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2|回覆: 4

[醫藥臨床] 治消化道出血症驗案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馬某,男,70歲。2015年8月30日就診。患者述四年前曾患胃穿孔,保守治療而愈。但遺有胃酸,腹脹噯氣和上腹部不定時隱疼,服胃復安等以緩解症狀。20餘天來頭暈乏力,大便溏、色黑,肢睏乏力日益加重,而來就診。脈沉弦細無力,舌質淡紅,苔薄微黃。刻見形體較瘦弱、面色蒼黃、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時有噯氣、聲音低而弱、口唇淡白、兩目無神等。上腹部壓疼明顯,腹軟肝脾未觸及。血壓150/90mmHg(20.0∕12.0kpa)。實驗室檢查:大便色黑呈柏油狀,潛血(++)。

辨證:此乃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胃絡受傷,絡損則脾虛不能攝血,血溢於胃腸,則大便而成黑色。

治療:補益氣血,佐以斂陰止血。

方藥:人參15g,當歸12g,生白芍12g,黃芪30g,山萸肉30g,地龍30g,海螵蛸15g,延胡索12g,代赭石12g,五倍子12g,田三七12g,孩兒茶3g,3劑水煎服,每劑3煎,早、中、晚飯前各服1次。

9月3日複診:上藥服後症狀減輕,上腹部疼痛基本消失,但有時仍有噯氣,頭暈乏力,食慾不佳。脈弦緩,舌苔薄白。治療同原方加焦三仙各15g,砂仁12g,3劑,服法同前。

9月7日複診:服上藥後噯氣頭暈消失,食慾增加,但臍部稍有疼感,大便稍帶紫黑色(考慮是代赭石、五倍子之色)。治療同上方繼服3劑。

9月12日再診:大便已變為淡黃色,臨床症狀和體徵均消失。實驗室檢查:大便呈棕黃色,潛血陰性,再以補中益氣湯加減3劑以善其後。述其患者慎飲食,戒辛辣,酒,和難易消化之食物。停藥觀察6個月未見復發。

按:此患者乃為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胃之絡脈受損傷,絡損則血溢於胃腸。治療用參、芪、歸、芍以補氣攝血,代赭石味甘平,色赤入肝胃經,能平肝鎮逆,養血氣,治嘔逆吐血。海螵蛸性微溫,味咸澀,含有碳酸丐,鉀、鋅、銅、鐵等有收斂止血治胃酸止疼的效果,田三七、延胡索活瘀止疼;五倍子澀腸止血;兒茶味苦澀,有活血散瘀、收斂止血生肌的作用。兒茶、五倍子內服外敷皆可應用;並可相輔相成,收斂止血生肌,修復已破損的潰瘍面;筆者常以五倍子、兒茶和其他藥物內服,治療胃潰瘍每獲良效;地龍性涼並含有大量的蛋白質,佐山萸肉,益胃陰而止血,又能修復已損傷之胃絡。(郭俊田 武龍輝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汪柯 發表於 2025-4-3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消化道出血證治芻議——馬某案析微】

案中患者七旬高齡,脾陽素虛,復因飲食失節致中焦斡旋失司。觀其脈證,沉弦細弱示氣血雙虧,柏油樣便顯離經之血,誠如【景岳全書】所言:"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本案病機關鍵在於脾失統攝、胃絡受損,屬本虛標實之候。

立方之妙,首在標本兼顧。以參、芪、歸、芍為君,暗合當歸補血湯意,遵"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旨;佐山萸肉、地龍滋養胃陰,取"酸甘化陰"之法,既合【內經】"陰在內,陽之守也"之訓,又應葉天士"胃喜柔潤"之論。代赭石鎮逆止血,與海螵蛸相伍,既承仲景旋覆代赭湯降逆之妙,又得【本草綱目】"烏賊骨主女子漏下"之效。尤值稱道者,五倍子與孩兒茶並用,既取外治斂瘡之驗移用於內症,又暗合"澀可去脫"之則,體現"異病同治"之巧。

二診增焦三仙、砂仁,深得東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之要,以醒脾助運鞏固中州。末以補中益氣湯收功,正合"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之變,由止血化瘀轉而昇陽舉陷,示人以疾病傳變之序。

此案有三法可資借鑑:其一,止血不忘化瘀,取三七、延胡索活絡,防離經之血成瘀;其二,治標兼顧本虛,在止血同時補益氣血,非徒"見血止血"之俗套;其三,善後注重調攝,囑戒辛辣難化之物,合【金匱】"四季脾旺不受邪"之防。

然須指出,代赭石質重沉降,雖能鎮逆,久服恐礙胃氣,故見效即減;五倍子酸澀收斂,便秘者慎用。醫者臨證當權衡標本緩急,不可拘泥成方。昔年張錫純治吐血證,每以補瀉兼施取效,此案治法與之頗多暗合,可見古今一理也。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5-11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消化道出血證治發微——馬某案析義】

本案乃脾胃虛損、絡傷血溢之典型,其證治過程深契【內經】"脾統血"之旨,又暗合仲景"虛勞裏急"之治。細析其理,可得三昧:

一、病機樞要
患者古稀之年,胃穿孔病史四年,顯見中焦久損。【諸病源候論】云:"脾虛則血失所統",本案面色蒼黃、脈沉細無力、便黑如柏油,正是脾不統血之明證。然舌苔薄黃、血壓偏高,又見肝胃不和之象,此即李東垣所謂"脾胃虛則九竅不通"之變證。其病機當斷為:本虛標實,以中氣虛陷為主,兼見肝鬱化熱、血溢絡傷。

二、方藥精義
首診方以參、芪、歸、芍為君,取歸脾湯之意而不用白朮之燥,反佐山萸肉酸收斂陰,深得張錫純"既濟湯"之妙。尤妙在地龍之用,此蟲類藥善通絡止血,【本草求真】謂其"性寒下行,能泄血熱",與代赭石相配,一降一通,既止上逆之血,又無留瘀之弊。五倍子、兒茶並用,乃取【本草綱目】"五倍子斂肺降火,兒茶生肌止血"之效,非獨外治可施,內服亦能修復胃膜。

三、治法次第
初診急則治標,以止血為先;二診加入焦三仙、砂仁,遵"有胃氣則生"之訓;終以補中益氣湯收功,暗合"陷者舉之"經旨。此等治法層次,正合【景岳全書】"初病在經在氣,久病入絡入血"之論。尤值稱道者,代赭石減量後便色轉常,足見用藥如用兵,貴在隨機應變。

此案啟示有三:治血證不可專事止澀,當以調暢氣機為要;蟲類藥與草木藥相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慢性出血尤需重視"甘溫除熱"之理。然須申明:今人用五倍子內服,當慎其收斂太過,必要時佐以川芎等流動之品,方無閉門留寇之虞。

(按:本案組方精當,然代赭石質重沉降,高血壓患者宜中病即止;五倍子用量亦需因人制宜,不可拘泥成方。)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12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絡傷便血證治發微——析馬姓患者消化道出血治驗】

案中患者七旬高齡,脾胃已衰,復因飲食失節致胃絡損傷,呈現"氣虛不攝,陰血外溢"之候。細察其證,當屬【景岳全書】"血證門"所論"中虛失統"證型。患者面色蒼黃、神疲聲低、脈沉細無力,顯系脾失統血之象;而柏油樣便、潛血陽性,恰合【血證論】"遠血"之徵。此證病機關鍵在於脾胃氣陰兩傷,絡脈不固,與【靈樞·百病始生】"陰絡傷則血內溢"之論若合符節。

立方之妙,在於氣血雙補與收斂止血並施。方中參、芪、歸、芍乃四君子湯與當歸補血湯化裁,遵李東垣"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之旨;海螵蛸配五倍子,取法【醫學衷中參西錄】澀腸止血之意,尤妙在佐以地龍通絡,暗合葉天士"久病入絡"需用蟲類藥搜剔之理。代赭石鎮逆止血而不傷正,與山萸肉相伍,既斂浮陽又固陰血,深得張錫純"鎮肝熄風湯"配伍精義。

二診增入焦三仙、砂仁,體現"有胃氣則生"的調治原則。三診雖見便色異常,然能明辨藥染之偽,足見醫者識證之精。末以補中益氣湯收功,正合【脾胃論】"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的治本之道。全案治法環環相扣:初則急則治標以止血,繼則調和肝胃以復運化,終則昇陽益氣以固本元,深得中醫"標本緩急"次第治療之三昧。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老年血證當重脾腎,本案山萸肉、黃芪並用,即宗"固腎以實脾"之法;其二,止血需辨臟腑,代赭石降胃逆、五倍子澀腸絡,體現"臟腑歸經"用藥特色;其三,化瘀當防留寇,三七、延胡索的運用,彰顯唐容川"止血不忘消瘀"的治療智慧。至若兒茶、地龍等藥的創新應用,更為傳統止血法注入新意,值得後學玩味。

(本文所述方藥具體配伍比例及用法,須臨證辨證施用,不可拘泥)
xsx1986 發表於 2025-5-27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馬姓患者消化道出血證治析微】

本案呈現典型"脾不統血"之候,其病機演變深合【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之旨。患者年屆古稀,脾胃本虛,復因飲食不節,致胃絡損傷,血溢腸間,其黑便如柏油、潛血陽性,正是【金匱要略】所謂"遠血"之徵。細析其證,面色蒼黃、神疲聲低屬氣虛;唇淡目昏、脈細無力為血弱;舌淡紅苔薄黃乃虛中夾熱之象,誠如【景岳全書】所言"血本陰精,不宜動也,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損則為病"。

立方之妙,首在參、芪、歸、芍四君共奏氣血雙補之功,暗合當歸補血湯"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的配伍精要。代赭石鎮逆止血,取法仲景旋覆代赭湯意而化裁;海螵蛸制酸護膜,承襲【本草綱目】"主女子漏下,除唾血"之效。尤值稱道者,乃五倍子與孩兒茶相須為用,既應【本草求真】"澀中有散"之旨,又合現代醫學修復潰瘍之理。地龍伍山萸肉,一者通絡止血,一者酸收斂陰,正應【醫學衷中參西錄】"活瘀而不傷正,斂陰而不留瘀"之訓。

二診添焦三仙、砂仁,深得李東垣"脾胃虛則九竅不通"之三昧,以醒脾開胃助運化。末用補中益氣湯收功,既遵"下血必升舉"之古訓,又合"治病求本"之經旨。全案理法方藥環環相扣,先止血以治標,繼健脾以固本,終以飲食調攝防復發,完整呈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瘥後防復"的三階診療思維。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消化道出血不可純執涼血止血一法,當辨明虛實;其二,收斂止血藥需配伍活血之品,防血止留瘀;其三,頑疾久病尤當重視瘥後調理。然須指出,代赭石質重沉降,久服恐傷胃氣,臨證當權衡利弊,中病即止,此正合【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