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2|回覆: 2

[醫藥臨床] 脾虛泄瀉,方用理中丸

[複製連結]
+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認為泄瀉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而以脾臟為主。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及臟腑虛弱等,脾虛和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兩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急性泄瀉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或暑濕熱邪,客於腸胃,脾受濕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及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夾雜而下,發生泄瀉。

慢性泄瀉由脾胃素虛,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受納、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清濁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調、肝失疏泄、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或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總之,任何因素導致的泄瀉,都離不開脾的運化失常。所以健脾在治療泄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脾為後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有:

脾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運化水谷,即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經過初步的消化,輸送至脾,脾對之進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後轉輸至心肺,化生氣血布散於周身,才能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所以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的運化失職,自然會導致人體消化功能減退,水谷無法完全消化和吸收從而出現腹瀉。

運化水液: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多屬於液態狀物質,所謂運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因此,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產生。反之,脾運化水液的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聚濕生痰,甚則引起水腫。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當脾不能運化水液的時候,勢必引起濕邪偏盛從而導致腹瀉。

主升清

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所謂『升清』的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故又說『脾氣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以升為健』。另一方面,脾氣主升,也是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恆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吸收和正常輸布,人體始有生生之機;同時,也由於脾氣的升發,才能使內臟不致下垂。當脾虛不能升清,會導致泄瀉。正如【黃帝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綜上所述,健脾法在治療泄瀉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急性泄瀉還是慢性泄瀉,治療大法均要注重健脾。

傷寒論】原方為治療太陰病而設,病由中陽不足、脾胃虛寒、失去其運化、升降、統攝之職所致。所以治療宜溫中祛寒,健脾益氣。使中土健運,升降復常,統攝有權,則諸證可愈。

方中乾薑辛熱,入脾胃經,溫中祛寒,恢復脾陽為君,正如李東垣所云:『取乾薑為君,土中泄水也』。人參甘溫,入脾肺經,以大補元氣,健脾益胃為臣藥。白朮甘溫,健脾燥濕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四藥合用,取乾薑溫散中焦寒氣,取人參、白朮、炙甘草補中焦之虛,一溫、一補、一燥、一和,配伍精當,共湊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之功。以使中焦陽氣振奮,脾胃寒濕得散,清陽升而濁陰降,中焦運化功能恢復。

理中丸治療泄瀉的適應範圍

根據中醫脾的生理功能和理論,結合理中丸的功效,理中丸對常見的泄瀉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更側重於治療慢性泄瀉、久泄。

脾虛泄瀉:以理中丸為基本方,酌加山藥、砂仁、茯苓、陳皮等健脾的藥物。

陽虛泄瀉:泄瀉日久,出現脾陽虛或者脾腎陽虛者,可以理中丸加制附子,亦即附子理中丸。或者加肉豆蔻、補骨脂等溫陽藥物。

脾虛濕盛泄瀉:對於濕邪偏盛泄瀉,可以在理中丸基礎上加車前子、薏苡仁、炒蒼朮等健脾利濕的藥物。

脾虛食積泄瀉:可以在理中丸基礎上加神曲、炙內金、炒麥芽等消食化積的藥物。

肝鬱脾虛泄瀉:可以以理中丸加逍遙丸加減治療,逍遙丸疏肝解郁,理中丸健脾益氣。

醫案舉例

臨床對於泄瀉病,尤其是慢性泄瀉病,以理中丸改湯劑為基本方,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酌情加減藥物,大部分患者都能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舉一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張某,男性,48歲。多年來腹脹、偶有腹痛,大便黏溏、次數多,近兩個月加重。體型胖,頭髮油膩稀疏。每到上午,覺得頭暈乏力心慌氣短,下午好轉,血壓偏低。舌質淡白齒痕明顯,苔白潤,脈細滑。考慮脾虛濕重,脾氣虛清陽當升不升,故上午頭暈乏力心慌氣短,舌苔白潤、脈細滑提示濕邪重。首診處方以四君子湯加減:黨參20g,白朮15g,茯苓15g,炙甘草12g,薏苡仁30g,炒蒼朮9g,炒厚朴15g,山藥15g,藿香9g,防風9g。7劑。日1劑水煎服2次。囑患者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少飲酒,注意休息。

二診:大便次數有所減少,仍然便溏,腹脹未改善。舌質淡舌苔白潤未好轉。考慮脾陽虛、運化乏力、濕滯胃腸是根本,二診處方改為以附子理中丸加減,處方如下:制附片9g,乾薑9g,黨參20g,焦白朮15g,炙甘草9g,茯苓15g,車前子9g,炒蒼朮12g,炒厚朴12g,陳皮9g,薏苡仁30g。以上藥7劑,日1劑水煎服2次。本方以附子理中丸為基本方,溫中健脾;加茯苓、薏苡仁、車前子,健脾利濕,炒蒼朮、炒厚朴、陳皮,燥濕行氣。

三診:服完上藥後,患者上午頭暈好轉、腹脹明顯減輕、無腹痛,大便成形。效不更方,二診處方再服用7劑後,諸證基本消失,舌質紅,舌苔薄。基本痊癒。囑患者飲食要規律、生活和工作要注意合理安排,不宜過分疲勞。

本例患者首診雖然以四君子湯加減方向不錯,脾氣虛只是脾陽虛的一部分,故四君子湯藥力單薄,難以建功。二診考慮患者脾陽虛為根本,所以用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再加重化濕行氣之品,所以收效明顯。

用藥注意事項:理中丸性偏溫燥,所以對於泄瀉時腹部熱脹痛者忌服。也就是濕熱泄瀉不宜服用,比如急性腸道感染、急性菌痢等患者不適合使用。治療服藥期間需要忌食生冷油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本方全方補益為主,所以感冒發熱者慎用。孕婦慎用。對於腸易激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等慢性病史者,出現泄瀉症狀要注意原發病的檢查和治療。(劉立紅 安徽省宿松縣孚玉鎮大河村衛生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5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醫論脾虛泄瀉治法】

脾虛泄瀉之證,當以理中丸溫中健脾為要。蓋脾主運化,一虛則水谷不化精微,反成濕濁下注,故【內經】云"濕勝則濡泄"。理中丸以人參補脾益氣,乾薑溫中散寒,白朮燥濕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共奏"運脾化濕,復其升清"之效。

急瀉多因濕邪困脾,宜佐藿香、蒼朮宣化濕濁;久瀉常涉脾腎陽虛,可加附子、補骨脂以暖土溫腎。然總不離"脾健不在補貴在運"之旨,運化得復,則泄瀉自止。

凡治泄瀉,必先察其虛實寒熱,理中丸雖為健脾基礎方,臨證尚需隨證加減,方合"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則。
+
易梔 發表於 2025-7-1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脾虛泄瀉與理中丸之運用要旨】

脾虛泄瀉一證,實為太陰濕土失運之象。夫脾居中央而屬土,為後天化源之本,其病機要義誠如帖中所言,然猶有未盡之處,當為補苴。

一、病機探微
脾虛致瀉非獨濕盛一端。【素問·髒氣法時論】云:"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其病機演變有三重境界:初則谷不化精而直下,此脾氣不升也;繼則水不歸經而橫溢,此土不制水也;甚則陽不煦土而洞泄,此火不生土也。理中丸所主,當以中焦虛寒、升降失司為本,其舌必淡胖有齒痕,脈當見濡弱。

二、方義新詮
理中丸組方之妙,在於剛柔相濟:人參甘溫補脾益元氣,白朮苦溫健脾燥濕土,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邪,甘草甘平調和諸藥。尤妙在乾薑一味,非僅溫中,更能助人參激發脾陽,猶如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散。現代研究證實,該方可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增強小腸吸收功能,此即"運化水谷"之現代詮釋。

三、臨證化裁
用理中丸治泄瀉,當知權變:
1. 若兼表寒者,合藿香正氣散;
2. 若濕盛苔膩者,加蒼朮、茯苓;
3. 若久瀉氣陷者,佐升麻、柴胡;
4. 若命門火衰者,入附子為附子理中丸。
昔年曾治一商賈,晨起即瀉三年余,腹中雷鳴,用理中丸加肉豆蔻、補骨脂,旬日而愈,此即"益火補土"之法。

四、調攝要訣
治脾虛泄瀉,藥餌之外,尤重調攝:
1. 辰時(7-9時)服藥最佳,因此時氣血注於足太陰脾經;
2. 飲食當遵"五穀為養"之訓,小米粥最宜養脾;
3. 忌食生冷粘膩,尤禁空腹飲茶。

【醫宗金鑒】有云:"脾胃受傷,則百病叢生。"治泄瀉不離健脾,而健脾貴在通補相兼。理中丸之妙,正在於補而不滯,溫而不燥,深合脾土喜燥惡濕之性。然當今之人多兼肝鬱、痰瘀等兼夾證,臨證又當圓機活法,不可執方而待病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