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8|回复: 1

[医药临床] 倪蔼然治小儿肺炎经验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小儿肺炎属中医儿科肺炎喘嗽范畴,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出现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颜面、口唇青紫等症状,即西医学所称支气管肺炎疾病。该病多发于春季、秋季以及季节交替之时,属于儿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以1~3岁小儿多见。倪蔼然系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五十余载,治疗儿科诸多疾病见解独到、疗效显著,尤其是运用中药汤剂配合中成药治疗小儿肺炎独具特色。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倪教授治疗小儿肺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外感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特赋异禀,易受外邪侵袭”,若正值季节交替、气候骤变,加之家长护理不当,衣被增减失宜,致使小儿寒温失调,外邪容易侵袭机体;或坐卧当风,或更衣脱帽,或沐浴当风,卒然受邪为患。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毛,外邪多从口鼻、腠理而入,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而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咳嗽、气急等症状。正如《幼科要略·春温风温》所述:“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

内伤病因: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在趋于成熟过程中,卫外功能未固,抵抗能力较弱,若禀赋不足,体质偏弱,更易引起发病;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则易伤脾胃,脾胃运化不足,而致食积化热、痰湿内生,痰热之邪上犯于肺,肺失宣降,又感外邪,从阳化热,两阳相得而发病。

病情演变:小儿为纯阳之体,疾病传变迅速,外感邪气后易入里化热,内伤脾胃易酿生痰热而上犯于肺,故而疾病的急性期以邪犯肺卫和邪热亢盛或痰热交阻为主,缓解期多由实转虚。

临床诊断

儿科古称“哑科”,因小儿多不能自言,又常不配合医者,病情难以得知,故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不治一小儿”的说法。倪蔼然认为,小儿肺炎应采用中医望闻问切,结合西医视触叩听、生化指标和医学影像学的结果综合确诊。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不同和个体禀赋,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等,根据小儿肺炎的病机特点可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

急性期:邪犯肺卫和邪热亢盛或痰热交阻为主,常见症状:①发热或不发热(如新生儿),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甚则可高达40℃。②刺激性干咳,或有痰鸣音咳嗽,可伴有呛咳或呕吐。③临床症状以喘憋为主,甚则卧息不安。④听诊:此法是确定小儿肺炎的关键体征。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仅有呼吸音粗糙,数日后可闻及湿啰音,背部两肺底及脊柱旁较密集、深吸气末更为清楚。

恢复期:实转虚,多伴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等。

辅助诊断:①血常规检查:小儿肺炎分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细菌性肺炎时,血常规结果为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但有时白细胞总数反而减低。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无增高。②C反应蛋白试验(CRP):细菌性感染此值上升,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治疗方法

基于上述认识,倪蔼然运用中药汤剂配合中成药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独具特色,总结桑菊饮、三拗汤、华盖散及麻杏甘石汤等组方思路,自拟“小儿肺炎宁方”为基础方,分期论治,并随患儿症状、体征及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进行加减配对。兹介绍如下。

分期论治

急性期:以祛邪为主,以解表清热、宣肺平喘为治疗原则,选用小儿肺炎宁方。

药物组成:忍冬藤12g,连翘10g,桑叶10g,杏仁10g,鱼腥草10g,黄芩10g,前胡10g,炙枇杷叶10g,陈皮10g,生甘草5g。

方中忍冬藤、连翘辛凉透表,兼有清热之效,且忍冬藤走窜通络之性较强,连翘有消痈散结之功,两药相伍,使体内郁热宣散透达于外;桑叶甘苦性凉,善走肺络,清热宣肺;杏仁苦温,肃降肺气,二药相伍,直走上焦,一宣一降,以复肺宣发肃降之性;鱼腥草微寒,独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鱼腥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作用;黄芩苦寒,清热泻火,善清肺热。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各种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两药相伍,共奏清热化痰,泄肺排脓之功。尤为一提的是鱼腥草的用量应随肺热咳嗽、痰黄黏稠轻重程度选择,在10~20g之间;枇杷叶味苦性平,降肺下气;前胡辛散苦降,清热宣肺;桔梗味苦性平,开宣肺气,三药合用,加强宣降肺气之力。陈皮辛温,理气化痰,使全方不至寒凉壅滞;生甘草调和诸药,又可合桔梗利咽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清热,宣肺平喘之功。若听诊闻及双肺呼吸音粗和干性和湿性啰音者,在“小儿肺炎宁”方上加桑白皮10g,紫苏子10g,地龙12g,以泄肺平喘。若憋喘较重,另加炙麻黄6g,葶苈子10g。此二药药力峻猛,宜中病即止。

恢复期:恢复期以扶正为主,调理小儿体质,促进身体全面恢复,以防邪气来复。若有易感、汗出、恶风、体弱,舌质淡嫩或边有齿痕者,宜玉屏风散(防风10g,黄芪10g,白术10g)加怀山药、黄精各12g,以益卫固表、健脾益气;若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见食不香、舌淡少苔或无苔者等表现,多为脾气亏虚兼胃阴不足,宜五味异功散(太子参12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4g)加沙参、麦冬、木瓜和内金各12g,以健脾益气、和胃增食,其中木瓜、内金合用,可和胃增食,为倪蔼然治疗食欲不振的常用药对;若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多为阴液不足,用增液汤(生地、麦冬和玄参各12g)加枳实10g、厚朴10g和大黄4g;若患者为过敏体质,可加防风、蝉蜕、徐长卿、银柴胡、乌梅各12g,此五味药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有抗过敏之效,若患者舌苔厚不加乌梅,以防敛邪之弊。

当患者确诊为小儿肺炎,小儿可服汤药,便以中药汤剂进行治疗。若小儿服汤药困难,单用中成药也可治愈。倪蔼然选用的基本中成药为小儿肺炎散、猴耳环消炎颗粒(或炎宁颗粒)。在此基础上,随证选择合适的成药治疗,例如小儿发热加儿感退热宁颗粒、小儿退热口服液,热甚超过38.5℃时,在前两种中成药基础上加羚羊角粉以助退热,小儿外感咳嗽兼食积属痰热者,加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小儿久咳或咳嗽较重但痰不多者,加儿童咳液,咳嗽痰多或喉中痰鸣者加保童化痰丸或金振口服液,小儿食积发热加健儿清解液。

典型病案

病例1

患儿,男,6岁,2018年9月6日初诊。1个月前曾因肺炎住院治疗,活动后仍咳嗽有痰;1周前又现发热,体温39.4℃,咳嗽,流黄涕,经推拿治疗及服用中药和抗生素治疗。现咳嗽、热退,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啰音,舌微偏红苔中白,咽微红,脉滑细数。

处方:忍冬藤12g,连翘10g,桑叶12g,杏仁10g,鱼腥草15g,黄芩10g,炙杷叶12g,前胡10g,瓜蒌12g,清半夏10g,浙贝母12g,牛蒡子12g,蝉衣10g,射干10g,桔梗10g,陈皮10g,炒莱菔子10g,生甘草5g。5剂,每天1剂,水煎2次,取药汁150ml。服药时,每次约10ml,2小时口服1次,每日可达5~7次。

2018年9月16日,该患儿家长说服3服药后基本不咳嗽。

该患儿1个月前得过肺炎,未彻底好转便又因外感而复发,虽现已热退,但舌诊提示仍有余热,且听诊提示有支气管肺炎,故治疗应以解表清热、宣肺化痰为主,选用小儿肺炎宁方加瓜蒌、半夏、蝉衣、射干、牛蒡子,其中浙贝母、瓜蒌、半夏,清热化痰以止咳;蝉衣、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又可辛凉解表。尤为注意的是,该患儿痰热较重,故鱼腥草用量达15g。

病例2

患儿,男,2岁,2018年11月24日初诊。感冒流涕,咳嗽3天,加重1天,大便干结。查:舌微红苔白,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啰音。

处方:桑叶10g,杏仁10g,连翘10g,防风10g,黄芩10g,鱼腥草15g,葶苈子6g,地龙12g,瓜蒌12g,清半夏10g,前胡10g,炙杷叶10g,苏子6g,桑白皮9g,厚朴9g,生甘草3g,陈皮9g,炒莱菔子10g。水煎服,5服。水煎浓缩150ml,每次10ml,每日5~7次。同时配合小儿肺炎散和猴儿环消炎颗粒治疗。

该患儿属于痰热内阻型的肺炎喘嗽,故用“小儿肺炎宁方”的基础方。此外加葶苈子、地龙、苏子、桑白皮以泻肺平喘;防风以祛风解表;瓜蒌、半夏增强化痰之力;厚朴、炒莱菔子以行气化积。

2018年12月1日二诊:药后肺炎好转,已无明显症状,大便较为正常,日行1次。查:舌微红,苔薄白,双肺呼吸音微粗,未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啰音。在前方基础上,减去防风、葶苈子、地龙、瓜蒌、半夏、苏子和厚朴。再予3服,以兹善后。

倪蔼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利用纯中药治疗小儿肺炎,体现了中医治疗急症的优势所在。(黄萍娥 河北中医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道法自然 发表于 2025-6-18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倪蔼然治疗小儿肺炎经验探析

小儿肺炎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其病机复杂,传变迅速。倪蔼然教授立足传统理论,结合现代诊疗技术,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辨治体系,现就其学术经验作进一步阐发。

一、病因病机之辨:外感内伤相兼为患
倪师强调,小儿肺炎之发,乃内外因交互作用所致。外感风邪为标,内伤痰热为本。《幼科发挥》有云:“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外邪易乘虚而入。风邪袭表,首犯肺卫,若失治误治,则迅速化热入里,与内蕴之痰湿相搏,形成痰热壅肺之候。此与《伤寒论》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传变规律相合。

值得注意的是,倪师特别指出“脾为生痰之源”在小儿肺炎中的关键作用。小儿“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积滞化热,上蒸于肺,则外邪更易引动伏痰,形成“风火相煽”之势。此即《医宗金鉴》所谓“痰热壅盛,气道不利”之机。

二、辨证分型与治疗特色
(一)急性期:分型论治,重在宣肃
1. 风邪闭肺证
主症:咳声清脆,痰白稀薄,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化裁,重用杏仁、前胡宣降肺气。

2. 痰热壅肺证
主症:咳喘气促,痰黄黏稠,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涤痰,泻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佐以瓜蒌、浙贝母化痰散结。

倪师临证尤重“通腑泄热”之法,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对于高热便秘者,常佐大黄、枳实以釜底抽薪,此即吴鞠通“脏腑同治”之妙用。

(二)恢复期:扶正祛邪,调理脾胃
此期多见气阴两虚或肺脾气虚,倪师善用参苓白术散合生脉散,佐以焦三仙消食导滞,体现“培土生金”之旨。

三、诊断与调护要点
倪师主张“衷中参西”,强调听诊湿啰音与舌象互参(如舌质绛红提示热入营分),并结合胸片明确病灶范围。此外,特别注重生活调摄:
1. 饮食宜清淡,忌荤腥厚味,以防助湿生痰;
2. 发热期以米汤代水,护胃气而存津液;
3. 咳甚者以梨皮、白萝卜煎汤代饮,取“轻清润肺”之效。

结语
倪蔼然教授之经验,既承《内经》“上工治未病”之训,又融汇现代儿科诊疗之长,其辨证之精、用药之巧,堪为后学典范。然小儿病情变化迅捷,临证尤需动态观察,方能效如桴鼓。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理法方药”一体之则,力求展现倪师学术精髓,然病机万千,具体诊治仍需遵医嘱而行。
个十百千 发表于 2025-8-2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倪蔼然治疗小儿肺炎学术经验阐微

小儿肺炎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其病机演变与治疗规律颇具特色。倪蔼然教授立足"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的生理特点,结合五十年临证心得,形成了一套融汇中西、标本兼顾的诊疗体系,现就其学术精髓分述如下:

一、病机阐发:三因互结,痰热为枢
倪师认为本病病机当从"外感引动伏邪"立论。外感风邪首犯肺卫,然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失节则酿生痰浊;"阳常有余",邪易化热,终致外邪、痰浊、内热三因胶结。此说与《幼科发挥》"风痰相搏,窒塞肺窍"之论暗合。值得注意的是,倪师特别强调"痰热壅肺"为病机关键,临床常见痰热证占七成以上,此与现代医学支气管肺炎的炎性渗出病理特征可相互印证。

二、辨证要点:四期分治,尤重舌脉
1. 邪袭肺卫期:以骤发高热、呛咳无痰为特征,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倪师独创"望目诊法",若见白睛红丝缠绕,即便体温未升,亦提示邪热内蕴。
2. 痰热壅肺期:咳喘痰鸣、胸高气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期听诊湿啰音与中医"痰声漉漉"体征高度吻合,倪师谓此乃"中西医结合最佳切入点"。
3. 气阴两伤期:低热盗汗、干咳少痰,舌红少津,脉细数。此时肺部啰音虽减,然X线阴影未消,倪师警示"慎防死灰复燃"。
4. 肺脾两虚期:面色㿠白、纳呆便溏,舌淡胖有齿痕。此期需防"食复",当宗《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之训。

三、治疗心法:汤丸并施,动静相宜
1. 急性期:创"清肺化痰汤"(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15g、黄芩9g、浙贝母9g),其中生石膏与麻黄比例严格按2.5:1配伍,既解表邪又清里热。配合"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增强宣肃之力。
2. 恢复期:用"沙参麦冬汤"化裁,佐以运脾消食之品。倪师尤重"三分治,七分养",强调药疗需配合"摩腹捏脊"外治法,此即《厘正按摩要术》"导引脾胃之气"之理。

四、临证特色:衷中参西,防变为先
倪师诊疗有三绝:一为"听诊器与脉枕并用",将西医肺部体征纳入中医辨证体系;二为"影像学佐证舌象",发现舌苔厚腻度与X线渗出程度呈正相关;三创"阶梯式停药法",待临床症状消失后仍续服3剂健脾药,临床复发率显著降低。

结语:倪蔼然教授之经验,既承《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喘不过肺脾"之古训,又创新时期中西医结合诊疗范式。其辨治体系以"分期论治、痰热并重、固护脾胃"为核心,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然学者当时时谨记《温病条辨·解儿难》"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之诫,方能得倪师心法真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