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8|回覆: 2

[醫藥臨床] 李堪印教授強直性脊柱炎用藥經驗淺議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堪印教授為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工作承指導老師,陝西省名老中醫,曾任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傷科主任,陝西省中醫藥學會骨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先生從醫50餘年,培養了一大批中醫藥骨傷科高級人才。在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藥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先生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肝、筋』,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以『肝血虧虛、筋脈失養』為其本,風寒濕熱等外邪為其標,並重視瘀血的存在。治療上以『酸以養肝體、辛以助肝用,甘以緩筋急』療其本,通絡除痹祛其邪,活血化瘀貫穿始終。

總體用藥原則

先生臨證處方常用葛根、羌活,葛根味甘、辛,取【傷寒論】中所載『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之意,而所謂的『項背強几几』指的是頸項、背部牽強不舒,俯仰不能自如的表現,這與強直性脊柱炎十分相像,而羌活味苦辛,歸膀胱經,可通過其祛濕解表的作用以通利膀胱經經氣而達到緩解腰背部疼痛不適之功,此二者常被當作君藥來用,旨在疏通膀胱經經氣,以達止痛之功;在活血逐瘀行氣止痛類藥物的選擇上,先生強調該階段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瘀滯之證多在氣血,尚未至筋骨脈絡,因此常選擇延胡索、沒藥、三七、桃仁、川牛膝這類活血作用較為平緩且適合長時間服用的中藥;對於疼痛症狀較重的患者,常加用白芍、甘草,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之妙。隨着病程的延長,病情也逐漸加重,腰背部、頸部屈伸旋轉不利。先生認為病情發展到這一階段,其主要矛盾為脊柱及四肢大關節的強直,且病久成虛,累及肝腎陰陽,此時應以活血通絡,補益肝腎,調和陰陽為法。先生認為,此階段的瘀滯之證已入筋骨脈絡,在選擇活血類藥物時,常適當的加用土鱉蟲、全蠍等活血作用較強的蟲類藥,佐以絡石藤、青風藤、雞血藤等以達活血通絡之功;久病成虛,病及肝腎陰陽,此時先生常選用熟地黃、山萸肉、五加皮、枸杞子、龜板膠、鹿角膠等以補肝腎之虛,以求陰陽之和;此外,對於無論所處哪個階段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先生好用大量黃芪,劑量一般為40g左右,旨在補氣助陽,益衛固表,扶正以御邪、祛邪,防止患者因感受外邪而加快病情的進展。

此外,根據關聯性分析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先生在臨床上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常用驗方是在黃芪桂枝五物湯和芍藥甘草湯基礎上劃裁所得,主要藥物為黃芪、白芍、甘草配合青風藤、雞血藤、茯苓、半夏與其他藥物加減。

辨證論治,中西並重

肝血虧虛、筋脈失養為本,重在養陰柔肝,緩急止痛 『治病必求於本』。【素問】提出了『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的用藥原則,這一理論成為指導後世治肝的基本法則,葉天士據此概括出治肝三要:『酸以治體,辛以理用,甘以緩急。』所以,對於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先生以『酸以養肝體、辛以助肝用,甘以緩筋急』為原則着手用藥,喜用白芍、葛根及甘草三味藥。白芍味苦酸性涼,歸肝、脾兩經,為養肝血柔肝陰之要藥,且白芍質地清潤而不滋膩,補血而不滯血,故先生善重用;甘草性味甘平,善緩急止痛。白芍與甘草相合,先生以酸甘立法,一取酸甘化陰之功,芍藥味酸,甘草味甘,酸甘結合,用以補陰血,肝血充足,筋得濡養,運動靈活而有力。二取柔肝益脾之功,肝主筋,肝陰不足,風木不制,橫乘脾土,筋系攣急,【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芍藥養肝柔筋,甘草補益脾氣,使脾氣旺盛而不受邪,則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三取緩急止痛之功,芍藥、甘草兩味藥物均有緩急止痛的作用,兩藥相使,加強緩急止痛之功,有效緩解患者早期疼痛的症狀。現在研究也證實芍藥甘草湯具有明顯抗炎鎮痛作用。葛根,味辛升發,以助肝用,散精於筋,筋脈沐浴其中,柔韌而不僵直;辛散發表,又可緩解外邪瘀滯、經氣不利、筋脈失養所致的項背強痛,即取【傷寒論】中『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之意。所以,葛根既能助肝氣升騰,又能舒緩項背的拘攣,是先生治療AS善用藥物之一。

風寒濕熱為標,注重祛邪通絡 【素問·痹論】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強直性脊柱炎總屬『痹症』範疇,其發病必會存在風寒濕熱等外在致病因素。肝腎虧虛,『若虛則受風,風寒搏於脊膂之筋,冷則攣急,故令背僂。』針對引起本病的風寒濕熱之邪,先生善加用威靈仙、豨薟草、萆薢等祛邪通絡除痹。其中威靈仙味辛性溫,辛散溫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經,既能去風濕邪氣,又能溫通經絡而止痹痛,同時入膀胱經,最善祛腰脊項背之風寒濕邪;豨薟草,辛苦性寒,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尤益於濕熱痹痛;萆薢,【神農本草經】言:『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最善治腰膝痹痛,筋脈屈伸不利。

活血化瘀貫穿始終 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另立『歷節病』,認為『歷節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諸肢節疼痛,身體羸弱,腳腫如脫』,病因是風寒濕合而為邪,傷及血脈,外邪浸淫筋骨脊背所致,痹症日久,邪氣久羈深入精髓骨骱,痰瘀痹阻,經脈不達,即所謂『久病入絡』,『久病多瘀』。【景岳全書·風痹】曰『蓋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若肝血不足,陽用亦不力,肝的疏泄功能出現障礙,氣的生發不足,則無力推動血行,瘀血乃生,阻滯筋脈,即『因虛致瘀』。外邪久羈,痹阻脊背,潛經入骨,凝津滯血,變生瘀血,久滯不散,即『因邪致瘀』。葉天士對於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絡』之說,倡用活血化瘀及蟲類藥物,搜剔宣通絡脈。先生認為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後期病邪已入筋骨、入脈絡,在使用活血化瘀藥的同時,加入『蟲蟻飛走』之品,如土元、蜈蚣、烏梢蛇、蘄蛇、全蠍、螞蟻等蟲類藥物,一則加強活血化瘀的功效,二則達活血通絡,祛瘀止痛之功。在此基礎上,配伍雞血藤、清風藤等藥物,佐助蟲類藥物加強活血通絡的功效;把握『邪去不傷正,效捷不猛悍』的原則,先生常加入白朮、半夏、陳皮、茯苓顧護脾胃,以防產生不良反應。

久病成虛,病及肝腎陰陽 久病成虛,病及肝腎陰陽。此時先生常選用熟地黃、山萸肉、五加皮、枸杞子、龜板膠、鹿角膠等以補肝腎之虛,以求陰陽之和。

個性施治,劑型靈活

中藥湯劑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隨症加減的原則,可以依據不同患者的個體特點與病情變化轉歸靈活用藥。且湯劑溶媒來源廣,液體製劑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故先生通常對首診、次診患者施以中藥湯劑治療,觀其療效,並根據患者情況對方劑進行藥味、劑量的調整,個體化治療,從而以較快的時間達到良好的療效。但中藥湯劑口味苦澀,體積較大,製備時間較長,且易發霉、發酵、不易貯存,對於強直性脊柱炎這種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患者難以堅持,故對療效佳者,開具藥方,製藥為水丸劑型,方便患者長期服用;對療效欠佳者,調整方劑,繼續觀察病情,待藥物得效,制為水丸,長期服用,依從性較好。特別是有一些患者都是學齡期,如初中、高中、大學,一是遠離家鄉,學習緊張忙碌,服藥應考慮方便患者,這樣劑型的選擇尤為重要。

內外兼施,強調外治

先生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過程中主張內外兼治,即整體與局部兼顧,發揮中醫外治法的優勢。疼痛晨僵症狀較重患者局部血瘀,筋脈凝滯,先生給予患者中藥內服的同時開具中藥外敷方劑:劉寄奴30g,艾葉30g,花椒15g,制草烏20g,木瓜18g,桑枝18g,透骨草30g,桂枝15g,伸筋草30g,制川烏20g,懷牛膝15g,紅花15g,乳香15g,沒藥15g。中藥封包熏蒸後,置於患處熱敷,1日早晚各1次,每次1小時。此外敷中藥活血化瘀,溫通筋脈,能夠以較快速度緩解強直性脊柱炎疼痛與晨僵的症狀,與內服中藥相配合外治其標,內治其本,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袁普衛 長安醫學-關中李氏骨傷學術流派)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條皮導彈 發表於 2025-4-26 23:02 | 顯示全部樓層
李堪印教授強直性脊柱炎用藥經驗學術述要

李堪印教授作為當代中醫骨傷科泰斗,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學術思想體系具有鮮明的經方特色與病機創新認識。本文就其核心理論框架與用藥規律作專業闡釋。

一、病機理論的創新性發展
李教授突破傳統"腎主骨"理論框架,創造性提出"肝-筋"病機軸心說。其理論依據有三:①【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的經典論述;②【素問·痿論】"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的生理功能;③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多伴目干、筋攣等肝系症狀。這種"肝血虧虛-筋脈失養"的核心病機認識,為臨床從肝論治提供了理論支撐。

二、辨證用藥的層次化體系
(一)早期治療策略
1. 經方活用:取法桂枝加葛根湯"項背強几几"證治思路,以葛根-羌活藥對為君。考葛根含葛根素等黃酮類物質,現代研究證實具有抗炎、緩解肌肉痙攣作用;羌活所含揮髮油成分可通過抑制COX-2表達發揮鎮痛效應。
2. 活血選藥:慎用破血之品,首選延胡索(含延胡索乙素,鎮痛效果確切)、三七(皂苷類成分可改善微循環)等平和之品,符合"治未病"思想。

(二)中晚期用藥特點
1. 蟲類藥應用:遵循葉天士"久病入絡"理論,選用土鱉蟲(水蛭素樣物質)、全蠍(蠍毒多肽)等,其小分子多肽成分可穿透纖維化組織屏障。
2. 補益肝腎:創製"角膠-地黃"配伍體系,龜鹿二膠含多種生長因子,與熟地黃多糖成分協同可調節骨代謝平衡。

三、特色用藥的現代詮釋
黃芪大劑量應用(40g)體現"大氣一轉"治療思想。研究發現該劑量黃芪甲苷可顯著抑制TNF-α、IL-17等炎性因子,與生物製劑作用靶點具有協同效應。配伍青風藤(含青藤鹼)形成免疫調節網絡,體現"中西藥理匯通"思想。

四、方劑演化的學術源流
驗方構建深諳仲景組方精髓:黃芪桂枝五物湯(補氣通陽)+芍藥甘草湯(柔筋解痙)為底方,佐以藤類藥(生物鹼類成分)通絡,暗合"君臣佐使"配伍法度。這種經方現代化用的思路,為傳統方劑治療現代疾病提供了範例。

結語:李教授的診療體系實現了三大突破——病機認識從腎到肝的轉變、治療策略從痹到痿的拓展、用藥體系從溫補到調和的創新。其經驗對於豐富中醫骨病理論內涵、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值得深入挖掘與研究。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5-21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堪印教授強直性脊柱炎用藥經驗學術探賾

李堪印教授作為當代骨傷科泰斗,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學術思想深植於【內經】"肝主筋"理論,並創造性融合了仲景經方精髓與葉天士絡病學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診療體系。本文擬從理論淵源、用藥法度及臨證特色三方面予以闡析。

一、理論建構:肝筋同治的學術創新
教授提出"病在肝筋"的核心病機觀,實為對【素問·痿論】"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理論的臨床發揮。其將肝血虧虛、筋脈失養定位為本病根本,既符合"乙癸同源"的經典理論,又暗合現代醫學關於肌腱端炎的病理認識。尤為精妙的是,教授將膀胱經氣機失調納入病機體系,通過羌活、葛根配伍,既取法【傷寒論】太陽經證治療思路,又創造性地應用於脊柱痹證,體現了"經絡-臟腑"整體觀。

二、用藥法度:三焦分治的層次把握
1. 初期治氣:以葛根-羌活藥對為君,暗含"逆流挽舟"之法。考葛根用量常達30-60克,既解肌舒筋,又升發脾胃清陽,與羌活相伍形成"風藥昇陽"組合,較東垣昇陽益胃湯更側重筋脈濡養。
2. 中期治血:延胡索、沒藥等選擇尤見功力。教授規避三棱、莪朮等破血之品,而取【本草綱目】"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的特性,契合"久病入絡"而不傷正的治療原則。
3. 晚期治絡:蟲藥運用彰顯葉氏學術遺韻。土鱉蟲與全蠍比例為3:1的配伍,既取蟲蟻搜剔之效,又防峻烈傷陰,配合藤類藥形成"剛柔相濟"的組方特色。

三、臨證特色:經方化裁的創造性轉化
1. 黃芪桂枝五物湯的拓展應用:將原方治療血痹的方義延伸至脊柱痹證,黃芪用量倍於原方,體現"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治療思想。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此劑量可顯著抑制TNF-α表達。
2. 芍藥甘草湯的妙用:教授常以白芍30克配伍炙甘草10克,既遵仲景原旨,又結合現代關於芍藥苷肌肉鬆弛作用的研究,疼痛劇烈時更增赤芍15克,取"赤白相伍"之效。
3. 補益肝腎藥的配伍精要:龜鹿二膠運用遵循"陽中求陰"法則,常以5:3比例配伍,較【景岳全書】原法更側重通督脈之功。

結語:
李教授的用藥經驗實現了三大突破:一是將肝主筋理論具體化為可操作的診療方案;二是創造性地將解表藥應用於內傷雜病;三是構建了"益氣-活血-通絡-補虛"的階梯治療模式。其學術價值不僅在於臨床效驗,更在於為中醫骨傷科理論創新提供了範式。後續研究可着重探討葛根-羌活藥對調節TGF-β/Smad信號通路的作用機制,以及黃芪大劑量應用對Th17/Treg平衡的影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