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6|回覆: 2

[醫藥臨床] 彭建中治腎病之涼血化瘀法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吾師彭建中乃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趙紹琴名家研究室負責人,深得趙紹琴之真傳。彭建中從事中醫臨床40多年,學驗俱豐,擅長以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各種慢性腎病,療效顯著。彭建中認為慢性腎病是由伏邪化火導致熱瘀血分、絡脈瘀阻,或由濕熱鬱結日久,致濕熱傷血、絡脈瘀阻而成。伏邪或濕熱作用於人體,日久使之元氣損傷,氣機升降失常,故慢性腎病非單純用虛或實來概括,乃是虛實夾雜致病。二邪又皆為熱邪,皆以絡脈瘀阻而致病,故制定了以涼血化瘀為主,以疏風勝濕、疏調三焦、通腹排毒、利水消腫、益氣培元為輔,配合飲食調攝、運動鍛煉的綜合治療方法。今將涼血化瘀法淺析如下:

涼血化瘀法的確立

本病臨床表現:初期乏力、神疲、腰酸、納差等不典型表現,乃熱郁或濕熱阻滯、絡脈瘀阻,氣機不通,以致出現虛證的假象;若出現噁心、口中尿味與『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相符;小便泡沫則與『水液渾濁,皆屬與熱』相合;後期嘔吐、水腫、大小便不通、腹脹等皆與火熱病機相吻;若出現各種出血、煩躁狂亂、譫語抽搐等,病機屬火熱無疑。按衛氣營血辨證,本病當屬血分證;按三焦辨證,則為下焦濕熱證,亦稱下焦血分證。病情日久,纏綿複雜,非一種方法可辨。按病邪性質再分為下焦血分鬱熱、絡脈瘀阻證和下焦濕熱傷血、絡脈瘀阻證。無論鬱熱、濕熱皆以導致絡脈瘀阻為病,這也是【溫病條辨】將兩種辨證法相結合之因。葉天士曰:『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故此時當以涼血化瘀為主要治法。趙紹琴先生多年對慢性腎病的研究,確立了以涼血化瘀為主的治療方案,彭建中繼承、發展,取得了今天令人滿意的療效。

涼血化瘀法的選藥

慢性腎病用涼血化瘀法治療,在選藥上也有嚴格的原則,在藥性上以涼活為主,當選涼血化瘀通絡藥,因疾病性質為熱邪,故不宜選用熱性活血類藥,既遵『熱者寒之』之旨。但亦不可過寒,應具流動性,防其凝滯,更禁用破血之品。在功效上選用兼容性藥物,如兼有利濕、消腫、清熱解毒、疏散等功效的藥物。下面取幾種有涼血化瘀功效的常用藥分析之:

生地榆: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與慢性腎病之熱鬱血分絡脈瘀阻之病機相合,【本草綱目】曰其有『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本草求真】言其『能入於下焦血分除熱,俾熱悉從下解』。現代實驗研究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也可抑制白喉、痢疾、大腸、傷寒、副傷寒、綠膿等桿菌及人型結核桿菌等。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腎病是由細菌感染繼而引起免疫反應所致,與中醫伏邪致病學說不謀而合。

赤芍:行瘀止疼,涼血消腫。【別錄】云其『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臃腫』。李杲亦曰『其能定寒熱,利小便也』。其功與慢性腎病之絡脈瘀阻正合,且利小便、消腫,實為不二之選。

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心安神。【本經】云其:『味苦,微寒,無毒。』【本草經書】曰其:『味苦,平,微溫。』歷代醫家對其寒溫略有不同,但對其功效皆認為丹參可破宿血、補新血,現代研究亦認為丹參性涼。【本草匯言】云其:『補血生血,功過歸、地,調血斂血,力堪芍藥,逐淤生新……』丹參歸經入心,心主血脈,通絡周身;丹參『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對於慢性腎病,心煩神亂者尤為適宜。

茜草:行血止血,通經活絡,止咳祛痰。可用於各種出血,故又名血見愁。【本草正義】云其:『一以清血中之熱,一以通壅積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橫逆。』對血分鬱熱、絡脈瘀阻證甚是合拍。

炒槐花:清熱涼血、止血。可用於各種出血及癰疽瘡毒。炒至焦黑存性,色黑入腎又有引經之意,現代研究認為其『可使因脆性增加而出血的毛細血管恢復正常的彈性』,故對慢性腎病腎小球損害有修復之用。

涼血化瘀類中藥尚有很多,如紫草、小薊、白茅根、白頭翁、鳳尾草等,因其性味、功效之不同,在臨證根據病情之差異而選擇用之。非一成不變或簡單堆砌可成,要因證立法,依法選藥組方。其中深意,非親耳聆聽彭師講授甚難全解。(耿賢華 山東省德州市德城耿賢華中西醫診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9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彭建中教授涼血化瘀法治療腎病學術思想芻議

彭建中教授深諳趙紹琴溫病學派精髓,其治療慢性腎病的涼血化瘀法實為對"熱瘀血分"病機的創造性發揮。此法立論於溫病衛氣營血辨證體系,將腎病病機歸結為"熱、瘀、虛"三者交織的複雜病理狀態,突破了傳統"腎虛為本"的單一認識。

從病機層面析之,彭教授抓住"絡脈瘀阻"這一核心環節:外感濕熱伏邪久羈,必化火傷絡;情志鬱結氣滯,則血行不暢;久病入絡,瘀熱互結,終致腎絡痹阻。其辨證要點在於把握"熱瘀"特徵性表現:如小便渾濁屬熱傷血絡、嘔吐泛酸乃火性上炎、出血傾向為熱迫血行,皆提示血分瘀熱的存在。

治療學上,涼血化瘀法體現"清、通、補"三法並舉的特色:以赤芍、丹皮等涼血散瘀,佐以白茅根、小薊等清熱利濕,配合黃芪、當歸等益氣養血,形成攻補兼施的複合方略。尤具特色的是將三焦氣機調暢作為治療樞紐,通過杏仁、枇杷葉等宣暢上焦,半夏、厚朴等疏理中焦,牛膝、車前子等通利下焦,使瘀熱之邪有外達之徑。

此法臨床運用需注意三點:一辨熱瘀輕重,二察正虛程度,三明三焦壅滯所在。彭教授特別強調"瘀去新生"的治療理念,認為唯有疏通腎絡,才能使補益之品達其所。這種將溫病理論創造性運用於腎病治療的思路,不僅豐富了中醫腎病學理論,更為難治性腎病提供了新的治療範式。
假魅小蟲 發表於 2025-5-14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彭建中教授涼血化瘀法治療慢性腎病之學術探賾

彭建中教授承趙紹琴先生衣缽,以溫病學說融匯腎病辨治,其涼血化瘀法實為中醫治療慢性腎病之重要學術創新。此法根植於【溫病條辨】"熱入血分"理論,兼采葉天士"涼血散血"之旨,針對慢性腎病"熱瘀互結、絡損血滯"之核心病機,構建了系統的理法方藥體系,今從學術源流與臨證要點析之。

一、理論根基:溫病學說與腎病辨治的融合
趙紹琴-彭建中學術體系突破傳統"腎虛為本"認知,提出"濕熱瘀毒"致病觀。考【靈樞·百病始生】言"凝血蘊裏而不散",已暗合瘀熱傷絡之機;彭氏更發展【金匱要略】"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之說,指出慢性腎病多見舌暗紅、苔黃膩、脈沉澀等血分瘀熱之象。其創新性在於:
1. 病機層面:揭示"伏邪化火-絡脈瘀阻-氣化失常"的傳變規律
2. 辨證層面:將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有機整合
3. 治療層面:確立"涼而不凝、化而不破"的用藥準則

二、臨證要訣:涼血化瘀法的分層應用
彭氏臨床將本法分為三層:
核心層(涼血化瘀):
首選生地榆、丹皮、赤芍、紫草
慎用桃仁、紅花等溫性活血藥
禁用三棱、莪朮等破血之品

協同層(調暢氣機):
上焦:杏仁、枇杷葉宣肺氣
中焦:焦三仙、枳殼運脾氣
下焦:滑石、萆薢通水道

基礎層(固護元氣):
輕用生黃芪、太子參
忌峻補以防壅滯

三、方藥解析:以"四妙勇安湯"化裁為例
彭氏常以該方為基礎加減:
金銀花30g(清熱解毒)
玄參20g(滋陰涼血)
當歸12g(和血通絡)
生甘草6g(調和藥性)
加生地榆15g、赤芍10g增強涼血化瘀之效。此方體現"清透並舉、潤燥相宜"的配伍智慧,尤宜於IgA腎病見血尿者。

四、現代驗證與學術啟示
實驗研究表明,涼血化瘀方藥可顯著降低TGF-β1、PDGF等促纖維化因子表達,其機制與調控NF-κB信號通路相關。彭氏學術實踐提示:
1. 慢性腎病治療當重視"給邪出路"
2. 活血藥須辨寒熱屬性
3. 需建立"中藥-膳食-導引"綜合干預模式

彭建中教授此法治驗累累,然學者當時時謹記【內經】"無盛盛無虛虛"之訓,辨證精確方能效如桴鼓。其學術價值不僅在於療效提升,更在於為中醫腎病學提供了新的理論範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丑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