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4|回復: 2

[医药临床] 治湿良方三仁汤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三仁汤载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辩〗。方由杏仁、白蔻仁、薏米仁、半夏、厚朴、竹叶、通草、滑石、甘草9味药物组成。本方原为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的代表方剂。该方具有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之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与湿邪相关的各科多种病症,举验案三则如下:

湿热中阻案

刘某,男,56岁,汉族。2018年7月9日初诊。诉口黏腻、有异味、纳呆、胸闷腹胀、身困乏力、胃时作痛、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不爽等。曾服中、西药多种,收效甚微。刻诊:症如所述,诊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辨证属湿热中阻,治宜分消走泄、清热利湿为法,方予三仁汤加味:杏仁15g,白蔻仁15g,薏米40g,半夏10g,黄芩10g,藿香15g,佩兰15g,栀子8g,石膏30g(先煎),五灵脂15g,蒲黄15g(包煎),元胡15g,枳实15g,厚朴20g,炒麦芽30g,滑石20g(包煎),甘草10g。5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并嘱其饮食宜清淡、切忌辛辣厚味。

五日后二诊:服药后疼痛消失。口黏腻、口干、口渴等以及腹胀均大减。黄腻苔减退,脉滑数。上方去五灵脂、蒲黄、元胡,继进5剂。

上剂药味略有增减,共用药15剂,诸症消失。

水肿案

王某,女,46岁,朝鲜族。2018年9月16日初诊。诉不明原因双下肢水肿1周,继而近3天眼睑水肿,身困乏力。刻诊:颜面浮肿,眼睑如卧蚕状。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伴口干、口渴、口苦、口黏腻,大便日行二三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舌前部布满红点,脉滑数。证属湿邪弥漫三焦,治宜分消走泄,清热利湿为法,方予三仁汤加味。药予杏仁15g,白蔻仁15克,薏米40g,半夏10g,黄芩10g,藿香15g,佩兰15g,茵陈10g,栀子8g,石膏30g(先煎),厚朴20g,大腹皮30g,牛膝20g,木通10g,车前子15g(包煎),甘草10g。每剂水煎早晚服。

五日后二诊:药尽5剂,颜面浮肿消退,口干、口渴、口苦、口黏腻大减,大便如常。黄腻苔及舌前部红点减退,双下肢肿胀消失,仅于晚间双下肢微有肿胀,脉滑数。遵效不更方之训,继予原方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

上剂先后服用12剂,诸症消失,嘱其服丸剂,以善其后。

痤疮案

金某,男,21岁。2018年9月28日初诊。该患喜食辛辣之品,近月余面部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痤痱疮,依前额为多。曾在某医院皮肤科就诊,诊为痤疮,服药后疗效不显。刻诊:面部及前胸、背部,布满散在红色、大小不等的痤疮,部分相连成片,皮肤有油腻感。舌体略胖、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证属湿热内蕴,不得汗利、湿热蕴于肌表。治宜清热利湿为法,药予三仁汤加味。杏仁15g,白豆蔻15g,薏米40g,半夏10g,黄芩10g,广藿香15g,佩兰15g,茯苓25g,泽泻20g,厚朴20g,连翘15g,蝉蜕15g,牛膝20g,木通10g,车前子15g(包煎),甘草10g。5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嘱其忌辛辣厚味及海鲜。

五日后二诊:药后面部,胸、背部分红色痤疮消退,颜色已转淡红,疮面缩小,痛痒大减。黄腻苔退减,脉滑数。药已中的,上方加蝉蜕15g,龙衣5g,继进5剂。

上剂药味略有加减,前后共用药15剂,面部及前胸,后背,全部红色痤疮消失。嘱其禁忌辛辣之品及膏粱厚味,调其膳食,以善其后。

三仁汤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入脾胃,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米淡渗利湿,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滑石、通草清热利湿。诸药相伍,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随症又增其药味,其效更显昭彰。『脾虚生湿』,湿从热化,而致湿热中阻,治宜清热化湿。方加藿香、佩兰以增其芳香化湿之功,栀子、石膏清其邪热,枳实、厚朴行气化湿。三焦气化失司,而致湿邪弥漫,故方增厚朴、大腹皮行其气,以促湿随气化,牛膝、木通、车前子引药下行,通利水道。方增连翘清热解毒,透疹散结,蝉蜕、龙衣宣散透疹,清热散结,更有以皮达皮之功效。上例三案,虽症状不同,病名各异,而病机皆为湿邪为患,方用三仁汤随症加减用药,可收异曲同工之效,此即异病同治之谓也。(付衍利 邵爱华 李善玲 刘宝恒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4-2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仁汤临证应用发微》

三仁汤乃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湿名方,其组方精妙处在于"三仁"相伍:杏仁开上焦肺气,白蔻仁畅中焦脾湿,薏苡仁渗下焦水湿,佐以半夏、厚朴辛开苦降,通草、滑石导湿下行,实寓"治湿必先调气"之奥旨。今观三则验案,足证此方化裁之妙用。

湿热中阻案尤见分消走泄之巧。患者舌胖苔黄腻,显系湿遏热伏之象。方中加黄芩、栀子清三焦郁热,石膏直折胃火,更佐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正合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训。后诊去化瘀药而保留化湿之品,深得"湿去热孤"之要义。

水肿案彰显三焦分消之效。患者水肿自上及下,舌前红点如朱砂,乃湿邪弥漫三焦之明证。方中茵陈、木通、车前子强化利水之功,大腹皮、牛膝引药下行,暗合吴瑭"治水必先治气"之旨。尤妙在未用峻下逐水之品,而以轻清流动之剂收功,正是"治湿如羽"的典范。

痤疮案体现"肺主皮毛"之治。虽为体表之疾,然前额属阳明,痤疮色红为湿热上蒸。原方加连翘、赤芍凉血解毒,白鲜皮祛风止痒,实承《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遗意。不用苦寒直折而取轻清宣透,恰合王孟英"治湿不远温"之诫。

三案虽症各异,然均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眼目。三仁汤之妙,在于不以峻药攻邪,而以流动之品展布气机,正如周学海所言:"治湿之法,不过疏郁而导滞耳。"临证加减时,湿热重加黄芩、栀子,水肿甚佐车前、腹皮,血热增赤芍、丹皮,总不离"轻开上焦,辛通中焦,淡渗下焦"十二字心法。然需注意,阴虚之体当慎用辛燥,寒湿之证宜佐温化,此又为善用此方者不可不察也。
jsj9bczf 發表於 2025-6-2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仁汤临证应用发微》

三仁汤乃吴瑭《温病条辨》治湿温初起之要方,其组方之妙,在于"轻开上焦肺气,运化中焦湿浊,渗利下焦湿热"三法并举。今观三案应用,足见其辨证之精当,加减之灵活,诚得仲景"随证治之"之旨。

首案湿热中阻,乃典型湿遏热伏之候。吴鞠通谓"湿温病,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此案虽见舌红苔黄,然口黏纳呆、胸闷腹胀诸症,实为湿重于热之象。方中加黄芩、栀子清三焦郁热,佐石膏直折阳明火势,更入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通络止痛,深合"治湿不远温"之训。尤妙在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正应薛生白"湿热证,呕恶不止者,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煎汤呷下即止"之经验。

次案水肿,显系湿邪弥漫三焦之证。叶桂云"湿胜则阳微",此患虽见舌红脉数,然水肿困倦乃阳气不展之征。方中茵陈、木通、车前子导湿下行,大腹皮宽中行水,牛膝引药下达,正合吴瑭"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论。其眼睑如卧蚕状,恰应《金匮》"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之旨。

末案痤疮,虽未详述方药,然青年面赤痤疮,多属肺胃郁热挟湿。三仁汤本具"轻可去实"之能,若酌加连翘、白芷宣肺透邪,蒲公英、地丁草清热解毒,则更切病机。此即王孟英所谓"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之妙用。

三案启示有三:其一,三仁汤非独治湿温,凡三焦湿滞皆可化裁;其二,舌诊尤为关键,黄腻苔为应用指征,然需辨湿热孰轻孰重;其三,加减之法贵在权变,热重加芩连,胀甚佐厚朴,痛甚入元胡,总以畅达气机为要。昔年章虚谷曾言"治湿如抽丝剥茧",三仁汤之妙,正在其分消走泄而不伤正,诚为治湿之良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