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1|回復: 2

[医药临床] 中医药治疗食管癌术后有优势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面对癌症,只要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适合个人情况的方药,可以不那么令人恐惧。笔者对患者李某食管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有良效,现对治疗中医治疗食管癌术后的全过程进行总结。

2016年11月1日一诊:患者李某,女,78岁。食管癌术后2个月,当时诊为低分化腺鳞癌,淋巴转移(简称LM)2/10, 舌暗苔腻脉弦滑。处方如下:藿香10g,佩兰10g,滑石10g,竹叶10g, 生石膏30g,瓜蒌皮15g,清半夏10g,黄连10g,吴茱萸5g,莪术10g,威灵仙10g,石见穿30g,浮萍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猪苓30g,泽泻30g,生蒲黄10g,蜂房5g,白及15g,炮山甲8g,鳖甲15g,龟板15g,地龙10g,三七5g,九香虫5g,重楼15g,生甘草10g,佛手10g。20服,水煎服,2天服1剂。1服药煎汁400~500ml,每次服用100~125ml,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芪珍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一般食管癌中,上段以鳞癌多见,下段则以鳞癌、腺癌均较常见,且食管上段癌多兼火热,中段癌多有痰气交阻,下段癌多见痰湿蕴结,概因火热炎上,痰湿趋下,而中段乃气机升降之枢纽的缘故。此病人乃中下段之肿瘤,舌象见湿热之证,故以藿香、佩兰、滑石清热利湿。患者因有噎膈之证,以小陷胸汤合二术、竹叶、生石膏、郁灵丹共用,可以补气活血、宣肺通脉,促进气血运行。以生蒲黄、蜂房、山甲、鳖甲、龟板,软坚散结、滋阴潜阳。

2017年4月23日二诊:患者食管癌术后8个月,低分化腺鳞癌,未放化疗,舌暗苔腻,脉弦数。处方如下:沙参12g,麦冬12g,竹叶10g,生石膏15g,生地12g,丹皮10g,赤芍12g,防风10g,浮萍15g,蝉蜕5g,白藓皮10g,地肤子10g,通草6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生蒲黄10g,蜂房5g,白及15g,石斛10g,炮山甲8g,鳖甲15g,龟板15g,白屈菜15g,寿术15g,地龙15g,三七5g,九香虫5g,重楼15g,生甘草10g,僵蚕10g,玫瑰花10g。20服,水煎服,2天服1剂。1服药煎汁400~500ml,每次服用100~125ml,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复生康片,每次4片,每天3次。

二诊患者热证仍不消,同时伴有皮疹出现,考虑有内热郁结,以竹叶石膏汤合凉血利湿药共用,清热利湿,解毒润燥。同时,软坚散结药物仍然为主,预防肿瘤复发转移。

2017年8月18日三诊:患者食管癌术后近1年,低分化腺鳞癌,未放化疗,症见下肢冷,出汗。舌红苔腻,脉沉细。处方如下:沙参15g,麦冬15g,白蔻仁10g,杏仁10g,生薏仁15g,川朴15g,竹叶10g,滑石10g,生石膏30g,炮附片8g,干姜8g,杭白芍10g,木瓜10g,茯苓15g,生白术40g,炒杜仲10g,肉苁蓉5g,浮萍15g,蝉蜕5g,地肤子15g,生蒲黄10g,蜂房5g,炮山甲8g,鳖甲15g,地龙15g,三七5g,九香虫5g,重楼15g,生甘草10g,佛手10g,夏天无2g,牛膝10g。20服,水煎服,2天服1剂。1服药煎汁400~500ml,每次服用100~125ml,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复生康片,每次4片,每天3次。硒酵母每次25ml,每日2次。

患者症见上热下寒症状,同时伴湿气上蒸,以三仁汤、沙参清热利湿;以真武汤温阳祛湿,同时加以解表止痒之药,麦冬以软坚散结,活血祛瘀抑制肿瘤的发展。

2018年2月6日四诊:患者食管癌术后一年半,舌暗苔腻,脉弦滑。处方如下:炒柴胡6g,炒枳壳6g,桔梗10g,牛膝10g,当归15g,生地12g,白蔻仁10g,杏仁10g,生薏仁15g,川朴10g,清半夏15g,竹叶10g,滑石10g,通草10g,瓜蒌皮15g,干姜5g,黄芩12g,黄连12g,薤白10g,菖蒲10g,全蝎5g,蜈蚣3条,桑枝30g,木瓜30g,生蒲黄10g,蜂房5g,白及15g,川断10g,鹿含草10g,炮山甲8g,鳖甲15g,鹿角胶6g,地龙15g,三七5g,九香虫5g,重楼15g,生甘草10g,佛手10g。20服,水煎服,2天服1剂。1服药煎汁400~500ml,每次服用100~125ml,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芪珍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患者湿热证始终未见好转,同时下焦寒湿症状仍未去除,故本方以三仁汤加血府逐瘀汤为主方,祛湿化瘀散结,以山甲、鳖甲、龟板软坚散结。

2018年6月29日五诊:患者食管癌术后2年,低分化腺鳞癌,未放化疗。本月癌胚抗原(简称CEA)12.25上升。舌暗苔腻,脉弦滑。处方如下:

石斛10g,全蝎5g,蜈蚣3条,黄蜀葵花2袋,藿香10g,佩兰15g,滑石10g,瓜蒌皮15g,清半夏15g,薤白10g,黄连12g,吴茱萸5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生黄芪30g,杭白芍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六月令30g,生蒲黄10g,蜂房5g,白及10g,炮山甲8g,鳖甲15g,龟板15g,莪术10g,威灵仙10g,石见穿10g,僵蚕10g,地龙10g,三七5g,九香虫5g,重楼15g,生甘草10g,焦山楂10g,焦槟榔10g,佛手10g。14服,水煎服,2天服1剂。1服药煎汁400~500ml,每次服用100~125ml,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复生康片,每次4片,每天3次。硒酵母每次25ml,每日2次。

旋覆代赭石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书中有『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噎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临床上应用于气机上逆的疼痛。此患者呃逆症状较明显,以旋覆花化胶结之痰,赭石质重降逆,助君药降逆下气,止呕化痰,半夏降胃气并与其他佐药相合,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同时合半夏泻心汤交通天地,升降水火。其他以小胃方合软坚散结之药,清热解毒,化瘀散结。

中医在治疗胃癌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治疗早期胃癌、中期胃癌或者晚期胃癌,中医治疗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辨病论治,更是让患者在阴霾里感受到阳光。(王逊 北京孙桂芝中医肿瘤研究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偷月 發表於 2025-5-25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药治疗食管癌术后优势刍议——以临床验案为例析要

(一)案例诊疗要旨
本案呈现食管癌术后中医药序贯治疗的典型范式。患者术后两月即介入中药调理,首诊紧扣"痰瘀互结、湿热蕴毒"病机,以三焦分消为纲,融清热化湿、解毒散结、扶正固本三法于一方。方中藿朴夏苓汤化裁解中焦湿浊,小陷胸汤合石膏清上焦郁热,更佐三甲(山甲、鳖甲、龟板)等虫类药深入络脉,体现"络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精髓。尤其配伍浮萍、地龙等风药,取"风能胜湿"之意,暗合李东垣升阳除湿之法。

(二)病机演变规律
二诊见皮疹迭发、脉转弦数,揭示"伏邪外透"之机。此时转用竹叶石膏汤合凉血四物汤化裁,既遵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训,又承吴鞠通"治上焦如羽"之旨。方中白鲜皮、地肤子与通草相配,构成"宣透-渗利-清解"三级解毒体系,较之初诊侧重中焦斡旋,更显卫气营血辨证层次。

(三)治疗特色发微
1. 时序用药智慧:术后初期侧重运脾化湿以复中州,待脾胃气机得振,转而加强养阴透邪,符合"先实后天,再调阴阳"的序贯治疗原则。
2. 虫药运用法度:蜂房、九香虫等虫类药用量控制在5g内,既取"虫蚁搜剔"之效,又避燥烈伤正之弊,与龟甲等滋阴药形成刚柔相济之势。
3. 现代药理印证:方中重楼、白屈菜等药物经研究证实具有调控肿瘤微环境作用,体现"辨病-辨证"结合思路。

(四)临证启示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食管癌术后调治当遵循"六腑以通为补"原则,忌一味峻补;其二,舌苔腻浊程度可作为评估湿热胶结状态的重要指标;其三,皮疹等"排毒反应"需辨别邪正消长趋势,本案皮疹伴脉数乃邪有出路之佳兆,若见神疲脉微则当警惕正气不支。

结语:中医药在肿瘤围手术期治疗中,通过动态把握"正虚-邪实"转化节点,构建个体化治疗序贯方案,在改善生存质量、调节免疫微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须强调,此类复杂病证当坚持"方证相应、随证转方"原则,切忌执方胶柱。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5-26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药治疗食管癌术后优势刍议——附验案一则析微

案中所述李氏食管癌术后治疗过程,实为中医"扶正祛邪"理论之典型体现。笔者试从病机辨析、方药配伍、治疗次第三方面阐发其要。

一、病机辨析与辨证要点
患者术后两月就诊,舌暗苔腻脉弦滑,显系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之候。食管属"胃系"之冲要,《临证指南医案》云:"噎膈一证,多由肝郁乘脾,痰气交阻。"本案肿瘤位于中下段,恰应"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机,故以痰湿瘀热为主要矛盾。首诊方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滑石、竹叶导湿热下行,正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二、方药配伍精要
1. 攻补兼施结构: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为君,佐莪术、石见穿等活血散结之品,暗合张洁古"养正积自除"之训。尤妙在九香虫与三七配伍,虫类药走窜通络,三七化瘀止血,共成"通而不伤"之局。
2. 三甲散应用:炮山甲、鳖甲、龟板同用,取法吴鞠通三甲复脉汤意,既滋阴潜阳,又具"咸寒软坚"之效。现代研究证实,此类药物可调节肿瘤微环境。
3. 二诊转方之妙:出现皮疹乃"热毒外透"之象,故加白鲜皮、地肤子等药,既清血分郁热,又合"给邪出路"之治则。沙参、麦冬顾护胃阴,防苦燥伤津,体现"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温病学思想。

三、治疗次第启示
首诊侧重化痰利湿,二诊转为凉血解毒,正合"随证施治"之要。尤值注意的是,全程保持太子参、白术等健脾药的应用,深得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之奥旨。术后患者正气已伤,若一味攻伐,反致正气溃散,此案可为镜鉴。

结语:
此案成功之处,在于准确把握"正虚邪实"的病机本质,将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熔于一炉。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中医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恰可弥补术后治疗的盲点。然须指出,中医治疗贵在辨证精确,本案方药不可简单套用,临证仍需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