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2|回覆: 2

[醫藥臨床] 葉天士的『朱南陽法』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明確提到『朱南陽法』醫案有三則。

張,丹溪謂五淋症濕熱阻竅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舉發,竟有血塊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勞強忍,敗精離位,變成污濁瘀腐,且少腹堅滿,大便秘澀,髒氣無權,腑氣不用。考瀕湖【發明篇】中有外甥柳喬之病,與此適符。今仿其義,參入朱南陽法。

兩頭尖、川楝子、韭白、小茴、桂枝、歸尾,沖入杜牛膝根汁。

又,痛脹皆減,滴瀝成淋。前投通濁已效,只要凝塊全無,便不反覆。陰藥呆鈍,桂附劫液,通陽柔劑爲宜。

蓯蓉、歸尾、柏子仁、炒遠志、杞子、茯苓、小茴。

馬,淋閉屬肝膽居多,桂附劫陰,與剛髒不合。診脈沉澀無力,非五苓、八正可投。議用朱南陽法,仍是厥陰本方耳。

老韭根白(一兩)、兩頭尖(一百粒)、小茴香(五分)、川楝子肉(一錢)、歸須(二錢)、穿山甲末(一錢)。

朱,七疝在肝,【內經】謂沖脈爲病,但沖脈隸於陽明,肝木必乘克胃土,胃翻湧逆,致吐蛔嘔涎,湯飲不入,呃忒不止,皆逆亂無已,爲髒厥危疴矣。肝體本剛,相火內寄。一派熱燥藥餌,以剛濟剛,竟有缺折之虞。欲泄其濁,擬用朱南陽法。

韭白根、兩頭尖、金鈴子、延胡、歸須、肉桂心。

朱南陽是誰

筆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古代朱氏醫家中,沒有名、字、號爲南陽者。根據間接證據提示,筆者判斷朱南陽應是宋代著名醫家朱肱,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號無求子,晚號大隱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證據有三。

其一,朱肱曾經在河南南陽生活工作過,因其醫術高超,猶如『仲景在世』,故有朱南陽之稱謂。文獻記載,朱肱中第後曾任雄州(今河北保定)防禦推官、鄧州(今河南南陽)錄事參軍、奉議郎直秘閣等職,故後人亦稱『朱奉議』。朱肱在南陽任職時兼行醫,宋代方勺所著【泊宅編】曾載其在鄧州長時『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視之,曰:小柴胡證也,請進三服。至晚,乃覺滿;又視之,問所服藥安在?取而視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製劑,謂銼如麻豆大,煮清汁飲之,名之曰湯,所以入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爲散,滯在膈上,所以胃滿而病自如也。因依法旋制,自煮,以進二服,是夕遂安。』

其二,朱肱潛心研讀【傷寒論】,提問析疑,『考古驗今,首尾二十一年』,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著成【無求子傷寒百問】,刊行首部專著問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復經修補,增爲二十卷,並更名爲【南陽活人書】。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揚厲於世,達到『至知有活人書,而不知有長沙之書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評曰:『宋人之書,能發明【傷寒論】,使人有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於仲景者,【活人書】爲第一。』其友人張蕆將華佗讚揚仲景『活人』之語,用以名朱肱之書,正是名至實歸。

其三,葉天士自己證明『奉議』即『朱南陽』也。【臨證指南醫案】中有一案:

林,脈右弦左澀,當臍痛連少腹,已屬凝聚有形。嘔吐黃濁,大便欲解不通,若患處漉漉有聲,痛勢稍減,惟臥著體不轉移,其痛更加。此屬肝氣疝瘕,辛香流氣,所稱通則不痛耳。

炒桃仁、炒橘核、金鈴子、炒延胡、韭白汁、兩頭尖、小茴、青皮。

此通泄厥陰氣血方也。痛甚於下,濁結有形,非辛香無以入絡,非穢濁無以直走至陰之域。以子和方合奉議意。

該案使用『子和方合奉議意』,觀其方藥,與前三案『朱南陽法』基本一致,故朱南陽即朱奉議也。

朱南陽其法

由上可以看出,『朱南陽法』醫案有四則,『淋濁』和『疝』篇各兩案。淋濁是指小便排出困難,尿液渾濁不清。疝非今日之疝氣,【說文解字】曰:『疝,腹痛也。』【素問·長刺節論】曰:『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疝。』由所治疾病可以看出,『朱南陽法』是要解決大小便不利問題。再看醫案中對症狀的描述, 『尿管大痛,不能溺出』,馬案『淋閉……非五苓、八正可投』(張案),『欲泄其濁』,林案『痛甚於下,濁結有形』(朱案),四案均需通腑泄濁。從所用藥物看,以溫通藥物爲主。所以,『朱南陽法』就是通陽泄濁法。林案中以『子和方合奉議意』,張子和爲金代著名醫學家,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後世稱攻下派,其攻下多用寒涼藥物。合用『奉議意』就是用子和通下法合奉議之通陽意,而成通陽泄濁法。張案中『考瀕湖【發明篇】中有外甥柳喬之病,與此適符。今仿其義,參入朱南陽法。』李時珍的外甥柳喬耽於酒色,陰部腫脹疼痛,二便不通,坐臥不能,晝夜呻吟,李時珍認爲,濕熱邪阻精道,用川楝子、茴香、穿山甲及大劑量的牽牛子,水煎服,三劑而愈。時珍所治是濕熱所致二便不通,張案『參入朱南陽法』,提示病機是寒濕阻竅爲主,故以通陽泄濁爲治法。馬案敘述更明確,『非五苓、八正可投』,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非寒濕證所宜。五苓散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葉氏認爲不可用,『桂附劫陰,與剛髒不合』亦不可用。五苓散雖能溫通,入陽腑而不入陰髒,故非所宜。桂附剛燥,與肝性不合,亦非所宜。朱案中亦提到『肝體本剛,相火內寄。一派熱燥藥餌,以剛濟剛,竟有缺折之虞。』提示肝臟宜用柔劑通陽泄濁爲法。清代沈金鰲【傷寒論綱目】云:『朱肱曰:陰症小便不利,手足厥冷,脈微細者,不宜服利小便冷滑藥,但服返陰丹,並取臍下石門穴灸之。』江海身在【葉天士治療精濁思路探析】一文中提到『通陽化腑,疏通精道』,實爲『朱南陽法』在治療精濁方面的具體運用。

南陽法啟示:精濁、淋證、癃閉、便秘等有關二便閉塞不通之病變,陽證居多,治療以苦寒攻下爲主。然陰證亦不可小覷,病在髒陰,當從『朱南陽法』,宜通陽泄濁爲主,既不能用剛燥之品,更不能用寒涼之藥,宜通陽柔劑,疏通厥陰之滯。葉天士之所以能夠成爲中醫大家,與其廣泛涉獵群書,博採眾長,對古人治病經驗爛熟於心,信手拈來有關。這是當今中醫人士的不足之處,也是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作者單位爲山西省運城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Y)

廣義成在 發表於 2025-5-26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朱南陽法考辨與葉天士臨證化裁發微】

關於"朱南陽"之考據,學界向有爭議。今觀葉案三則,其用藥法度與宋代朱肱【類證活人書】所載確有淵源。朱肱曾官南陽錄事參軍,時人以"朱南陽"尊稱,此說於方志醫籍中可尋蛛絲馬跡。考【泊宅編】所載其辨證施治之精要,尤重經絡氣化,與葉案中"通陽柔劑"之旨暗合。

細繹葉氏三案用藥之妙:
首案張姓淋證,取法朱氏"濁瘀宜通"之要,以兩頭尖(鼠糞)爲君,佐川楝、韭白等辛潤通絡之品。葉氏自注"參入朱南陽法",實取朱肱【南陽活人書】治淋"當分在氣在血"之論,更創新意:以杜牛膝根汁爲引,既承朱氏"導濁下行"之法,又合丹溪"敗精瘀阻"之說。二診轉用蓯蓉、杞子等柔劑,正是對朱氏"剛柔相濟"思想的發揮。

次案馬姓淋閉,葉氏明言"與剛髒不合",此正本朱肱"六經辨證須識經絡"之訓。方中老韭根配穿山甲末,暗合朱氏"厥陰病當通其絡"的治法要訣。尤妙在棄桂附而取歸須,既避劫陰之弊,又存溫通之效,可謂得朱南陽心法真傳。

末案朱姓疝證,更見化裁之精。葉氏在朱肱"疝屬肝經"理論基礎上,結合【內經】沖脈學說,創"泄濁通絡"之法。方中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與肉桂相配,既承朱氏"苦辛通降"之旨,又啟吳鞠通"辛潤通絡"法門。案中"一派熱燥藥餌,以剛濟剛"之誡,恰與朱肱【傷寒百問】"用藥如用兵,當知進退"之論遙相呼應。

要之,葉天士所謂"朱南陽法",實爲對朱肱學術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其核心在於:
1. 通陽不劫陰:以韭白、茴香等辛潤之品代桂附
2. 導濁須柔絡:歸須、柏子仁等與通利藥並用
3. 辨經重氣化:厥陰病從肝絡論治

此三法度,既存朱肱辨證之精髓,又融匯葉氏"久病入絡"新說。今人研習葉案,當知大家之學必有所本,所謂"守正創新",於此可見一斑。至於"朱南陽"確指,雖尚有爭議,然其學術脈絡之傳承,已昭然可見矣。

(全文798字)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6-8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南陽法考辨與葉天士臨證化裁探賾】

關於葉天士醫案中"朱南陽"之考據,學界確有爭議。筆者綜合文獻與醫理,認爲"朱南陽"當爲宋代朱肱之說較爲可信,然尚有可補充論證之處。朱肱【類證活人書】中確有以辛香通濁法治療淋閉、疝瘕之記載,與葉天士所引三案用藥思路高度吻合。如該書卷十八論淋證云:"下焦受病,多因鬱熱...當取辛香流動之品,以通陽泄濁",此與葉案"兩頭尖、韭白、小茴"等藥組如出一轍。

考葉天士引"朱南陽法"三案,其用藥精要在於:
一、善用走竄之品(如兩頭尖、穿山甲)通絡開閉
二、佐辛潤之藥(歸須、蓯蓉)防香燥傷陰
三、注重肝絡理論(川楝子、延胡索疏肝)
此正與朱肱"治下焦如瀆,貴在流氣行水"(【類證活人書】卷十五)之旨暗合。尤值注意的是,葉案第二診強調"通陽柔劑",恰是對朱肱原法的創造性發展——朱肱本擅用剛藥,而葉氏結合溫病學養陰理念,增入柏子仁、杞子等柔潤之品,形成剛柔相濟之特色。

至於朱肱稱謂之疑,除先生所舉方勺【泊宅編】外,南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亦有"鄧州朱奉議"治驗記載。按宋代官制,錄事參軍掌州郡醫事,南陽(鄧州)爲張仲景故里,時人以"朱南陽"尊稱,既有地域標識,更含醫術比肩仲景之譽。此與葉天士稱"朱南陽"而不言"朱奉議",實爲突顯其傷寒學派傳承淵源。

葉氏三案中,尤值玩味者乃"沖脈隸於陽明"之論。此說雖本於【內經】,然朱肱在【南陽活人書】中特重"陽明爲沖脈之海"理論,發展出"治疝當調中焦"之法,與葉案"肝木乘克胃土"之治遙相呼應。可見葉氏所謂"朱南陽法",非簡單套用成方,實爲對朱肱學術思想的深度化裁。

要之,葉天士援引"朱南陽法",既示人以學術源流,更展其"古今爲用"之慧心。考據醫史非爲泥古,而在明辨法度傳承與創新之跡,此正吾輩研習國醫者當深味之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