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6|回復: 2

[医药临床] 半夏泻心汤应用要点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49条:『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是为伤寒误下导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笔者临证四十余年,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肠病相关症状,如吞酸、痞满、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等的常用方剂之一。

半夏泻心汤方证要点

①呕可以是呕吐,也可以是干哕或恶心。②痞是中医学专用术语,病人一般不会说出痞的概念,但其症状包括胸腹满闷、其触之无形、压之无痛、按之柔软,多因气滞、食滞、寒湿上壅、湿热困阻等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③肠鸣,是肠间辘辘有声,还包括下腹部有胀气,大便不成形、次数多、黏腻不爽。④舌苔必须为厚腻,可以黄白相间,也可黄厚腻或白厚腻。⑤半夏泻心汤舌象应重于脉象,舌苔必须为厚腻,或白或黄均可,呕、痞、鸣但见一症即可。

半夏泻心汤加减运用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的主要方剂,方中半夏、干姜、黄芩、黄连辛开苦降化寒热错杂之邪。临证中根据舌苔白腻还是黄腻、口苦与不苦判断病证的寒热偏性,处方时调整黄连、黄芩、干姜的用量。

半夏泻心汤使用要点:①余临证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人群多为青壮年,所以方中一般不用人参,多以炒枳壳、炒白术代替。枳壳行气导滞、白术补脾化饮,二者相互导气滞,行水饮。②使用半夏泻心汤时,要加一些行气药,如枳壳、炒白术、厚朴、陈皮,使得气机调畅,湿浊得化,脾胃复健,诸症自除。③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时,余常加蒲公英10克、仙鹤草10克。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芩、黄连、蒲公英、仙鹤草均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但量不宜大,量大反而无功。④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可加白及、木蝴蝶,白及有收敛、止血、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及可以促进胃黏膜再生修复,木蝴蝶亦有『护膜医疡』的称号。⑤若遇青壮年患有胆汁反流性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大柴胡汤的作用优于半夏泻心汤。临证时,此二方加减后经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还须辨证使用。

总之,凡属于脾胃气机升降不利,气机痞塞,寒热错杂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确有良效。

验案

徐某,女,32岁。2018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上腹部胀满不适1年余,加重伴口淡无味1周。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上腹部经常胀满不适,食后更甚,郁闷不舒,心中嘈杂,晨起恶心,偶见呕吐宿食,四肢欠温。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浅表性胃炎伴胃食管反流。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口淡乏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晨起恶心,呕吐酸水,食欲不佳,自觉消化困难,四肢欠温,望其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诊断:痞满(寒热错杂证)。治疗: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枳壳20克,木香15克,吴茱萸6克,海螵蛸10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5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12月7日复诊。经上方治疗以后,患者胃脘部胀满、口淡无味明显减轻,心中嘈杂缓解,晨起恶心好转,偶见呕吐酸水,但仍觉消化困难。处方:上方加鸡内金20克、炒白术15克,7剂。

2018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明显减轻,口淡乏味症状消失,心中嘈杂已除,食欲改善,服药期间未见呕吐酸水,四肢欠温改善。再次嘱患者注意饮食结构和饮食量,保持心情舒畅。嘱上方继服7剂,不适随诊。(赵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12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半夏泻心汤临证应用发微》

仲景半夏泻心汤乃调和脾胃、平调寒热之千古名方,其组方精妙处在于辛开苦降并行,补泻兼施同用。余观今人运用此方,多囿于条文所述,未能尽得其要。今就临证心得,补缀数语以阐其奥。

一、病机辨析贵在"升降"二字
本方所治之痞,非独寒热错杂一端,实以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方中半夏、干姜之辛升,黄芩、黄连之苦降,暗合"脾升胃降"之生理特性。临证见舌苔厚腻而舌体胖大者,此乃湿浊壅遏之象,当加重生姜用量至15克,更佐藿香、佩兰各6克,取其芳香化浊、旋转中州之功。

二、药物化裁当循"三因制宜"
1. 地域差异:江南湿重之地,常以苍术易人参,加草果3克以破浊;北方燥胜之域,则保留人参,另加麦冬10克润燥。
2. 体质辨证:痰湿体质者加陈皮10克、茯苓15克;阴虚之体则减干姜量,加石斛12克。
3. 病程演变:急性发作期黄连可用至9克,配合吴茱萸1.5克成左金丸法;慢性迁延期则黄连减至3克,加炒谷芽30克健运中焦。

三、现代拓展应用心法
1. 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除原文所述蒲公英、仙鹤草外,余每加马齿苋15克、地榆10克,此二味现代研究证实能破坏生物膜,增强抗生素敏感性。
2. 疗胃黏膜损伤:白及与木蝴蝶配伍甚妙,若见出血倾向,加三七粉3克冲服,其化瘀生新之效尤著。
3. 治肠易激综合征:合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腹痛甚者加徐长卿10克解痉止痛。

四、禁忌不可不察
1. 纯虚无实者忌用,若见舌淡苔薄、脉弱无力,当先建中气,予小建中汤为妥。
2. 湿热胶结者慎用,如舌红苔黄腻而燥,宜先用连朴饮化湿清热。
3. 孕妇呕痞,当去干姜、黄连,改用苏叶黄连汤法。

五、验案举隅
曾治一金融从业者,男,40岁,症见胃脘痞满、肠鸣辘辘、大便黏滞,舌苔黄白相间而厚腻。予半夏泻心汤原方加炒薏苡仁30克、焦山楂15克。三剂后痞满减,复诊时见苔转薄白,遂减黄芩量为6克,加砂仁6克(后下)。如此调治月余,诸症悉平。此案提示:苔色变化乃药量增减之指征,不可拘泥原方剂量。

结语:运用经方当师古而不泥古,仲景制方本为示人法度。半夏泻心汤之妙,全在调和阴阳、燮理升降,临证若能参透此中玄机,则不仅胃肠疾患可疗,凡气机失调之证,皆可触类旁通。然须切记"有是证用是方"之训,切忌胶柱鼓瑟。
庄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7-29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半夏泻心汤临证应用发微》

仲景制半夏泻心汤,实为调和脾胃、燮理阴阳之圭臬。观原方组成,辛开苦降并行,寒热补泻同施,诚为治疗心下痞之圣剂。今就临证要旨,略陈管见。

一、经义钩玄
《伤寒论》明言"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此"痞"字当从"否卦"解,乃天地不交之象。方中半夏为君,非独降逆,实具交通阴阳之妙。黄芩、黄连苦降,干姜、半夏辛开,人参、甘草、大枣奠安中州,暗合《内经》"辛以散之,苦以泄之"之旨。尤在泾谓:"此方治痰气交阻之痞,最为合拍。"

二、辨证眼目
1. 舌诊为要:厚腻苔乃使用本方铁证,黄白相间者尤宜。昔年侍诊秦伯未先生,见其每以舌苔判寒热多寡,黄腻则芩连增量,白腻则姜夏加重。
2. 主症取舍:呕、痞、鸣三症不必悉具。曾治一老妪,唯见肠鸣便溏,舌苔灰腻,投之即效。盖肠鸣一症,实为水气走肠间之征,方中干姜温化、苓连燥湿,正对此机。

三、化裁心法
1. 青壮年体实者,遵张元素"枳术丸"意,以枳壳易人参,深合"中满者泻之于内"之经旨。然须辨明:枳壳用量宜轻(6-10克),过则破气。
2. 抗幽门螺旋杆菌之用,加蒲公英、仙鹤草确有效验。然须知此乃"病"、"证"结合之法,若纯属虚寒者,纵有菌染,亦当慎用苦寒。
3. 胃黏膜修复,白及配木蝴蝶堪称妙对。白及宜研粉冲服(3克/次),取其"护膜生肌"之功;木蝴蝶质轻,6克足矣,多则味苦难咽。

四、类证鉴别
大柴胡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一属少阳阳明合病,一属太阴寒热错杂。前者必有胁痛、便秘、脉弦实等症,后者定见痞满、肠鸣、苔腻等候。曾会诊一胆汁反流患者,前医误用泻心汤无效,改大柴胡汤加旋覆花、代赭石即安,足见辨证之要。

五、验案举隅
徐姓女患,脉案虽阙,然据所述症状(脘痞、呕恶、肠鸣、苔黄腻),正合泻心汤证。若兼胁胀口苦,可加柴胡、郁金;若便溏甚者,酌加苍术、茯苓。昔年章次公先生治此类病,常佐少量桂枝(2-3克),取其"通阳消痞"之功,可资借鉴。

结语:运用经方贵在"守其法而不泥其方"。泻心汤之妙,全在调和阴阳、复其升降。吴鞠通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临证若能细察寒热之多寡,权衡补泻之轻重,则效如桴鼓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