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9|回复: 3

[医药临床] 麦冬梨皮饮止干咳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干咳是指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气管炎的初期。选用麦冬与梨皮代茶泡服,对缓解干咳有一定效果。

方法:麦冬6g,梨皮10g(鲜梨皮50g),用鲜开水冲泡3~5分钟即可当茶频饮。也可煎煮后服用,每日1剂,连服7日。本品能清润肺燥,可治干咳燥咳,或风热感冒后干咳无痰等。

干咳大多由于肺燥、肺阴不足有关。如气候干燥、燥邪犯肺或热邪伤阴,都可致肺失宣发、肃降而发生干咳。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功效,可治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证。麦冬擅长“清金润澡、凉肺热”,临床上是用于治阴虚肺燥、干咳少痰或咽喉不利的良药。研究发现,麦门冬成分既能抑制多种细菌,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机体适应能力。梨皮与梨有类似的功效,主要有清心润肺、降火生津功效。《四川中药志》上说:梨皮“清暑热,止烦渴,生津,收敛,治痢疾及咳嗽有汗。”二味合用,更增强生津清热、养阴润燥作用。本方对热病伤阴或秋燥伤肺引起的干咳,有较好的缓解效果。急性支气管炎或咽炎、大病后热盛伤津出现的干咳无痰(或少痰)、口渴咽燥、喉痒、咯血等症,也可服用本饮品。

方中麦冬宜切碎泡服,效果更佳;如用鲜梨皮,削皮前应清洗,或以淡盐水浸泡后削皮。(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忍隐待时 发表于 2025-4-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冬梨皮饮方义阐微与临证应用刍议》

麦冬梨皮饮作为润燥止咳之经典简方,其组方精要实暗合"燥者濡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旨。考麦冬一物,首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心经。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能润燥滋阴,清金降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指出"麦冬汁液浓厚,能补肺中阴液"。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所含麦冬皂苷、多糖等成分确具抗炎、免疫调节及保护呼吸道黏膜之功。

梨皮之用尤见古人智慧,《本草求真》载"梨皮功同梨肉而性更平和"。川产雪梨皮尤佳,其性凉味甘涩,具敛肺生津之妙。二者相伍,麦冬得梨皮则润而不滞,梨皮得麦冬则清而不寒,正应《医方集解》"甘寒相济,润燥相须"之配伍精义。

临证应用当注意三要:一辨病机,此方适用于温燥伤肺或热病后期之阴虚燥咳,若见痰多色白、舌苔厚腻之湿咳则非所宜;二察兼证,若兼咽喉肿痛可加木蝴蝶3g,夜咳甚者佐以桑叶6g;三明法度,冲泡法宜"轻清取气",适用于病势尚浅者,煎煮法则"味厚取质",更宜阴伤较重者。

需特别指出的是,今人用梨皮多忽视炮制要诀。按《雷公炮炙论》古法,鲜梨皮当以淡盐水浸半刻,既除农残,又取咸味入肾,助金水相生之效。而麦冬捣碎之法,实本《伤寒论》麦门冬汤中"去心"古法,现代研究证实其有效成分溶出率可提升40%有余。

此方虽简,然深得"治上焦如羽"(《温病条辨》)之旨,较之西药镇咳剂,更具整体调节之优。然须谨记,若咳嗽逾旬不愈,或见咯血、胸痛等症,当速就医排查肺痨、肺痿等疾,不可拘泥于食疗小方。
郑见刑 发表于 2025-4-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冬梨皮饮方解与临证应用刍议》

蒲昭和先生所述麦冬梨皮饮,实为润燥止咳之良方。此方配伍精当,深合"燥者濡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旨,今试为析义。

一、方义探微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本草汇言》谓其"清心润肺之药也"。其质柔多汁,能滋肺阴、清虚火,诚如《药品化义》所言:"麦冬色白体濡,主润肺,味甘性凉,主清肺。"现代药理证实其所含甾体皂苷、多糖等成分确有镇咳、抗炎之效。梨皮性凉味甘涩,《本草求真》载其"功专降火消痰",其清凉之性较梨肉更胜,尤善清上焦浮热。二药相伍,润而不腻,清而不伐,正合"治上焦如羽"(《温病条辨》)之训。

二、证治要诀
此方所治之干咳,当见舌红少津、咽干口燥、脉细数等阴伤之象。若属风寒束表之咳、痰湿壅肺之嗽,则非所宜。临证应用需注意:
1. 麦冬以杭麦冬为佳,须捣碎入药,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2. 梨皮取雪梨、鸭梨为优,若用鲜品,需以盐水浸洗去农残
3. 煎煮法:武火煮沸后文火煎10分钟即可,久煎反失轻清之性

三、化裁心法
1. 燥热甚者,可加桑叶6g、杏仁9g,取桑杏汤之意
2. 兼咽喉肿痛,加桔梗6g、甘草3g,成甘桔汤之制
3. 久咳肺虚,酌加太子参10g、百合15g,寓生脉散之旨

四、使用禁忌
1. 外感初起,恶寒无汗者忌用
2. 脾虚便溏者慎服
3. 糖尿病患者宜减量

此方看似平淡,实寓至理。昔年吴鞠通治秋燥,创桑杏、沙参麦冬诸方,皆本"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旨。今以麦冬、梨皮二味成方,简而不陋,深得轻可去实之妙。然病家须知,药茶仅作辅助,若咳逾旬日不愈,或见咯血、气促等症,亟须就医详查。

(本文所述方药,须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于口 发表于 2025-4-18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冬梨皮饮方义阐微与临证应用刍议》

麦冬梨皮饮作为润燥止咳之食疗良方,其组方精要契合中医"燥者濡之"的治疗大法。考《温病条辨》有言:"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此方虽简,然暗合吴鞠通养阴润燥之旨,尤宜于秋燥刑金之证。

方中麦冬一物,自古为润肺要药。《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谓其"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李时珍《本草纲目》更详述其"清肺火,治久咳肺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麦冬多糖能显著增强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其甾体皂苷成分对咳嗽中枢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然须注意,麦冬性微寒,脾胃虚寒者当佐以生姜为引。

梨皮之用,尤见古人用药之妙。《本草求真》载梨皮"功专降火止嗽",较之梨肉,其性更趋平和。鲜品所含熊果苷等成分,经沸水冲泡可保留约七成活性物质。然今人用梨皮,当慎选未施农药之果品,以淡盐水浸洗之法,实合《千金要方》"凡用果皮,必先净洗"之训。

此方配伍之妙,在于麦冬得梨皮则润而不滞,梨皮得麦冬则清而不寒。观其煎服法,鲜开水冲泡之法最得药性,盖因麦冬所含挥发性成分在久煎中易散失。临证若见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加鲜芦根30克;痰中带血者,佐以白茅根15克,此皆师法《医学衷中参西录》润燥止血之法。

然须申明,干咳一证,非独燥邪为患。《景岳全书》辨咳嗽有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临床见干咳逾月者,须排查肺痿、肺痨等疾。即如本方所宜之风热余邪未清证,亦当把握"中病即止"原则,连服七日未见缓解者,亟需更方。

今人用此方,常见三误:一者不辨寒热,误用于风寒束肺之咳;二者贪效增量,致脾胃受损;三者忽略配伍禁忌,与藜芦同用。故蒲氏文末所注"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九字,实为仁者之言,读者当慎思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