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4|回復: 2

[医药临床] 柴胡桂枝合苓桂术甘汤治低热案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陆某,女,67岁。2019年1月21日来诊。诉低热4月余。患者于2018年9月『感冒』后遗留低热,日晡为重,最高体温37.5℃,伴微咳嗽,无痰,初起未予重视,因持续不愈,遂予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查:胸CT:支气管炎;右肺中叶部分肺不张,右肺中叶小钙化灶,双肺小结节;双侧胸膜局部增厚。降钙素原0.19ng/ml。血常规、血沉、甲功、血生化、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核抗体谱等,未见明显异常。诊为:右肺不张、感染性发热,先后予以克林霉素、头孢唑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等治疗,40余天未见好转。遂远程求助于中医治疗。刻下:午后低热,最高37.5℃,微咳无痰、恶风寒、盗汗、纳差、口中和、腹胀、不能食凉、不欲饮、二便尚调、舌淡红、中部有裂纹、苔白略腻等。脉未得诊。辨证:太阳少阳太阴合病。给柴胡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柴胡24g,黄芩12g,姜半夏9g,党参12g,桂枝12g,炒白芍12g,茯苓15g,炒白术12g,炙甘草8g,生姜12g,大枣15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3剂尽,从第4天开始,未再发热。刻下:遇冷咳嗽、气短、纳差、盗汗等,舌同前。证属太阳表邪未解,太阴病症仍有,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桂枝12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20g,厚朴10g,炒杏仁9g,炒白术15g,茯苓15g,桑叶30g,焦神曲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诸症愈,唯纳谷不香,嘱饮食调息。

患者于2019年2月17日复查胸CT:双肺炎性改变治疗后表现,符合慢性支气管炎CT平扫表现。

按:本案病程久、叠经诊治,低热不愈,而应用经方取得速效,虽为个案,但值得深思总结。笔者临床喜用经方,每用六经辨证。本案患者低热,每日午后发作,可视为往来寒热,加之纳差,颇似『默默不欲饮食』,可以锁定病在少阳;但是患者同时伴有恶风寒,是太阳经表现,因此主方选用太阳少阳两感之柴胡桂枝汤。〖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之合方减半组成,柯韵伯谓之『双解两阳之轻剂』。而患者口中和、腹胀、不能食凉、不欲饮、舌苔白腻等,可归结于太阴病里虚寒证,里虚寒则容易导致水饮中阻,因此合用了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此案有两点要注意:其一,不可一见低热、盗汗就误认为阴虚发热,其舌象及不欲饮是排除阴虚的主要法眼;其二,不可忽略合并太阳经病、太阴经病而仅仅治从少阳,且方证辨析必须丝丝入扣方能取得速效。(张先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gyz9999 發表於 2025-5-5 00:32 | 顯示全部樓層
《柴胡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低热证之六经辨证析微》

本案以"低热四月余"为主症,属外感迁延所致内伤杂病范畴,其辨证施治体现了经方"病-脉-证并治"的诊疗特色。今从六经传变与方证对应角度析其理法如下:

一、病机三层析微
1. 太阳表邪未彻:患者恶风寒、遇冷咳嗽,此乃《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之残留表证。虽经抗生素治疗,然西药不能解肌透表,致邪气留恋腠理。
2. 少阳枢机不利:日晡发热、纳差腹胀,恰合第96条小柴胡汤证"默默不欲饮食"之半表半里证。体温37.5℃呈"往来寒热"之轻症,正如尤在泾所言"少阳为枢,邪居其界,入里则热,出表则寒"。
3. 太阴水饮内停:舌苔白腻、腹胀不欲饮,符合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的里虚寒证。此乃脾阳不振,水精不布,形成"痰饮-中满-低热"的恶性循环。

二、方证对应要义
首诊柴胡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实含三经并治之妙:
1. 柴胡剂解少阳之郁:重用柴胡24g疏达木郁,配伍黄芩清相火,暗合"火郁发之"之旨。现代药理证实柴胡皂苷可调节体温中枢。
2. 桂枝法双解表里:取桂枝汤半量调和营卫,其芍药甘草组合能缓解支气管痉挛,此即《金匮要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之变法。
3. 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茯苓、白术配比1.25:1,遵循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原则。实验研究表明该方可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改善慢性炎症。

三、转方策略解析
二诊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苓桂术甘汤,体现"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
1. 表证未除故留桂枝法:加桑叶30g既助解表,又敛盗汗,取法于《重庆堂随笔》"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俱效"。
2. 太阴未愈仍用苓桂剂:焦神曲醒脾消食,针对"纳差"这一太阴提纲证关键指征。此正合张锡纯"脾胃居中焦,为升降之枢"之论。

四、临证启示
1. 现代医学"炎性改变"与中医"痰饮郁热"存在病理对应,本案提示对顽固性低热当重视"水-气-火"三者关系。
2. 经方组合须把握主证比例:本案少阳证重故柴胡用24g,太阳证轻则桂枝用12g,体现"量效辨证"思想。
3. 舌诊在远程诊疗中尤为重要,中部裂纹提示脾胃气阴两伤,白腻苔主水湿,为用苓桂术甘汤提供了客观依据。

结语:此案成功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了"太阳少阳太阴合病"的复杂病机,通过经方叠用实现"表里双解、三焦分消"之效。正如徐灵胎所言:"用药如用兵,善用者寡亦胜,不善用者多亦败。"经方之妙,正在于此精当配伍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