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8|回覆: 2

[醫藥臨床] 溫陽化飲方治療幼兒支氣管炎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彭某,男,6歲。2003年11月21日初診:頻頻咳嗽微有喘息已經2個多月,痰聲轆轆。因不善咯出,似有大量稀痰阻滯支氣管中。曾住院確診幼兒支氣管炎,反覆用過數種較大劑量抗生素與激素,未能控制病情,所用中藥方全為清肺化痰藥。虛汗多,晚上睡着後衣服常濕,必須換2次方可。形體虛胖,面色泛白帶青,微微浮腫,畏寒手足冰冷,舌質淡黯,薄白苔,脈沉無力,此脾腎陽氣不足,痰飲蘊肺,當以溫陽化飲方藥治之。

處方:桂枝4.5g,乾薑6g,五味子5g,杏仁6g,炙草5g,麻黃5g,熟附子5g,炒白朮6g,車前子9g,細辛3g,法半夏9g,茯苓12g,麻黃根9g,水煎日分5次溫服。

治療經過:服藥3劑,咳嗽明顯減弱,已無喘息,胸膈喉間痰聲也大為減少,小便量明顯增加,全身汗出有收斂,舌脈變化不大,再予原方3劑,四肢感覺溫暖,咳嗽已經完全停止,痰聲完全消失,面色雖白而不泛青色,浮腫已經消失,食慾不甚好,仍有少量汗出,舌淡脈弱,予健脾溫陽方:炒白朮6g,茯苓12g,炒枳殼6g,炙甘草5g,山藥9g,麻黃根9g,砂仁3g,熟附子5g,山萸肉5g,寸冬6g。服6劑,一般情況較好,身體較前增強,無咳喘,無痰鳴,虛汗少,飲食較過去有較大進步。

咳嗽喘息累月,痰濕水飲結聚阻滯肺氣所致。痰為津液所化,其所流行或聚止者,皆因脾肺腎陽氣之盈虧所決定。幼兒久咳喘息難愈,又用過較大劑量抗生素、激素、清熱解毒中藥,多系飲邪內盛,寒水有餘。本例治方以小青龍湯加苓桂術甘湯,又加熟附子一味,甚為重要。【神農本草經】謂附子『主風寒咳逆邪氣』,只因寒邪水氣逆於上焦故用之溫化,若必待心悸、畏寒、肢冷沉重,頭眩浮腫,脈沉細微等脾腎陽虛病症,全然呈現始用,往往延誤治療,延長病程。仲景云『夫短氣有微飲,當以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本例治方即有此意。麻黃根止虛汗又兼能宣肺氣,凡虛汗多者,無論有無痰涎,均可用之。(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苗 貴州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5-29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陽化飲法治療幼兒支氣管炎之醫案闡微】

彭案之治,誠為中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典範。細究此案,患兒久咳二月,痰聲轆轆,前醫屢用清肺化痰之品未效,實因未明"陽化氣,陰成形"之要義。【素問·咳論】有云:"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本案患兒面色泛白帶青、畏寒肢冷、脈沉無力,顯系脾腎陽虛之候。蓋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成痰之本,三髒陽氣式微,則水飲不化,聚而為患。

處方以小青龍湯合苓桂術甘湯加附子,深得仲景心法。小青龍湯本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設,本案雖無表證,然其"水寒射肺"之病機則一。尤妙在加附子一味,【本草備要】謂其"大熱回陽,逐風寒濕",與細辛、乾薑相伍,暗合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之旨。更佐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正應【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訓。其中麻黃根之用尤見匠心,既制麻黃髮散太過,又取【本草正義】"麻黃根深性能引氣外發"之意,於固表止汗中兼宣肺氣。

二診見效顯著,可見"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理。終以健脾溫陽方收功,遵"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旨,取附子理中湯之意而化裁。此案啟示有三:一者不可見痰治痰,當察氣化之本;二者陽虛飲停不必待全身陽衰畢現,局部水飲徵象即是投溫藥之機;三者兒科用藥貴在輕重得宜,本案日分五次服,正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訓。

今人治咳,多囿於"炎症"之說,恣用寒涼,致使冰伏其邪。此案明示:凡見痰稀色白、舌淡苔滑、脈沉遲者,縱在幼童,亦當大膽投以溫化。然須注意,附子用量需隨證增減,本案5克為起始量,後隨陽復遞減,此即【醫學衷中參西錄】"用藥如用兵,量敵而後進"之謂也。
wbg10 發表於 2025-7-18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陽化飲法治療幼兒支氣管炎之臨證思辨】

本案乃脾腎陽虛、寒飲射肺之典型證候,誠如【金匱要略】所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患兒久咳二月,疊經抗生素、激素及寒涼中藥治療,反致陽氣愈傷,飲邪不去,此即【景岳全書】"陽虛之咳,本非標病"之明證。細析其證:痰聲轆轆而質稀,乃【諸病源候論】所謂"留飲"之候;虛汗涔涔、畏寒肢冷,實為少陰真陽不足之象;面白泛青、脈沉無力,更合【小兒藥證直訣】"寒飲上犯"之診。醫者獨具慧眼,未囿於"炎"字窠臼,深諳"飲為陰邪,非溫不化"之旨。

立方之妙,首在經方疊用。取小青龍湯溫肺化飲為君,合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為臣,佐以附子溫腎陽如離照當空,使三焦氣化得復。尤值稱道者,乃附子之早投。歷代醫家多畏其峻烈,必待陽虛畢現方用。然【傷寒論】真武湯證早有"此為有水氣"之訓,本案未至肢厥脈微即投附子5克,既合【本經】"主風寒咳逆邪氣"之效,更得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心法。此即王好古所言"用附子之法,不必待其證悉具"之實踐。

用藥精當處,尤見麻黃根之雙效。既斂虛汗,又宣肺氣,【本草正義】謂其"輕揚之性,能引諸藥達於肌表",與五味子之收、細辛之散相伍,暗合"開闔相濟"之妙。車前子通利水道而不傷正,更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的立體治法。

轉方之機,尤見功力。待咳喘平而痰飲化,即轉健脾溫陽之劑,取四君之意而化裁,佐山萸肉、寸冬陰陽並調,既固其本,又防溫藥傷陰。此深得【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治嗽大法,當以順氣為先"之旨,更合萬密齋"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的兒科心傳。

本案啟示有三:一者不可見"炎"即清,當辨陰陽;二者治飲必求其本,三焦並調;三者小兒髒氣清靈,隨撥隨應,貴在時機。然須申明:附子用量雖僅5克,仍屬峻藥,非確辨證屬陽虛飲停者不可妄投。今人用經方,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如此方得仲景心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