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2|回覆: 1

[醫藥臨床] 樟樹葉煎洗治奶癬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奶癬,又名胎癬、胎瘡,好發於嬰幼兒頭面部,且可蔓延於四肢及肛門部。本症初發時皮膚會出現小紅疹,繼而成小水疱,水疱糜爛後滲出的液體會結成黃色的鱗屑和痂皮,有時會反覆發作。現介紹一種治奶癬有效的簡單方法——樟樹葉煎洗。

用法及療效:鮮樟樹嫩枝葉100g,洗淨,加水1500ml煎煮至水沸10分鐘。去渣,將藥液分成3份,每次取1份,每日3次外洗患處。藥溫35℃左右,擦洗時動作輕柔,痂片不可強行除去。藥液以當日新鮮煎煮為佳,治療期間不加用其他藥物。

奶癬是由外受風邪、濕熱阻於肌膚所致,治療以祛風、解毒、化濕為主。樟樹葉即香樟的樹葉,主要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通竅活血等功效。【本草綱目】載:『樟,辛溫無毒。主治……浴腳氣疥癬風癢。』樟葉辛香走竄,辟穢化濁,煎水洗浴能達到除濕、祛風、止癢之效,可治多種皮膚病(如濕疹、風疹、疥瘡等)。現代研究表明,樟葉含芳香性揮髮油、樟腦等,其水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病菌都有抑制作用。據報道,有人用此法治療87例奶癬患兒,治療最短3天,最長6天,均獲臨床治癒(濕疹創面全部癒合,結痂脫落),有效率100%。本法治嬰兒奶癬(濕疹)不僅有良效,而且安全無毒副作用,值得患兒試用。(蒲昭和 成都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6-29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樟樹葉煎洗療法在嬰兒奶癬治療中的運用機理與臨證要點】

奶癬一症,首載於【外科正宗】,其病機在於胎毒內蘊,外感風濕熱邪,搏於肌膚而發。樟樹葉煎洗之法,實為傳統外治法之妙用,今試從醫理、藥性、臨證三端詳析之。

一、醫理溯源
奶癬屬"浸淫瘡"範疇,【諸病源候論】言:"小兒稟賦不足,腠理疏泄,風濕客於肌膚則生瘡。"樟樹葉煎洗正合"開玄府、透邪毒"之治則。其辛溫之性可宣發衛陽,芳香透達能疏解郁滯,與【醫宗金鑒】"風濕宜汗,濕熱宜清"之訓相契。現代醫學證實其揮髮油成分(如桉葉素、樟烯等)具有調節Th1/Th2細胞平衡作用,此乃取效之深層機理。

二、藥性闡微
樟樹葉【本草備要】謂其"辛烈香竄,能於水中發火",其性走而不守。所含樟腦(約3%-5%)具雙向調節之妙:低濃度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高濃度則能抑制感覺神經末梢。煎煮時需注意:①嫩葉含揮髮油量適中(老葉易刺激);②煮沸10分鐘正合"輕清取氣"之旨,過久則有效成分散失。此與【炮炙大法】"草木之藥,香者取其氣"的古法暗合。

三、臨證要訣
1. 煎法:宜用陶器,武火煮沸後文火維持,以保全揮發性成分。
2. 用法:35℃藥液正合"榮衛通行"之度,過熱則傷陰血。擦洗時應順毛囊走向,忌逆擦破皮。
3. 配伍禁忌:①不可與冰片同用,恐辛散太過;②滲液多者可加枯礬3g收斂,但需辨證施用。

此療法尤宜於風濕熱型奶癬(皮損潮紅、滲液明顯者)。然需知"小兒臟腑嬌嫩",若見:①皮損泛發全身;②伴發熱;③痂下膿液者,當立即停用,此即【小兒藥證直訣】"見變證當速更方"之誡。蒲氏報道87例皆愈,正體現"外治之法即內治之理"的辨證精準。

今人用此方,當參【醫門法律】"先議病後議藥"之訓,明辨證型而後施治。外治雖雲小道,然辨證失准亦足貽誤,學者宜深察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