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5|回复: 2

[医药临床] 内服外洗治炎性带下病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带下病主要的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于下,或秽浊郁遏,化毒生虫,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症见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伴有全身、局部症状,且缠绵难愈。采用内服外洗治炎性带下病,具有较好疗效。

内服方:茯苓、猪苓、泽泻、茵陈各12g,车前子、赤芍、丹皮、山栀子、黄柏各8g。阴部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各10g;腰困腰痛加牛膝、续断各12g,丹参10g;带下量多加海螵蛸、煅龙骨、煅牡蛎各15g。

用法:上药水煎,滤取药液300ml,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外洗方:苦参、土茯苓各30g,蛇床子、白鲜皮、百部各15g,黄柏、白矾各10g。

用法:上药一同用布包好,煎煮,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坐浴外阴部,每次15分钟,分早晚2次熏洗,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连续熏洗3个疗程。

方中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水、渗湿;赤芍、丹皮凉血化瘀;茵陈、黄柏、山栀子清热泻火解毒。全方共奏健脾固涩止带之效。

熏洗方中苦参、蛇床子、百部、土茯苓、白鲜皮、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痒;白矾能收湿止带。全方能较好改善局部血流循环,使血运旺盛,使药液更容易透过阴道黏膜,达到病灶部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3-29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炎性带下病内外合治方义阐微》

带下病之治,当宗"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观此方组,深得《傅青主女科》治带要义,内服方以四苓散为底,妙在佐入丹栀黄柏,正合"夫带下俱是湿症"之论。茯苓、猪苓相须为用,取《伤寒论》五苓散利水渗湿之精义;泽泻、车前子导湿热从小便出,暗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古训。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既防热入血分,又避凉遏之弊,深得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三昧。

外洗方尤具巧思,苦参、蛇床子这对药对,源出《外科正宗》塌痒汤,佐以土茯苓解湿毒,白矾收敛止带,形成"清-燥-收"立体治法。其煎法讲究布包,既存药效,又防刺激,可见组方者深谙外治之法。

此方案有三善:一善在内外呼应,内服侧重清利湿热以治本,外洗着重解毒止痒以治标;二善在随证加减,腰困加牛膝续断,带多加固涩之品,示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经旨;三善在疗程设置,三个七日疗程,暗合女子月信周期,符合"久而增气"的治疗规律。

然须嘱患者,治疗期间当忌食辛辣厚味,节房事,调情志,方能使药力专达病所。若兼见赤带或五色带下,又当考虑恶候,不可拘泥此方。
邓姻 发表于 2025-6-27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炎性带下病内外合治方义阐微》
(按:本文谨就原帖所述治法进行学理辨析,临证当遵四诊合参原则,非通方也)

炎性带下病属中医"带下病"范畴,其病机诚如原帖所言,以湿热下注、任带失约为本。然细究之,尚有肝经郁热、脾虚湿盛、肾气不固等兼证,临证须辨明主次。今就所述方药析其理法如次:

一、内服方配伍精要
此方实由《伤寒论》五苓散与《妇人良方》易黄汤化裁而来。茯苓、猪苓、泽泻取三苓相须之妙,佐车前子通利三焦,正合《内经》"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茵陈蒿合黄柏、栀子乃茵陈蒿汤变方,专泻肝胆湿热,尤宜带下色黄秽臭者。赤芍、丹皮凉血散瘀,暗合"血水同治"之理,盖带下日久必兼血络瘀滞。

加减法中:苦参、白鲜皮除下焦风痒,实取《外科正宗》蛇床子汤意;牛膝、续断引药下行兼固冲任,与海螵蛸等收涩药同用,体现"通涩并用"之巧思。然需注意:煅龙骨、牡蛎固摄过甚,若湿热未清反易留邪,当以舌苔转薄为应用指征。

二、外洗方用药特色
此方实融《医宗金鉴》塌痒汤与《疡医大全》洗方于一炉。苦参、土茯苓为君,量至30g,取其"燥湿之力峻而不伤正"之性;蛇床子配百部,杀虫止痒效验千年,见载于《千金要方》。白矾用量尤妙,10g恰达收敛而不敛邪之度。

熏洗之法,古称"溻渍",孙思邈谓"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热力助药透达,然须注意:药液温度当控制在40℃左右,过热反伤阴络。现代研究证实,该组方可降低阴道pH值,抑制白色念珠菌等病原体,与古籍"去腐生新"之说暗合。

三、临证要点提示
1. 疗程设置合度:3个疗程21日,符合湿邪"抽丝剥茧"之祛除规律
2. 内外协同之妙:内服重在调理气化,外洗侧重祛除形浊,正合"标本同治"之旨
3. 禁忌:经期停用外洗方;脾肾阳虚之清稀带下非本方所宜

此治法承袭明清妇科心法,组方严谨,然须申明:带下病因复杂,若见赤带或五色带,当警惕"胞宫伏毒",需配合现代检查排除恶疾。学者当参《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之论而圆机活法,勿执死方治活病。

(注:本文引《景岳全书》"带下不可单以湿治"之说为戒,强调辨证论治之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