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5|回復: 2

[医药临床] 地黄丸加减治老年足跟痛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肝主筋、肾主骨,老年足跟痛多由于肝肾亏损以致筋骨失养所致。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老足跟痛,可以起到较佳疗效。

方法:熟地黄、桑寄生、山茱萸、木瓜各12g,山药、白芍各30g,牛膝9g,甘草10g。水煎取药汁。每日1剂,分次服用,15日为1个疗程。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适用于肝肾虚损所致的足跟痛。

上方为补肾阴名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本方中,熟地黄为滋补肝肾要药,既能养血滋阴,还可生精填髓,为方中君药。山茱萸有滋肝补肾、固肾涩精功效;山药补益脾肾而固精,二味能助熟地补肾之力,为本方臣药。桑寄生既可补肝肾、强筋骨;木瓜舒筋活络;二味合用,可起较佳的祛湿邪、解拘挛,舒筋络之作用。牛膝性善下行,能补肝肾、强筋骨,还有通血脉、利关节作用,治疗下肢痹痛效佳。本方白芍配甘草是著名的芍药甘草汤,白芍味酸,养阴柔肝,调和营卫;甘草味甘,补脾生津、缓急止痛,二味配伍,意在酸甘化阴以养肝,肝得柔养,挛急则平,故能起解痉止痛之效。以上诸味配伍,具有补肝益肾、强筋壮骨、通络止痛作用。本方主要适用于肝肾亏虚(损)所致髓窍失养的足跟痛,即足跟疼痛患者,只要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耳鸣、肢体乏力等症状表现,均可选用上方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余出 發表於 2025-5-11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地黄丸加减治老年足跟痛之机理与临证阐微》

蒲昭和先生所述地黄丸加减方,实为深得肝肾同调、筋骨并治之要旨。今就本方理法略作申论,以明其奥义。

一、病机探赜
老年足跟痛属"骨痹"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言"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正合老年肝肾渐衰之生理特点。足跟为少阴肾经所过,其痛多因肾精亏虚不能濡养骨髓,肝血不足难以荣润宗筋。本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底,暗合"乙癸同源"之旨,其加减法则尤见匠心:桑寄生、牛膝之增,既强化补肝肾之功,又具引经报使之妙;木瓜、芍药甘草汤之配,则彰"急则治标"之智。

二、方义发微
熟地黄为君,确如《本草纲目》所言"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其用量12克颇得中和之妙。山茱萸、山药为臣,前者收敛浮阳,后者实脾以资化源,正合张景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训。桑寄生与木瓜相须,既祛经隧之湿,又解筋膜之挛,暗合"络虚通补"之法。牛膝引药下行,尤妙在用量9克,不及不伤,深得"轻可去实"之趣。至若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实宗《伤寒论》古法。

三、临证要点
此方适用于舌淡红少苔、脉沉细之肝肾阴虚证。若见舌苔白腻者,当酌加苍术、薏苡仁;遇阴损及阳者,可佐少量肉桂、附子。现代医学诊断为跟骨骨刺者,配合醋调吴茱萸外敷尤佳。然须切记: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并配合足跟减负训练。

四、结语
此方之妙,在于标本兼顾、动静结合,既守六味地黄丸补阴之正法,又得灵活加减之变通。然中医贵在辨证,若属湿热下注或瘀血阻络者,又当另择他方。学者临证,当参酌古今,勿执方以害证。

(本文所述方药需经执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个体差异者应当调整配伍)
无天无 發表於 2025-7-29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地黄丸加减治老年足跟痛之机理阐微》
蒲昭和先生所论地黄丸加减方治疗老年足跟痛一案,深契中医"肝肾同源"之旨,其组方思路颇具章法,今试从经典理论及方药配伍角度略作申论。

一、病机探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老年足跟痛诚如帖中所言,当责之肝肾亏损。足少阴肾经循行过跟,《灵枢·经脉》谓"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肾精亏虚则骨髓失充,肝血不足则筋脉失濡,此即《诸病源候论》"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生髓"之谓。临证所见足跟痛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者,正是肝肾阴虚之明证。

二、方义发微
此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底方,深得钱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妙:
1. 君药配伍:熟地黄重用12克,取其"填骨髓,长肌肉"(《本草纲目》)之功,确为补肾填精之不二之选。配伍山茱萸酸温敛肝,山药甘平滋脾,三补并进,暗合《景岳全书》"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旨。
2. 佐使精要:桑寄生、木瓜之配尤见匠心。桑寄生"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本经》),木瓜"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别录》),二味相须,既补肝肾之体,又祛经络之邪,正合《医宗必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3. 引经报使:牛膝下行之力,非唯引药归经,更取其"治腰膝骨痛,足痿"(《本草备要》)之效。芍药甘草汤的化裁尤为关键,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实宗《伤寒论》"脚挛急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之训。

三、临证要点
此方适用于舌红少苔、脉细数之阴虚证型。若见舌淡胖、脉沉迟之阳虚者,当酌加肉桂、附子;兼湿热者宜加黄柏、苍术。另需注意:
1. 木瓜味酸,胃酸过多者宜减量
2. 牛膝有滑利之性,孕妇慎用
3. 服药期间忌食萝卜、绿茶等破气之物

蒲方配伍严谨,标本兼顾,然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诫:"执一方而治百病,其失也固。"临证仍需辨证施治,方不致误。学者当于"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至真要大论》)处细加揣摩,方能得此方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