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0|回復: 1

[医药临床] 清热利湿、益气通腑治疗肠梗阻二例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典型病案一

患者王某,男性,因『腹痛,大便量少』于2017年11月22日来诊,舌红苔黄,脉滑。结合西医各项检查,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禁饮食。嘱患者口服香油,润肠通便。予抗感染,静滴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抑酸,保护胃黏膜,预防消化道出血,静滴注射用奥美拉唑;营养支持,静滴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注射用辅酶A。

诊断:湿热蕴结型腹痛。

治则:益气、通腑、泄热。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方中芒硝软坚散结;大黄通腑泄热;枳实、厚朴理气止痛;患者素有痰瘀阻络,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加丹皮以清虚热,凉血。方药如下:炒枳实6g,厚朴6g,大黄6g,芒硝9g,桃仁10g,红花5g,牡丹皮10g。

用法:1剂,水煎400ml,温服200ml,大便得下,止后服;不下,尽服余药。

2018年11月24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大便得下,量多,质稀,腹痛缓解,舌脉如前。腹部平片未见肠梗阻及消化道穿孔征。

典型病案二

高某,男,59岁,主因『腹痛伴大便量少3天,加重9小时』于2017年3月28日来诊。

诊疗经过: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大便量少,症状时轻时重,在村卫生所进行输液治疗(具体药物剂量不详),及口服中药治疗,疗效不佳,于昨晚23时许症状加重,自行使用开塞露灌肠后,大便得下,大便干硬,腹痛略减轻,为求明确诊断,缓解症状,就诊于本科。

辨证:腹痛(湿热雍滞型)。

治则: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6g,芒硝15g,枳实10g,厚朴6g。3剂。

用法:上方加水400ml,浸泡30分钟,武火煎开后,改文火煎20分钟,取汁200ml,二煎加水400ml,煎20分钟,取汁200ml,2次药混合,早晚饭前服。

2017年3月31日复诊:患者服上方后未出现腹痛,大便量多,质稀。

大承气汤方出自〖伤寒论〗。阳明腑实证以『痞、满、燥、实』为特点,大便不通,频传矢气,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则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亦可治热结旁流之证。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上二例患者均有腹痛而大便量少或不通,苔黄而脉滑。按仲景原文则不为阳明腑实证之证,而其阳明胃肠不通之病机已成,故以大承气汤加减方通腹泻热,理气止痛,均取得满意效果。(务宗巍 侯志红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吕存 發表於 2025-4-24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湿热论治肠梗阻的经方运用思辨》

两则病案虽同属肠梗阻范畴,然细究其证候演变与治疗转归,实为展现经方辨证论治精微之典范。案中取法《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非拘泥原文"痞满燥实"俱全之典型证候,而紧扣"腑气不通"核心病机,正合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辨证精髓。

首案患者舌红苔黄、脉滑,显系湿热蕴结阳明之象。医者妙在参合桃仁、红花以解久病入络之瘀,佐丹皮清血分伏热,较之原方更添活血凉血之维度。尤值称道者,乃严格遵循"得下止服"的经方用药法度,既防过下伤正,又确保药力直达病所。二诊虽见便下质稀,然舌脉未变,提示湿热未清,此时若续治当考虑转方连朴饮之类,案中未载后续调治,稍显不足。

次案高某病程三日,已现热结旁流之兆。医家倍用芒硝至15g,取其咸寒软坚之性,配合枳实加量以增强破气导滞之力。辨证要点在于抓住"湿热壅滞"病机,虽无谵语潮热等典型阳明证,然腹痛便结、苔黄脉滑已显阳明腑实之候。此案用药三剂而效,体现经方"中病即止"的用药智慧,与后世时方"守方缓图"形成鲜明对比。

两案相较可见:首案侧重气血同治,次案专攻气分热结,同方异治间尽显"病同证异"的辨证精要。大承气汤本为急下存阴之剂,今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既承仲景"釜底抽薪"之旨,又结合现代禁食、营养支持等疗法,展现古今医学的有机融合。然须指出,两案若能在疗效判定标准上增加舌脉变化记录,并延长随访时间以观察复发情况,则更具学术价值。

此二案启示后学:经方运用贵在掌握"病机相符"原则,非必症状全符。现代急腹症治疗中,经方与西医支持疗法协同,可收相得益彰之效。然临证仍需谨记:下法属"八法"之峻剂,当严格把握适应证,中病即止,后期尤需注重脾胃调理,方合"治急性病有胆有识,治慢性病有守有方"之古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