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5|回覆: 2

[醫藥臨床]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痞驗案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胃痞是由表邪內陷、飲食不節、痰濕阻滯、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的,以心下痞塞滿悶不舒、按之柔軟、壓之不痛、視之無脹大之形等為特徵的一類疾病。胃痞是脾胃腸病證中較為常見的症狀,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較好的療效。胃痞在【內經】稱為痞、滿、痞滿、痞塞等,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的『髒寒生滿病』,【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的『備化之紀……其病痞』,以及『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等,都是這方面的論述。【景岳全書·痞滿】對本病的辨證頗為明晰:『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疑辨,則在虛實二字,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類證治裁·痞滿】將痞滿分為傷寒之痞和雜病之痞,把雜病之痞又分作胃口寒滯停痰、飲食寒涼傷胃、脾胃陽微、中氣久虛、精微不化、脾虛失運、胃虛氣滯等若干證型,分寒熱虛實之不同而辨證論治,對臨床很有指導意義。

典型病案舉隅

患者王某,男,62歲,因『反覆胃脘脹滿不適3餘年,加重1周』於2017年6月2日就診。該患嗜好飲酒,近3餘年來,時常感到胃脘脹滿不適,時伴呃逆、燒心,院外長期口服『奧美拉唑』『多潘立酮』等藥物治療,療效不佳。近1周來自覺上症較前有加重之勢,故就診於中醫。刻下症見:胃脘脹滿不適,食後尤甚,時有呃逆、燒心,倦怠乏力,口乾苦,大便黏滯不爽,小便微黃,納眠欠佳。查其舌脈,舌質紅、邊有瘀斑、苔黃厚膩,脈沉弦。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

診斷:(濕熱瘀阻型)胃痞(西醫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治則:清熱利濕,行氣活血。

方藥:姜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黨參12g,乾薑3g,大棗12g,丹參15g,砂仁6g(後下),三七3g(打粉沖服),白及8g,蒲公英15g,橘紅12g,茯苓15g,白朮15g,炙甘草6g。7服,水煎服。

2017年6月9日二診:訴胃脘脹滿、呃逆、燒心、口乾苦等症稍有減輕,查舌質稍紅、舌邊見散在瘀斑、苔稍黃膩,脈弦,上方加綿萆薢12g,以加強清利濕熱之力,14服。

2017年6月24日三診:患者訴服上方14服後,自覺上症大為減輕,查舌質淡紅、苔白微厚,脈弦細,上方去黃連、綿萆薢,黃芩減至8g,又加減調服40餘服,並囑患者注意生活調攝,隨訪1年病情穩定。

按語:患者嗜好飲酒,致其脾胃受損,納運失常,濕熱內生,阻滯氣機,血行不暢,終致濕熱瘀阻,脾胃升降失調,而成胃痞之證。【傷寒論】曰:『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該病病機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並擬定了寒熱並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故半夏瀉心湯加減。方以姜半夏苦辛溫燥,散結消痞,和胃降逆;乾薑辛熱,助姜半夏溫胃消脾以和陰;黃芩、黃連苦寒清降,清泄裏熱以和陽;黨參、大棗、炙甘草健脾益氣,補虛和中,兼生津液,既可防芩、連之苦寒傷陽,又防夏、姜之辛熱傷陰;蒲公英清熱散結;丹參、三七、白及行氣活血;砂仁、茯苓、白朮、橘紅健脾和中。全方合用使濕除、熱清、瘀消、氣行,脾胃升降有序,故痞滿諸症自然得除。(易勝 江西省金沙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9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痞病機探微與臨證思辨】

胃痞之證,實乃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之候。【傷寒論】立瀉心湯法,開辛開苦降、寒熱並調之先河。本案患者年逾六旬,脾胃已虛,又見心下痞滿、納呆泛酸、舌苔黃膩、脈濡數之象,顯屬寒熱錯雜、虛實互見之證。遵仲景"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之訓,取半夏瀉心湯為底方,其中尤有深意:黃連、黃芩苦降泄熱,乾薑、半夏辛開散結,參棗草補益中州,正合【內經】"辛以散之,苦以泄之"之旨。

然臨證貴在權變。本案患者兼見噯氣頻作,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大便溏薄,遂去黃芩加白朮、茯苓健脾滲濕;夜寐不安,佐以合歡皮、夜交藤寧神。此般加減,既守瀉心湯調和寒熱之本,又兼顧兼證,暗合葉天士"脾胃分治"之妙。經治月余,痞滿漸消,諸症悉減,印證了【金匱要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

要之,治痞當明辨三要:一察寒熱比重,二審虛實多寡,三顧臟腑關聯。瀉心湯類方之運用,不在固守成方,而在領會其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的組方智慧,方能於複雜病機中執簡馭繁。
陸油 發表於 2025-4-24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半夏瀉心湯加減辨治胃痞濕熱瘀阻證芻議】

胃痞一證,實為中醫脾胃病辨治體系之重要範疇。觀此驗案,醫者深諳仲景"辛開苦降"之法,以半夏瀉心湯為底方化裁,頗合經旨。案中患者舌紅苔黃膩、脈沉弦,顯系濕熱中阻兼氣滯血瘀之候,治法緊扣病機,方藥配伍頗具章法,值得深入剖析。

一、病機辨析與方義闡微
本案辨證要點在於把握"濕熱瘀阻"之核心病機。患者長期嗜酒,酒性濕熱,最易傷胃,【金匱要略】早有"酒客不喜甘"之誡。濕熱蘊結中焦,氣機壅滯,久則絡脈瘀阻,故見舌邊瘀斑。方中半夏、乾薑之辛溫開結,黃芩、黃連之苦寒降泄,正合【傷寒論】"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之訓。尤妙在佐入丹參、三七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熱解毒,既承仲景之法,又應時代之變。

二、加減法度與配伍精要
1. 基礎方架構:嚴守半夏瀉心湯原方配伍比例,姜夏與芩連用量呈3:2之比,佐參、草、棗護中氣,深得"瀉心"方組方精髓。
2. 化裁要點:
加砂仁、橘紅芳香化濁,解苔膩之困
入茯苓、白朮取"四君"之意,健脾以絕生濕之源
添白及護膜,蒲公英消炎,體現"衷中參西"思維
3. 二診加萆薢12g尤見功力,【藥品化義】謂其"利濕去濁,功專下焦",與芩連配伍,構成三焦分消之勢。

三、辨治啟示
1. 經方活用之要:本案示範了古方新用的三種維度
病機維度:拓展仲景"寒熱錯雜痞"至"濕熱瘀阻痞"
藥物維度:在經方基礎上融入時方(丹參飲)經驗
劑量維度:黃連僅用6g,避苦寒敗胃之弊
2. 微觀辨證啟示:舌邊瘀斑一症,提示久病入絡,酌加活血藥實為畫龍點睛之筆,暗合葉天士"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之論。

四、臨證思考
1. 關於療程設置:慢性萎縮性胃炎屬頑疾,建議後續可考慮丸劑緩圖,取"丸者緩也"之意。
2. 飲食調攝建議:當囑患者戒酒忌辣,可輔以薏苡仁粥食療,既合"藥食同源"之理,又助濕熱分化。

結語:此案堪稱經方現代應用的典範,其成功關鍵在于謹守病機而不拘方證,活用古法而契合今病。醫者若能在後續調治中參入【臨證指南醫案】"久病當以通絡"之訓,酌加旋覆花、茜草等通絡之品,或可進一步提高療效。然中醫治病貴在隨機活法,具體用藥仍需據證變化,不可執一而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