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4|回覆: 2

[醫藥臨床] 芳香健脾利濕治鼻淵、早泄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鼻淵

鼻淵臨床症狀表現不一,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患者多數見於肺胃鬱熱,慢性患者多見中氣不足。臨床要詳細辨證,不可先入為主,要因人因病因時而異,虛實夾雜患者,要分清標本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者標本兼顧。總之一切以病人為中心,認真辨證,仔細選擇方藥。

陳某,男,45歲,2018年10月31日初診。訴不聞味道3年,近一年來加重。四年前在市人民醫院檢查為雙側鼻竇炎,當時手術後一年復發,多次口服藥物治療,療效不佳。

刻診:雙側鼻腔不聞味道3年,近一年來加重,吃飯都沒有味道,食慾慢慢下降,伴有乏力氣短,大便溏,舌淡苔白滑,舌下有瘀斑,脈細滑澀。

診斷:脾虛濕盛型鼻淵(西醫稱鼻竇炎)。

治則:健脾化濕,通竅活血。

方藥:藿香12g,佩蘭12g,紅曲10g,砂仁6g,白芷10g,川芎10g,半夏10g,茯苓15g,太子參12g,全蠍6g,蜈蚣2條。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上方服用1周後二診:食慾好轉,鼻腔有輕微嗅覺,舌淡苔白滑,舌下瘀斑變淡,脈細滑。上方加細辛3g,防風10g,又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上方服用1周後三診:症狀大減,能聞到味道了,偶有乏力感,食後有輕微胃脹,舌淡苔薄白,脈細緩。濕氣漸化,中氣不足,此時當補益中氣、健脾運化為主。改方調理2周,症狀消失,方藥如下:黃芪30g,炒白朮12g,防風10g,炒雞內金12g,炒萊菔子12g,炒蒼耳子10g。

此例患者初診不聞味道,中醫診斷是脾虛濕盛加瘀滯,屬於本虛標實之象,本質是脾虛中氣不足,不能抵抗外邪,久而久之,體內濁毒內生,瘀血阻滯經絡,故不聞味道和食慾下降等叢生,李佃貴指導學生治病,標本兼顧,一診用藿香和佩蘭芳香健脾化濕;紅曲和砂仁行氣開胃;白芷和川芎通竅活血;半夏和茯苓燥濕化痰;全蠍和蜈蚣通絡解毒;太子參益氣健脾。合方則健脾化濕、通竅活血;二診稍加細辛和防風驅寒固表,故頑固性鼻淵患者前後三診而愈,也是得益於中醫的辨證和辨病之功。

李佃貴教導臨床治病要求本,不能看見症狀消失,就放鬆警惕,所以三診患者症狀大減以後,用玉屏風加味治療,繼續健脾益氣、消食化積、通竅鼻淵,可謂是前後順序井然,故臨床療效顯著。

濁毒理論以人為本,側重於個體,個體化的量身訂製,風寒暑濕燥鬱火等外因和身體臟腑的內因交織在一起,導致人體內排毒道路不暢,李佃貴首創了『健脾化濁排毒法』『補腎化濕排毒法』『疏肝解郁排毒法』『益氣活血排毒法』『瀉下逐淤排毒法』等等,值得後學臨床繼續深入學習和應用。

早泄

早泄是最常見的射精功能障礙,以性交之始即行排精,甚至性交前即泄精,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為主要表現,發病率占成年男子的1/3以上。早泄通常以男性的射精潛伏期或女性在性交中達到性高潮的頻度來評價,或以女性在性交中達到性高潮為標準來定義早泄。

高某,男,50歲,2018年10月6日初診。患者訴早泄加重,多次到醫院檢查,身體無器質性病變,服用補腎壯陽藥物後,反而更加難受,口腔容易上火。

刻診:早泄半年多,近半個月來加重。伴見心情抑鬱、失眠多夢、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小便頻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症狀。

診斷:肝鬱濕熱型早泄。

治則:疏肝解郁,清熱利濕。

方藥:柴胡12g,香附12g,鬱金10g,茵陳15g,枳實10g,赤芍12g,大黃6g,紅曲10g,生麥芽15g,合歡花10g,甘草3g。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用。

一周後二診:口乾苦稍減,大便通暢,早泄稍微好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上方加白花蛇舌草30g,繼續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用。

服二診方後第5天三診:症狀大減,舌質淡紅,苔薄膩,脈細弦,偶有腰酸疼,上方去大黃、茵陳、白花蛇舌草,加蒼朮10g,炒杜仲15g,14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用。

服三診方後第14天四診:症狀基本消失,舌淡苔薄白,脈細滑,以香砂六君子方加減善後1個月,早泄等症狀未再發作,臨床治癒。

本例患者有肝鬱濕熱濁毒,故選用四逆散和化濁排毒加味,四逆散疏肝理氣解郁,加香附、鬱金,加強行氣解郁之功;加茵陳、大黃清熱排毒;加合歡花、生麥芽,疏肝安神;加紅曲,化濕解毒活血。後期邪氣排除,露出虛像,改方以六君子湯加減治癒。

李佃貴認為,臨床遇見男科疾病,當首先分清虛實寒熱,這樣才不能犯虛虛實實之戒。男科疾病,臨床經常遇到肝鬱氣滯、濕熱濁毒型的患者,這類的患者,經常急躁上火,遇事容易衝動,愛好煙酒,休息無規律,飲食過於肥甘,體內濁毒內盛,在濁毒理論的指導下,用化濁排毒和疏肝解郁之法結合治療,臨床療效顯著。

濁毒理論可廣泛運用於臨床各科,內外婦兒皆可使用,李佃貴臨床注重臟腑之間的升降關係,從五行生剋出發,抓主症和辨證辨病相結合,以病人為中心,整體觀和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李道成 山東省臨沭縣道成經方門診部)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無端 發表於 2025-4-27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醫案析微】從濁毒論治脾虛濕盛型鼻淵的辨證思路

(引)【素問·氣厥論】言:"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然臨證所見,鼻淵之因非獨膽熱,脾虛濕濁上蒙清竅者尤為常見。今析李佃貴教授治驗一案,以闡濁毒理論指導鼻淵治療之要義。

一、病機三層析微
1. 本虛層面:患者舌淡脈細、乏力氣短,顯系中氣不足。【脾胃論】謂:"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脾失健運則清陽不升,鼻竅失養。
2. 標實層面:苔白滑、脈滑澀提示濕瘀互結。濕濁上泛鼻竅為涕,瘀阻絡脈則舌現瘀斑,形成"虛-濕-瘀"三重病理格局。
3. 濁毒特性:病程遷延四年,濕瘀久蘊化毒,正如【金匱要略】"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說,濁毒膠着難化乃成頑疾。

二、用藥法度鈎玄
首診方暗含四法:
• 芳化醒脾:藿佩相須,取"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臨證指南醫案】)之旨,更合紅曲、砂仁辛開苦降。
• 通竅活血:白芷引藥上行,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本草綱目】),佐蟲藥搜剔絡毒。
• 運脾化痰:夏苓組合取仲景半夏厚朴湯之意,太子參寓補於通。
• 解毒通絡:全蠍、蜈蚣非獨止痛,更有"蟲蟻搜剔,飛者升,走者降"(【溫病條辨】)之妙。

三、次第治療心法
1. 初診"通補兼施":以四君子湯去甘草之壅滯,合藿香正氣散化裁,避開了"呆補滯邪"之弊。
2. 二診"開玄達郁":加細辛啟腎陽,防風升脾陽,暗合"火土相生"之理,取東垣昇陽益胃湯意。
3. 終診"固本澄源":玉屏風散加雞內金等,既守"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匱要略】)之訓,又合"脾竅在鼻"之論。

四、濁毒理論發微
此案體現李教授三大治則:
1. 動態辨濁:濕→瘀→毒的病機轉化,對應芳化→活血→解毒的治法演變。
2. 給邪出路:通過健脾運濕、活血通絡、解毒排濁三途,實現"濁毒有去路"。
3. 未病防變:症狀緩解後轉用玉屏風預防復發,契合"脾為生痰之源"理論。

(結)【醫學入門】云:"鼻淵久必犯腦"。此案啟示:治鼻淵當着眼整體氣化,非獨治鼻。李佃貴教授以濁毒理論統攝全局,先開鬼門潔淨府,後實脾土固藩籬,其辨證之精、用藥之巧、次第之明,堪為後世法。學者當知,芳香健脾非僅治標,實乃通過恢復中焦斡旋之職,使清升濁降,則鼻竅自通矣。

(按)本案用藥計量皆遵原案,臨證須因地因人調整。蟲類藥使用當權衡利弊,中病即止。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4-29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醫案闡微】從濁毒論治脾虛濕瘀型鼻淵的辨證思路

案中患者鼻淵三載不愈,實為脾虛濕瘀互結之典型。【素問·玉機真藏論】言"脾為孤髒,中央土以灌四傍",本案病機關鍵正在中焦失運,濕濁瘀毒壅滯清竅。李佃貴教授濁毒理論體系在此展現精妙應用,今析其理法方藥如次:

一、病機三層析微
1. 脾虛為本:納呆便溏、氣短乏力乃脾陽不振之象,【脾胃論】謂"脾胃虛則九竅不通",此即"中央不運,九竅壅滯"之驗。
2. 濕瘀為標:舌下瘀斑、脈象細滑澀,顯系濕阻氣機、血行澀滯之徵,恰合【金匱要略】"血不利則為水"之論。
3. 濁毒壅竅:嗅覺喪失持續三年,此非單純氣滯血瘀,實已化生濁毒,如【醫林改錯】所言"瘀久必腐,腐則為毒"。

二、治法次第解析
首診方中藿香、佩蘭芳香醒脾,取"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臨證指南醫案】)之旨;紅曲、砂仁暗合保和丸消積之意;白芷、川芎非僅通竅,更寓"血中氣藥"以破瘀;全蠍、蜈蚣蟲類藥的應用,正合葉桂"久病入絡"之說,現代研究證實其能改善鼻竇黏膜微循環。

二診加細辛3克尤見功力,此藥辛烈走竄,【本草崇原】載其"宣五臟瘀滯",然用量精準控制在"不過錢"之戒內。防風與太子參相配,既固表又不戀邪,深得玉屏風散變化之妙。

三、濁毒理論運用精要
末診轉方體現"治病求本"大法:
黃芪30克峻補脾肺,佐炒白朮12克形成"補而不滯"結構
雞內金、萊菔子消導組合,暗含張錫純"運化中焦以生氣"思想
蒼耳子用量10克,既達通竅之功,又避其肝毒性,展現"以平為期"的用藥智慧

此案完整呈現"芳香化濁→透絡解毒→健脾固本"三階療法,與【內經】"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原則高度契合。李佃貴教授獨創的"化濁排毒法",實為對傳統"扶正祛邪"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其核心在於建立"脾運→濕化→毒泄→瘀消"的病理逆轉鏈。

今人治鼻淵多囿於清熱解毒,此案啟示:對於遷延不愈者,當從脾胃論治,尤需重視"濕-瘀-毒"病理鏈條的截斷扭轉。學者若能參透此中"標本緩急"的次第安排,則於臨床複雜病證辨治思過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