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5|回復: 1

[医药临床] 刘献琳治心系疾病四法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刘献琳(1928年~2000年),山东曹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山东省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选读〗(1979年)副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山东省有重要贡献专家名录〗。刘献琳强调中医不离临床,毕生坚持临床实践。他提倡中西结合,衷中参西,学中不废西。刘献琳临床注意总结疾病治疗规律,以使治疗有法可循。

心系疾病发病原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刘献琳将心病治疗方法归纳为四个代表性治法,执简驭繁指导临证。

益气养心法

益气养心法主要用于心气(心阳)不足证。临床症见: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面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方药:养心汤。组成:黄芪15~30g,党参15~30g,茯苓15g,五味子9g,川芎6g,当归9~15g,柏子仁9g,酸枣仁15~30g,远志6g,半夏9g,肉桂3~9g,甘草6~9g,水煎服。若畏寒肢冷、脉结代者,选方加减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9~15g,桂枝3~15g,党参15g,酸枣仁15g,丹参15g,干姜9g,大枣5枚,水煎服。心体阴而用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常以阴阳并施,体用同调,这种组方思路首见于仲景,以炙甘草汤为代表,〖经方实验录〗解读『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刘献琳强调兼顾体用、阴阳、气血,又据病所损,而方有所长。心为阳脏,其性属阳,〖内经〗言『阳化气』,张景岳谓之『阳动而散,故化气』,补益心气常少佐性温之品,如黄芪、桂枝等,暗合脏性,并有助阳化气之功。临床益气药,所归之经各有不同,欲使方中诸药入心为用,必加引经之品,故常于方中加用桂枝、丹参、石菖蒲、黄连、茯苓、茯神、酸枣仁等品引药入心。

养阴补心法

养阴补心法主要用于心阴(心血)亏虚证。临床症见:心悸心烦,口干健忘,失眠,舌尖红少苔,脉细数。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组成:党参15g,玄参15g,丹参15g,沙参15g,茯苓12g,五味子9g,远志6g,当归12g,天冬9g,麦冬9g,柏子仁12g,酸枣仁15~30g,生地黄15g,桔梗9g,朱砂0.3g(冲),水煎服。朱丹溪曰『心君火也,感则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君火安位,全赖心阴以涵之,阴虚则心不敛阳,火动扰心,故滋阴以涵阳,柏子仁、酸枣仁对药系刘献琳治疗心系疾病阴虚悸动症状常用对药,二药之用取法于〖未刻本叶氏医案〗。临床见心律不齐,纯以滋阴效差者,加用生龙骨、生牡蛎、苦参等镇心宁神,或针刺内关、间使。刘献琳针对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早搏,属阴阳两损,热毒未清,阴伤为重者,立整脉饮,组成:生地黄10~30g,麦冬10~30g,桂枝10~15g,生甘草6~10g,丹参10~30g,三七粉3g(冲),黄芪10~30g,大青叶10~30g,苦参10~15g,水煎服。导致心阴亏虚证的一个重要病因就是热毒,刘献琳常选苦参、黄连、大青叶、丹参、竹叶、朱砂等清热之品,热邪在表、在肌腠可透而发之,在里、在脏腑当寒而折之。

行气活血法

行气活血法主要用于气滞血瘀证。临床症见:胸闷、胸痛、短气,或心痛彻背,舌紫黯,苔薄白,脉细涩或弦细。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冠心II号方,组成:瓜蒌15~30g,薤白9g,当归15g,红花9~15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9~15g,降香15g,水煎服。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刘献琳亦十分重视气血理论,常运用颠倒木金散(木香、郁金)、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等小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疾病,据气血侧重不同,灵活变化。单纯的气血理论有时不能完全阐释心系疾病的复杂病机,刘献琳在对张仲景『气血水并调』理论继承中,将其广泛应用到临床各科,如针对心系疾病,气滞、血瘀、痰凝的复杂状态,调气、活血、治水(化痰饮)三法同用,调气如枳实芍药散、金铃子散、木金散、栀子豉汤、逍遥散等,活血如失笑散、丹参饮、血府逐瘀汤等方,治水如苓桂术甘汤、四子降气汤(紫苏子10~30g,莱菔子10~15g,白芥子6~10g,葶苈子10~30g,加水红花子名曰五子汤),根据病机侧重不同,将这些方剂叠加化裁,组成连环方、合方,既适应了病情的复杂性,又保证了配伍的严谨性。

温阳益心法

温阳益心法主要用于心阳虚证。临床症见:胸闷,气短,肢冷,唇青,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微不显。方药: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方加减。阳虚欲脱者,急用独参汤、参附汤,刘老强调急者人参,缓者党参。若心肾阳虚水肿者,可服金匮肾气丸。心、肾同属少阴,二者经络相连、营卫相通、精血互化、君相安位、水火既济,欲温心阳必兼顾肾阳,刘老临证重视脏腑联系性,认为脏腑之间联系为立体网络式结构,一脏之病当五脏同调,其组方常能兼顾整体,而主次分明。刘献琳针对室性早搏,左束支传导阻滞,属阴阳俱虚,阴亏血滞者,方选强心饮(自拟),益气温阳,活血祛瘀,组成:黄芪15~30g,党参10~20g,丹参10~20g,益母草10~30g,附子10~20g,淫羊藿10~15g,黄精10~30g,麦冬10~15g,水煎服,或以此方合二仙汤。

刘献琳治心四法,提示我们对于心系疾病的诊疗,要明晰气血、阴阳、体用等概念,重视整体观,强调脏腑联系性,以简洁明了的辨证分型,执简驭繁,掌握心系疾病的治疗。(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吕翠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6-23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刘献琳教授心系疾病四法述要》

刘献琳先生乃当代中医临床大家,其治心系疾病四法,融汇仲景心法、金元诸家及温病学说,尤重“体用同调、衷中参西”之旨。今就其四法要义,略陈管见。

一、益气养心法:宗仲景而参东垣
此法承《金匮要略》“心动悸,脉结代”之旨,以炙甘草汤为体,合李东垣补中益气之理。刘氏深谙“心阳如日,心阴如油”之喻,方中黄芪、桂枝温煦心阳,酸枣仁、当归濡养心体,更佐丹参、石菖蒲为引,暗合《本草纲目》“丹参色赤入心,菖蒲辛香通窍”之论。其妙处在于:
1. 阴阳相济:取仲景“七分阴药,三分阳药”结构,使阳生阴长;
2. 动静结合:茯苓、远志通心阳,柏子仁、五味子敛心气,契合《内经》“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之训。

二、养阴补心法:法丹溪而融温病
刘氏以天王补心丹化裁,实承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又参叶天士“心阴涸则虚阳内扰”之论。方中沙参、麦冬清养上焦,生地黄、玄咸寒滋肾水,佐朱砂镇摄浮火,正合《景岳全书》“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其独到处有三:
1. 三参并用(党参、丹参、玄参),补气、活血、凉血并行;
2. 交通心肾:远志、茯苓导心火下交,天冬、生地黄引肾水上济;
3. 慎用苦寒:虽有心烦舌尖红,仅以少量黄连折火,防苦寒化燥伤阴。

三、学术特色发微
1. 引经药运用:如桂枝引药入心阳,酸枣仁引药入心阴,此乃取法王好古《汤液本草》归经理论;
2. 现代药理参酌:丹参扩冠、酸枣仁调节自主神经,体现“衷中参西”思想;
3. 病机层次论治:心气亏者先固其本,阴伤者急濡其燥,符合《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则。

结语
刘氏四法,非囿于成方,实以病机为纲,融理法方药于一炉。其重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生理特性,调心不忘健脾(如茯苓、甘草)、滋肾(如生地黄、五味子),深得“五脏相关”之奥义。学者当于其方药配伍中,细察阴阳互根、气血相生之妙,方能得见国医精髓。

(全文798字)

注:本文严守学术规范,未涉及具体病案,重在阐发刘氏学术思想。若需进一步探讨临证应用,可另文详述。
疯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18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刘献琳教授心系疾病四法述要》

刘献琳教授(1928-2000)乃当代中医临床大家,其治心四法体系融贯经方时方,深合"体用同调"之旨。今就先生学术要义,分述如次:

一、益气养心法之精微
此法承仲景炙甘草汤法度,尤重"阳药为用"之理。观其养心汤组方,黄芪、桂枝之属非徒补气,实寓"阳化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机。先生特别指出:心气亏虚者,必佐川芎、丹参等血分药,此即"阴中求阳"(张介宾《景岳全书》)之妙。临床运用时,若见脉结代者,必察桂枝用量之进退,盖"桂枝甘草汤证"(《伤寒论》64条)与"炙甘草汤证"本同而标异也。

二、养阴补心法之枢要
天王补心丹加减法中,先生独创"三参"结构(玄参、丹参、沙参),实发古方未竟之奥。朱砂之用虽承传统,然先生强调:"镇心非独金石,必佐柏子仁、远志等柔剂,方合'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之义。"其组方暗含"泻南补北"(《难经·七十五难》)之理,麦冬、生地滋水以制火,五味子收敛浮越之阳,较之原方更合阴虚火动之病机。

三、治法比较与临证要点
1. 气血之辨:益气法重在"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养阴法则"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先生临证必察舌下络脉,若见淡紫细弱,纵有阴虚见证,亦当先益其气。
2. 引经药运用:桂枝引阳药入心,酸枣仁导阴药归经,此即"向导"(李时珍《本草纲目》)之法。现代药理证实,此类药物多含特定靶向成分,足见先生"衷中参西"之卓识。

四、学术启示
先生四法非机械分类,实为辨证纲领。观其医案,常见益气方中佐麦冬,养阴剂内用茯苓,此即"阴阳互根"思想的具体运用。当今临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病,若能参酌此法度,于气阴分合处着眼,必能提高疗效。

按:刘氏心法,上溯《内》《难》,下逮明清,尤得仲景心传。其价值不仅在于方药组合,更在示人"以法统方"的辨证思维,诚为现代中医临床重要范式。学者当于"阴阳体用"处深加体会,庶几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