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6|回覆: 1

[醫藥臨床] 清相火解毒方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石恩駿,1953年出生於中醫世家,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貴州省名中醫,貴州省文史館館員。曾先後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專業文章數十篇,參與【醫林拔萃】【貴州中醫耆宿錄】等書編寫,主編【貴州名醫名方選析】【石家百年醫案精選】【石恩駿<神農本草經>發微】等書。從醫近50載,對內、婦、兒科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組成:地膚子、茵陳、土茯苓各15克,白茅根30克,炒梔子、連翹、赤芍、薄荷、麻黃、薏苡仁、生甘草10克,牡丹皮、骨碎補、紅花各6克。

功效:清泄相火,化痰活血。

主治:痤瘡,發於面部、胸背等皮膚脂液分泌較多部位,表現為黑白粉刺、丘疹、膿疱、結節、瘢痕等。

用法:冷水浸數小時,大火煎煮開後細火煨10分鐘,離火候溫,不宜久煎、重煎,每劑日分3服。

方解:翻閱文獻,歷來醫家多認為痤瘡病因為寒熱、風濕、痰毒郁滯肌表,閉阻經絡,病機為肺胃伏火,治療多以解毒、清熱、瀉火之法。石恩駿亦曾長期沿用,臨床固有取效者,但多數病例療效欠佳,反覆思考方知現代認識痤瘡病機與古人有不同。他認為,痤瘡為病,表面視之固然與肺胃伏熱密切相關,但更重要的病機是游離於肝、腎、三焦的相火上浮。

相火與君火是相對而言的,均源自命門,流行於肝、膽、三焦,溫養臟腑,是全身生理活動的能量來源,與今之內分泌激素系統類似。若有飲食不潔、嗜食辛辣厚味、抽煙、飲酒、長期睡眠不足、情緒緊張、化學物質長期刺激等因素影響,則相火失調,溢出三焦、肝、膽經脈之外,與體內素有濕熱、痰、瘀等相結,發於面部、胸背等皮膚脂液分泌較多部位,表現為粉刺、丘疹、膿疱、結節、瘢痕等。石恩駿所論與西醫所謂雄性激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導管異常角化、痤瘡丙酸菌增殖等病因論略有相似之處。

本方以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活血、化痰藥為主。梔子苦寒,丹皮微寒,雖為尋常清熱解毒藥,但其味微辛,有透達之力,既入肺、胃去實火熱毒、涼血化瘀,又入三焦、脾、胃、膽經,清泄過旺的相火和浮熱。骨碎補雖為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藥,但亦能溫養下元,使升浮於表的相火回歸下焦。因其性微溫燥,故一般10克以內為宜。又痤瘡者,乃正邪搏結,衛陽閉阻,衛氣鬱滯必然導致皮脂津液運行不暢,氣血痰火郁於內外,隱於皮下,故當重視運用宣發郁滯之藥。麻黃味辛,微苦,溫,宣肺氣,助三焦氣化通調,在方中可用至15克左右。其輕淡之氣味與開破散結之力可使藥力既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對證治療痤瘡郁滯的病機,與清熱藥相伍,則無燥熱動火的弊端。臨證顯示,本方若不用麻黃則療效大減。

臨床加減:若熱重者,多見炎性丘疹及膿疱,自覺痛癢,性格急躁易怒,或有口臭便秘,本方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生石膏、知母、黃柏、熟大黃。濕重者苔膩,加車前子、萹蓄。局部結節瘢痕較重,加浙貝、元參、莪朮軟堅散結。血虛瘀滯較重者,面色暗晦,形體消瘦,脈澀,女性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加當歸、川芎、益母草。病程較長,神疲乏力,納呆食少,精神不振,舌淡脈弱屬脾胃氣虛者,加黃芪、白朮、山藥、扁豆。飲食停滯,口濁臭,大便稀溏不暢,舌苔黃膩厚濁者,加谷麥芽、炒山楂、神曲、藿香、佩蘭、蒼朮清脾胃濕氣。

典型案例:萬某,女,24歲。3年前無明顯誘因顏面滿布痤瘡,屢進清熱解毒中藥乏效。刻診:顏面垢膩,滿布紅色丘疹,擠壓後有皮脂樣物溢出,瘙癢甚,煩躁易怒,失眠多夢,口渴口苦,大便秘結,3~4天一行,小便黃赤,月經提前,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此肝膽疏泄失常,相火妄動,兼夾痰熱瘀血上蒸頭面,當清泄相火,化痰活血,予清相火解毒方加味。

處方:紅花6克,地膚子15克,炒梔子10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茵陳15克,白茅根30克,牡丹皮6克,土茯苓15克,薄荷10克,麻黃10克,薏苡仁10克,骨碎補6克,紫花地丁20克,熟大黃10克,莪朮10克,生甘草10克。

服藥7劑,諸症減輕,瘙癢除,大便通暢,小便轉清,但仍覺煩躁易怒,失眠多夢,口渴口苦。上方加生石膏30克,黃芩10克,淡豆豉15克,7劑。藥後顏面垢膩明顯減輕,皮疹基本消失,余症逐漸好轉。二診方稍事增損,繼服半月,諸症悉退。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錢整理)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10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相火解毒方之學術探賾

石恩駿先生所擬清相火解毒方,融匯古今,別開生面,於痤瘡治療獨樹一幟。此方之立,非囿於傳統肺胃鬱熱之說,而深究相火浮越、痰瘀交結之機,實為中醫病因學之拓展。今試從方藥配伍、病機闡釋及臨證思維三端析之。

一、相火為病,病機新詮
相火之說,肇自【內經】,丹溪闡發尤詳。石氏謂痤瘡『相火上浮』之論,實承古而創新。相火本為命門所寄,遊行三焦,溫煦臟腑。然若因情志、飲食、作息失宜,則火失其位,挾痰瘀上蒸皮腠。此與西醫雄性激素亢進、皮脂代謝紊亂之說暗合,然中醫更重整體氣化之失衡。方中梔子、丹皮清泄三焦浮火,骨碎補引火歸元,恰成『清上溫下』之勢,既祛邪又固本,較單用苦寒折火更為周全。

二、組方之法,升降相因
本方配伍之妙,在於『清透並行,宣斂共濟』。
清泄相火:梔子、連翹、茵陳苦寒直折,合白茅根、赤芍涼血解毒,直搗病所。
宣發郁滯:麻黃、薄荷辛透開表,解衛氣之壅遏,佐薏苡仁、土茯苓淡滲利濕,給邪以出路。
調和氣血:紅花、牡丹皮活血通絡,地膚子祛風止癢,生甘草調和諸藥。尤妙在骨碎補溫潤下焦,防寒涼冰伏之弊,暗合『火郁發之』之旨。

石氏更注重煎服法,強調『輕煎頻服』,取其氣輕上揚,契合皮表病位,足見匠心。

三、臨證啟示:辨機與用藥之思
此方對現代痤瘡治療啟示有二:
1. 病機層面:需突破『肺胃熱盛』窠臼,重視相火失調與局部痰瘀的交互影響。青年痤瘡患者常見舌紅苔膩、脈弦滑者,正符此證。
2. 用藥層面:清熱解毒需配伍透達之品,如麻黃、薄荷之辛散,可防涼遏留邪;骨碎補之用,尤顯『治病求本』之智,非經驗老到者不能為之。

然需申明,臨床若見脾胃虛寒或陰虛火旺者,本方苦寒辛散之品需酌減,或佐健脾養陰之藥。石氏之學,貴在圓機活法,非執方以囿病也。

結語
清相火解毒方融匯經典理論與臨證體悟,其價值不僅在於療效,更在於拓展了痤瘡的辨證思路。石恩駿先生以深厚家學為基,兼采現代醫學之長,堪為『衷中參西』之典範。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明其理而靈活化裁,方得中醫傳承創新之真諦。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