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1|回覆: 2

[醫藥臨床] 止漏兩地湯固沖止漏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洪秀珍,女,1963年生,陝西洛南人,師承商洛郭氏經方流派第四代傳人郭池,爲第五代傳人代表,商洛市首批名中醫,於內、婦、兒科均有所長。止漏兩地湯是洪秀珍自創經驗方,用於治療婦人漏下之證,臨床療效顯著,故將方藥組成和用法歸納如下。

組成:熟地15克,生地15克,黃連6克,黃芩6克,山藥15克,續斷15克,槐米10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甘草6克,棕櫚炭10~15克,地榆10克,貫眾炭10克。

功效:清熱涼血,固沖止漏。

主治:婦人漏下之證。臨證多以癸水至而難淨,淋漓十餘日甚則更久,或止而復來,反覆發作,伴腰酸困、痛,或小腹作痛,或白帶量多,證屬血熱者,均可加減運用。

用法:以上諸藥,加水超過藥面兩橫指,浸泡2小時,武火煎開,文火煎煮20~30分鐘,倒出藥液,再加水超過藥面一橫指,武火煎開,文火煮20~30分鐘即可,混合兩次藥液,分兩次飯後半個小時溫服。

方解:漏下之證,【婦科經論】謂爲緩證,然前人有漏爲崩之漸,崩者漏之甚明訓,故須活看。漏下之機,萬氏密齋謂:中虛積熱;傅氏青主謂:沖脈太熱,血沸爲病,其論均不離血熱,然熱有虛實,又須明辨,本方所宜,乃係實熱所致。

方中二地養血、清熱、消瘀,其中熟地養血滋陰,生地瀉熱涼血。【本草從新】謂:『經漏不止曰崩,血熱則妄行,宜以此(生地)清之。』因熱勢偏重,用黃連、黃芩、地榆、槐米以清之。黃連清熱、涼血、除煩;黃芩清熱涼血,此處運用與其安胎之理相同;地榆性沉而澀,入下焦,除血熱而擅治崩中、腸風下血、血痢等證。【本草從新】謂:『凡治血,防風爲上部之使,黃連爲中部之使,地榆爲下部之使』,故黃芩、黃連、地榆同用可清三焦之熱。肝藏血,肝膽火盛則迫血妄行,故輔以槐米清肝膽熱、涼血。山藥清虛熱而澀精氣。續斷不但能補肝腎、通血脈、理筋骨,還能暖子宮、縮小便、止遺泄,更可破瘀血,治腰痛胎漏、崩帶腸風血痢,清代醫家吳儀洛評其:『補而不滯,行而不泄,取用宏多,女科外科,需爲上劑』。白芍,性收降,能入血海,瀉肝火、通血脈、收陰氣,與甘草酸甘化陰,兼補血脈之虛。漏下爲出血之證,故加棕櫚炭、貫眾炭涼血止血。全方生地、地榆、槐米、白芍、熟地、山藥、續斷涼血生血,黃芩、枳殼清熱寬氣,少加炭類以止血,相伍而通澀有度,清補相宜。

本方頗似治腸風下血之方,腸風下血與崩漏均爲血熱妄行所致,均屬下焦之病,故治法大致相類,實異病同治,只在各別用藥有異。

注意:崩漏之病,雖系緩證,血熱妄行爲其主要病機,本方只宜於急性漏下不止之證,若漏下已止,須尊朱丹溪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中用清熱涼血,末用補血)之法以調補氣血。

驗案:李某,女,45歲,2019年3月20日初診,訴本次月經3月8日至,至今淋漓難淨,伴有少腹不舒,白帶量多,外陰時有瘙癢,舌紅苔白,舌下絡脈色紫迂曲,脈弦數。

處方:止崩二地湯去枳殼,加茜草10克。5劑。

患者服用5劑後血止。

按:本案以血熱兼瘀爲主,腹痛即爲瘀血之徵,故去枳殼,加茜草消瘀止血。(雷輝 陝西省商洛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陶外 發表於 2025-4-1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止漏兩地湯方義闡微】

洪秀珍先生所創止漏兩地湯,深契經方旨要,融匯清熱涼血、固沖攝血之法,於婦人漏下證治頗具卓見。方中熟地、生地並用,取"兩地"之義,一滋腎陰以固本,一清血熱以澄源,誠如【景岳全書】所言"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二地相伍,既避單用熟地之膩滯,又防生地過寒傷正。

黃芩、黃連苦寒直折,清血室浮游之火,合貫眾炭、地榆、槐米而成涼血止血之勢,此遵【女科要旨】"血熱妄行者,當先清其源"之訓。更佐棕櫚炭澀而不滯,與續斷補腎續傷之性相得益彰,暗合"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山藥、白芍柔肝健脾,固護中焦,取"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旨;枳殼理氣寬中,使諸藥補而不滯,尤見制方之妙。

今觀此方,既承郭氏經方流派"藥簡力宏"之特色,又參【傅青主女科】治血熱崩漏之要義。其組方之妙,在於清熱不忘固本,止血兼能調沖,非深諳婦科證治三昧者不能爲。然臨證尤須審辨:若見脈細數、舌紅少苔之虛熱證,當酌加龜板、阿膠;若兼瘀滯腹痛,可佐三七、蒲黃炭。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中醫辨證論治之真諦。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4-22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洪秀珍止漏兩地湯之方義與臨證要旨

洪秀珍先生所創止漏兩地湯,深得郭氏經方流派之精髓,融匯【婦科經論】【本草從新】諸家奧義,以清熱涼血、固沖止漏爲綱,實爲治療婦人血熱型漏下之良方。今就其組方機理與臨證要點析論如下:

一、方劑源流與證治靶向
漏下一證,古有"崩漏同源"之說,然洪氏明辨"熱壅沖任"爲病機核心。方名"兩地",既取熟地、生地雙補陰血之意,亦寓"清上涼下"之功。其證候特點以經期延長、淋漓難淨爲主,兼見腰腹疼痛、帶下增多等血熱徵象,恰合【傅青主女科】"血海太熱而沸"之論。方中黃連、黃芩、地榆三焦分消之設,尤見仲景瀉心湯法度;續斷、山藥脾腎同調之策,暗合張景岳"調經重脾胃"之旨。

二、藥物配伍精要
1. 涼血梯隊:生地、地榆、槐米構成核心清熱力量。生地涼血而不凝滯,地榆沉降專清下焦,槐米清肝膽而斷妄行之源,三藥合應"治血必先順氣"之訓。更佐黃芩清浮游之火,黃連瀉中焦鬱熱,形成立體清熱網絡。
2. 固本梯隊:熟地、山藥、續斷三藥相須,補先天而益後天。續斷尤爲妙筆,既補肝腎又行瘀滯,吳儀洛贊其"女科上劑",在本方中實具"通澀並用"之巧。
3. 止血梯隊:棕櫚炭、貫眾炭取"黑能勝紅"之理,然用量節制(10-15克),避"閉門留寇"之弊。更以白芍酸收爲佐,與甘草成芍藥甘草湯之勢,於止血中寓緩急止痛之效。

三、臨證化裁要點
1. 熱盛傷陰者,可加旱蓮草15克、女貞子10克;
2. 兼氣滯腹痛甚者,酌加香附10克、烏藥6克;
3. 脾虛明顯者,減黃芩至3克,加白朮15克;
4. 瘀血徵象顯著者,增三七粉3克(沖服)。

四、煎服法深意
先浸後煎、文武火交替之法,尤利於地黃類厚味藥材有效成分析出。飯後半小時服藥,既減苦寒傷胃之虞,又乘谷氣載藥下行之勢。現代研究證實,此煎法可使地黃苷類、黃芩苷等成分提取率提升20%以上。

此方之妙,在於清而不伐,補而不滯,止血不留瘀。然須切記:暴崩之證非其所宜,更年期功血需伍潛鎮之品。洪氏此方,實爲經方現代化用之典範,其組方思路對當代婦科血證治療頗具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