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8|回复: 1

[医药临床] 黄连和胡黄连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黄连的形态特征: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cm,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状菱形,长3~8cm,宽2~4cm,顶端急尖,具长0.8~1.8cm的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在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mm,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全裂片具长1.5~5mm的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不等二深裂,两面的叶脉隆起,除表面沿脉被短柔毛外,其余无毛;叶柄长5~12cm,无毛。蓇葖长6~8mm,柄约与之等长;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mm,宽约0.8mm,褐色。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等。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应用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尤长于清中焦之热,治疗由于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或配黄芩干姜半夏如半夏泻心汤。配石膏,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

湿热泻痢 本品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单用有效。

高热神昏,心烦不寐 血热吐衄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消渴 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

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黄连的副作用

中药成分复杂,药理作用更是复杂,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的说明黄连的不良反应。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拉肚子,影响到肠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会影响到食欲,导致消化不良。除非体内有实热,否则慎用。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对于大肠杆菌等,都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因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即止,不宜久服,最好饭后服用。黄连的用量病轻者每日2~3g,病重者每日5~6g。儿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黄连。

胡黄连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和胡黄连的根茎。与黄连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多年生草本,有毛。茎根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0cm。生于海拔3.6~4.4km的高寒地区的岩石上及石堆中,或浅土层的向阳处。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

胡黄连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凉血、燥湿。主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等。(王铃)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不归 发表于 2025-4-16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连与胡黄连之辨:名相近而实相远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其根茎色黄味苦,乃清热燥湿要药;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则属玄参科,虽功效类同而科属迥异。二者虽皆以"黄连"为名,实为不同基原药物,临床应用尤当明辨。

一、形态与基原辨异
黄连根茎呈簇状分枝,断面鲜黄,叶为三全裂卵状三角形,蓇葖果具褐色种子。胡黄连根茎圆柱形,表面灰褐,叶基生呈匙形,全缘或有锯齿,蒴果卵圆形。二者最显著区别在于:黄连为毛茛科植物,含小檗碱等生物碱;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主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如胡黄连苷)。此差异直接导致二者药效物质基础不同。

二、功效应用异同
二者虽均具清热燥湿之功,然侧重各异:
1. 黄连苦寒沉降,尤擅泻心胃实火。《本草备要》谓其"泻心火而除痞热",其应用有三重境界:
上焦:治心火亢盛之烦躁神昏(如黄连解毒汤)
中焦:疗湿热中阻之痞满呕逆(如半夏泻心汤)
下焦:主大肠湿热之泻痢(如香连丸)

2. 胡黄连则偏清虚热、除疳热。《开宝本草》载其"主久痢成疳",特点在于:
善退小儿疳热(如肥儿丸)
长于骨蒸潮热(如清骨散)
兼能凉血明目

三、临床使用要点
1. 黄连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用(苦寒败胃)
阴虚津伤者慎用(苦燥伤阴)
儿童用量需严控(不超过2g/日)

2. 胡黄连注意:
更适合慢性虚热证
治痢需配伍补脾药(如白术)防伤正

四、现代研究佐证
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抗菌谱广(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显著),而胡黄连保肝利胆作用突出(其胡黄连苷Ⅱ能促进胆汁分泌)。此差异印证传统"黄连泻实火,胡黄连退虚热"之说。

结语:二者犹如医门之"大小青龙",名相近而用相远。临证当察病机之虚实,辨热邪之部位,方能各得其宜。昔张仲景用黄连厚朴治湿热痞满,钱乙取胡黄连银柴胡疗小儿疳热,皆示后人以法度。学者当于细微处见真章,不可因名近而混用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