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2|回復: 2

[医药临床] 透脓散类方治疗下肢静脉畸形并蜂窝组织炎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王某,女,28岁。初诊日期:2009年11月25日。有下肢静脉畸形病史,平素双下肢畏寒异于常人,行步不足千米即感下肢酸胀疼痛难以忍耐,医院检查认为其下肢静脉极细,循环不良。偶因胃痛,有针灸医师针刺其足三里等穴位,当夜针刺处肿胀疼痛、发热寒战、血象高等,考虑蜂窝组织炎、毒血症,用多种大剂量抗生素治疗10日,体温渐至正常,毒血症得以控制,而右下肢足三里处流脓溃烂不能收口已月余,因天气渐寒,创口似有加重。诊见其双下肢皮色紫暗干燥,无热而冰凉,创口处平塌无明显局限,述隐隐酸痛或麻痛。有少许稀脓不断排出,小便淸长,大便略稀,舌淡胖,苔水滑,脉细极弱。此痈疡属气虚阴证,当温养气血,祛瘀通滞,予透脓散类方治疗。

处方:黄芪20g,当归12g,云苓15g,大贝15g,紫花地丁30g,炙甘草9g,白芷9g,川芎9g,炙远志12g,银花30g,独活9g,穿山甲9g。水煎,加白酒2勺,日分3服,药汁冲服穿山甲粉。

另:杠板归100g煎水,消毒纱布温热外洗湿敷患处,1日数次。

二诊:用药3剂来诊,述病情变化不大,大便较前清稀,次数也增多,双下肢寒凉感更为明显,纳差,舌脉同前。或因银花、地丁等药的寒凉之性,故去之,内服方加砂仁6g,荜澄茄9g,炒谷芽15g,3剂。

三诊:全身较有力,精神亦稍振作,胃口略开,双下肢皮色仍暗,但创口流脓较多,质稍稠,疼痛虽较前明显而酸麻较轻,舌淡,脉细弱,二诊方加人参9g,6剂。

四诊:胃口已渐开,下肢明显温暖,颜色已见红活,创口已见收敛,与周围组织界限已较清晰,疼痛已消失,体力有所恢复,继服6剂后创口已完全收敛,行步则下肢酸胀疼痛之症状也较病前为轻。以阳和汤加黄芪、当归为蜜丸常服。

按:痈疽若发病急骤,红肿高起,焮红灼热,疼痛剧烈,脓汁黏稠,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方皆可运用。然如本例显然气虚寒湿不运病理,阳和汤、透脓散、内补黄芪汤诸方温养气血,祛瘀通滞,历来用治寒湿痰瘀久不溃敛,皆有验效者。一诊因疑热毒壅滞局部,故用较大剂量银花、地丁等药兑入,以为万全之策,服后大便稀溏,饮食不振,疗效不显,知其寒凉药性于本例类证阳气不利,去之而显效,故知痈疡施治必须审定阴阳,大胆用药,对于指导治疗乃有决定性作用,面面俱到,未必良法。余认为,痈疽阳证,清热解毒方中可稍加温热药以行药力,如五味消毒饮之用酒;阴证托毒解凝温运为用,寒凉则须慎之。(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苗 贵州中医药大学 )

(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Y)

xie4566 發表於 2025-4-24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透脓散类方辨治下肢静脉畸形合并阴证痈疡案析》

本案呈现"虚寒型痈疡"典型证候特征,其辨治过程生动诠释了《外科正宗》"痈疽辨阴阳为第一要务"的学术思想。患者双下肢紫暗冰凉、创口平塌流清脓、脉细如丝等症,恰合陈实功所言"阴疽之证,皮色不变,亦不发热,形体畏寒"的论述,当属《外科全生集》所载"气血虚寒,不能化毒成脓"之阴证范畴。

首诊组方暗合透脓散与神效托里散之合方化裁。黄芪、当归取法《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之气血双补;穿山甲、川芎配伍体现《医学心悟》透脓散"通络透脓"之旨;独活、白芷乃宗《外科精义》"阴疽必佐辛温"之训。尤妙在白酒冲服,既助药势通行,又合《本草纲目》"酒能引药势"之说。然银花、地丁各用30克,虽本于"有脓必清"之常法,却忽略了《疡医大全》"虚寒之体,苦寒当忌"的告诫,致二诊便溏纳呆,此即张景岳所谓"药不对证,虽良弗效"之例。

三诊调整尤见章法:去银花、地丁之寒,加荜澄茄、砂仁温运中焦,正合李东垣"脾胃一虚,百病由生"之论。更入人参大补元气,暗合《外科启玄》"脓溃日久,非参不能收功"的经验。外治选用杠板归煎洗,既避苦寒伤阳之弊,又取《本草备要》"杠板归能收湿敛疮"之功,与内服温托之法形成内外呼应之势。

末诊转用阳和汤加味制丸,深得王洪绪"阳和一转,阴霾自散"的精髓。方中鹿角胶温补肾阳,肉桂通阳化气,配以黄芪、当归延续补托之力,构成"温-补-托"三位一体的治疗框架。此案转折处在于二诊果断撤除清热解毒药,印证了《疡科心得集》"阴疽误用寒凉,犹雪上加霜"的警示,亦彰显张山雷"外科辨证,首重阴阳"的学术主张。

今人治痈疡,多执"炎证即热毒"之见,动辄投以大量清热解毒之品。观此案可知,对于静脉畸形合并的慢性溃疡,当从"久病入络""阳虚寒凝"论治。现代研究显示,透脓散类方能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成,恰与本案"下肢静脉极细"的病理基础相契合。此案启示:中医外科辨治,贵在把握"局部与整体""标证与本证"的辩证关系,非洞悉《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者不能为也。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21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透脓散类方辨治下肢静脉畸形并阴证痈疡案析》

本案呈现"气虚阴证痈疡"典型证候特征,其辨治过程尤具启发性。患者双下肢紫暗冰凉、创口平塌流稀脓、舌淡胖苔水滑、脉细极弱,此乃《外科正宗》所言"真阳虚乏,阴寒凝滞"之候。陈实功云:"痈疽未溃,脉洪数者宜凉,已溃脉弱者宜补",本案初诊虽见局部溃烂,然整体呈现脾肾阳虚、寒湿凝滞之象,当属阴证范畴。

透脓散本为《外科正宗》治痈疽脓成不溃之方,本案活用其法而变通其方颇具深意。原方以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组成,本案去皂角刺之锐利,加远志化痰通窍,独活祛风胜湿,更以白酒为引,正合《医学心悟》"托里必兼温通"之旨。尤妙在用杠板归外敷,此药《生草药性备要》载其"治痈疽疔毒,散血消肿",温热外洗可助阳化湿而不伤正。

二诊之药效转折尤值玩味。初诊方中银花、地丁各用30g,虽为防热毒残留,然过用寒凉反伤中阳,致便溏纳差。薛己《外科枢要》早有明训:"若疮疡肿痛甚者,此邪气实也,宜泻之;微肿微痛者,此真气虚也,宜补之。"去寒凉加砂仁、荜澄茄温运中焦,正合"治病必求其本"之旨。三诊加人参更显"阳生阴长"之妙,使气血充而脓自稠,此即《外科证治全生集》"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之真义。

末诊转用阳和汤加味制丸,深得王洪绪治疗阴疽精髓。阳和汤本治贴骨疽、流注等阴寒之证,本案取鹿角胶温补肾阳,肉桂、姜炭温通血脉,白芥子化痰通络,更加黄芪、当归助其托毒生肌,如此组方,既合"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经旨,又暗寓"缓则治本"的调理思路。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痈疡辨治首重阴阳,阴证误用寒凉犹雪上加霜;其二,托补之法贵在循序,初诊透脓散为权宜之计,终以阳和汤收功,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层次;其三,外治法与内服药须相辅相成,杠板归外敷既避内服寒凉之弊,又收局部温通之效。昔年张山雷谓:"疡科之证,阴寒居其大半",本案治疗历程,可为斯语作一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