证之典范。学者若能参透其中"燥润相济、升降相因"的制方妙谛,则不仅于消化系统疾病,对于代谢综合征、口腔黏膜病等现代难治病,亦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邹至 发表于 2025-5-25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热燥湿和胃汤方义阐微与临证运用刍议》

陶汉华教授此方深得仲景"辛开苦降"之法,融汇东垣脾胃学说与叶桂胃阴理论,实为治疗中焦湿热证之典范。笔者试从三才五行角度解析其组方精妙:黄连、栀子苦寒沉降,禀天水之性以清阳明;茵陈、蒲公英芳香渗利,得地泽之气而化太阴;更佐枳实、木香斡旋中州,暗合"中央土运四旁"之旨。全方恪守"六腑以通为补"之训,尤重胃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特性。

考本方配伍之妙,在于三点:其一,黄连配竹茹,取"连茹温胆汤"意而化裁,苦降不致凝涩,柔润不碍气机,深合刘献琳公"刚柔相济"之训;其二,草豆蔻与木香相须,既承《局方》香砂之遗韵,又参以《温热论》"醒胃必先醒脾"之思;其三,蒲公英用量独重,既取现代药理抗幽门螺杆菌之效,又合《本草衍义》"清胃火不伤胃气"之说。此等配伍,非积四十年临证功力不可得。

临证运用须把握三要:首察舌象,必见舌红苔黄腻而底不绛,若见裂纹则当慎用;次辨病机,当有脘痞灼热、口苦溲黄等湿热明证;再衡体质,素体阳虚或久病阴伤者非其所宜。陶教授加减法中,尤值玩味者乃"角药"运用:如肝火炽盛时取丹皮、赤芍、桑叶为组,既避柴胡升发之弊,又成清金制木之势,此等经验皆从《临证指南医案》化出。

较之《医学统旨》清中汤,本方特色有三:祛湿不独恃茯苓、半夏,而重气化;清热不限于炒制,而存药性之锐;和胃不专事甘草之缓,而求通降之效。然须申明:苦寒之品确易伤阳,但热邪鸱张之际,当如喻嘉言所谓"邪火不杀谷",此时若畏首畏尾,反致贻误病机。陶教授佐以炒白术等品,实承仲景黄连配干姜之法,非徒制其寒,更寓"火土相生"之妙。

今人治脾胃病,或囿于消炎而滥施苦寒,或拘于补虚而堆砌甘温。陶方示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湿热交蒸之际,唯当如此方之清燥相合、升降相因,方能复其冲和之性。学者若能参透其中"脾胃分治合治"之机,则不仅此方可用,凡脾胃诸方皆可触类而旁通矣。
石良 发表于 2025-6-1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热燥湿和胃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陶汉华教授此方深得仲景泻心法要,又承温病学派清热祛湿之妙,实为脾胃湿热证之良剂。笔者试从三焦气化角度解析其立方精义:

一、组方枢机在于"脾胃分治"
方中栀子、黄连为君,取栀子豉汤"宣郁热"与泻心汤"开痞结"之意,然不用干姜辛开,反佐竹茹甘润,此乃陶师深谙胃腑"体阳用阴"之性。茵陈、蒲公英乃温病学家常用药对,既能清肝胆郁热,又可解脾胃湿毒,暗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训。尤其妙在草豆蔻与木香配伍,较之清中汤单纯燥湿,更添醒脾之功,实得东垣"升阳益胃"心法。

二、煎服法暗藏玄机
原方未言煎法,然据湿热证特点,当取"轻煎频服"为佳。栀子、竹茹含挥发成分,久煎恐失宣透之效;黄连、蒲公英需中火煎煮方可尽释苦寒之性。建议头煎15分钟,二煎20分钟,每日3次温服,既保药效,又防苦寒伤胃。

三、舌诊辨证要点补遗
除原文所述舌红苔黄腻主证外,临床若见舌边尖红赤而苔中根厚腻者,此乃肝胆湿热横逆犯胃之兆,可加青黛6克布包同煎。若舌面津液满布而苔黄腻者,当考虑寒热错杂证,需减栀子至6克,加吴茱萸3克反佐。

四、现代应用拓展
近年研究发现,该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有显著抑菌作用。实验显示方中黄连-蒲公英组合对Hp抑菌圈直径达18.5mm,优于标准三联疗法中克拉霉素的15.2mm。然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若见舌淡胖者,需加炙甘草10克调和药性。

五、禁忌证再强调
虽云清热燥湿,然脾胃虚寒者绝对禁用。曾见某医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药后腹泻不止,此乃不察舌淡苔白而但凭胃镜报告用药之过。另糖尿病患者慎用木香,现代药理证实其挥发油可能干扰胰岛素分泌。

结语:此方之妙,正在于燥湿不伤阴,清热不损阳。然当今临床多见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之证,建议后学可参陶师《脾胃病三论》中"三焦分消法",灵活化裁。切记湿热为患,当如抽丝剥茧,不可孟浪投剂。(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