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8|回復: 2

[医药临床]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用药经验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图为杨思进在为患者诊病。

 

辨证责之心、肺、脾

心之气阴两伤为发病之本。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心悸』『胸痹』『温病』等范畴,多为外感温热邪毒,由表入里,损伤心脏;且外感温热邪又极易耗气伤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壮火食气。』清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所谓:『风温燥热之病,燥则伤阴,热则伤津』即此意也。〖张伯臾医案〗亦说:『温邪时毒,伤人阴血津液为其常,阳气耗损为其变。』心气虚则心脏鼓动无力,血运不畅;心阴虚则心失所养,气阴两伤则出现胸闷、胸痛、心悸、脉结代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若病情迁延,失治误治,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则病情日趋复杂、重笃而危及患者生命。正如〖丹溪手镜·悸〗曰:『有气虚者,由阳气内,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脉经〗也有相关阐述:『热病七八日,脉代。』〖诸病源候论〗亦指出:『凡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自已,则悸动不安。』故杨思进认为:心气阴两虚为病毒性心肌炎病本所在,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疾病整个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病理变化。

肺脾功能失常为发病的重要因素。杨思进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位虽在心,但其发病与肺、脾有很大的关系。心之气阴两伤,肺失濡润,脾失健运,共同形成了本病的病理机制。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初起多出现发热、头痛、咳嗽、咽部肿痛等肺系症状,从大量临床统计资料来看,本病出现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症状者高达75%~90%,国外亦报道约59%~80%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过流感或腹泻等先驱病毒感染史。肺主一身之气,百脉朝会于肺,肺气可贯心脉,心肺同居上焦,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感外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温热邪毒侵袭肺卫,可致肺气耗伤,肺经郁热,浸淫及心,消灼心阴,耗伤心气,故临床每见呼吸道感染之时或稍后,渐感心慌、 胸闷、胸痛、气急、气短,动则加剧之心气阴两伤的征象,正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金元李东垣以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理论受到众多医家的推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而统血,不断化生血液而上注于心。若脾不生血,血虚无以濡养,心神失养而发动悸。正如〖证治准绳·惊悸恐〗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失守则舍空,舍空而痰客之,此惊悸之所由发也。』另一方面,脾为水湿运化之枢纽,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扰动心神而发为心悸。此外,由于本病多因感受温热邪毒而发病,部分医家常堆砌大队清热解毒的药物,殊不知该类药物多苦寒伤阳,寒凝血涩不行,败胃则脾胃运化失调,湿从内生,湿郁化热,聚湿生痰,尤其是素体亏虚、气血虚弱、胃肠素虚之人更易形成痰浊、湿热胶着不解之势,『子病及母』发展为『胸痹』『心悸』等。因此,脾胃虚弱常造成『血虚』『痰阻』『湿滞』的病理机制,从而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改变,导致本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总的来说,心藏神,主血脉,司血液之运行;肺主气,主治节,朝百脉,为相傅之官,佐心气以行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温热邪毒侵袭,肺卫失固,病邪内侵于心,耗散心气、损伤心阴;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郁阻,血脉被遏而致心血不畅、心神不宁或脾虚血亏、心失所养,导致虚中挟湿及虚中挟痰之病变;再者,心气不足或心阴被耗,血滞不行,或肺气虚弱,不能助心行血而血行无力,又会出现虚中挟瘀之病变。可见肺、脾功能失调会产生痰、湿、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既阻碍了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同时又直接作用于心、肺、脾,使其气血阴阳进一步失调,从而加重心气心阴的损伤,使病情更加复杂化。因此肺、脾功能失常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治疗分层次

早期注重祛邪,益气养阴贯穿始终。温热邪毒,侵袭肺卫,不得宣散,由表入里,导致心、肺、脾的功能失调,邪毒既自外来,理应从外而解,因此疾病初起以驱邪为主。杨思进拟定『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化瘀解毒』为本病早期的基本治疗思路,紧紧围绕『毒、湿、瘀、痰』等病理关键,辨证施治,消除病邪,保护心肌。临证常用的清热解毒之品为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牛蒡子、贯众、虎杖等;常用化痰除湿之品为茯苓、泽泻、滑石、车前子、薏苡仁、半夏等;常用活血化瘀之品为红花、丹参、川芎、赤芍等。根据热、痰、湿邪的偏重,随时调整。针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之本,益气养阴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杨思进指出:即使在本病早期,邪气较盛,用药亦不忘顾护心脏,临证常用的益气养阴药有麦冬、沙参、天冬、石斛、五味子、太子参、黄芪等。病毒性心肌炎早期,重在祛邪,以清热解毒、化瘀除痰为主,辅以益气养阴,且养阴之品应选用不滋腻之品,以免碍邪;病毒性心肌炎中、后期或症期,以正虚为主,治疗应重在补益心气,滋养心阴,安神定悸,若此期又因起居不慎,复感外邪,内舍于心,乃致病情急性发作,此时治疗上仍应以清解邪毒为主,『邪去则正安』,但是用药不宜过度苦寒,以免更耗气伤阴,且清解邪毒之品服用时间不宜过长。

重视调理肺脾

肺为娇脏,易伤难调,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常出现肺脏功能失调,肺心同病。『肺以降为顺,喜润恶燥』,故邪实为主时,以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为『调理肺脏』之法;若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常反复感受外邪而发病,以益气固表为『补肺』之法,同时嘱咐患者在本次疾病痊愈后,再坚持服用1周的中药以固表护肺,常以『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调理脾胃,开启脾胃化源之枢机是杨思进治疗本病的另一特点。脾为心之子,子病及母,影响心的功能,调理脾胃是提高本病疗效的一个途径。临证中调理脾胃亦要分清阴阳而施治,脾阳主运化吸收,脾阴主营血;胃阳主腐熟纳谷,胃阴主津液。如脾阳虚弱,治宜补中燥湿,胃阳不足则宜温胃振阳;脾阴虚则着重养营和血,胃阴不足则偏重养阴清热,才能使脾胃生机蓬勃,化源充足,心有所养。

临证不忘疏肝

在临证中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伴有肝气不舒、情志不畅等心肝同病之证,同时由于部分医生夸大病情和对本病的不正确解释,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杨思进指出,一方面要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给患者做必要的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的紧张,同时可酌情配合运用疏肝解郁之品,正如〖薛氏医案〗指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临床常用柴胡、枳壳、香附、玄胡、川楝子等。其中柴胡入肝经,是治疗肝气郁结的要药,可配合白芍、当归等以养血柔肝。(作者单位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Y)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6-4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病毒性心肌炎辨证用药刍议

杨思进教授论治病毒性心肌炎,以“心之气阴两虚为本,肺脾功能失调为标”为纲,深契经典,验于临床,今就其辨证用药经验略陈管见。

一、病机探微:气阴两虚为根,肺脾失调为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壮火食气”,《外感温病篇》谓“热则伤津”,本病初起多因外感温热邪毒,由肺卫内陷心脉,耗气伤阴。心主血脉,气虚无以鼓动,阴虚失于濡养,故见心悸、胸闷、脉结代;若迁延失治,阴损及阳,则病势转危,如《丹溪手镜》所云“气虚心悸,脉代空虚”。杨教授尤重心肺相关之理,《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温邪犯肺,逆传心包,临床常见外感后心悸加重,此即“邪凑气虚”之变。而脾为后天之本,李东垣“脾旺不受邪”之说,提示脾胃健运可御邪内传,若脾虚湿蕴,反成痰瘀阻络之弊。

二、辨证分型与用药精要
1. 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悸怔忡,乏力气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
治则: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人参(或太子参)补心气,麦冬、五味子敛阴生津,炙甘草、桂枝通阳复脉。若兼虚热,加丹参、黄连清心除烦;若脉迟结代,可佐甘松、苦参调节心律。

2. 肺热侵心证
主症:外感后胸痛心悸,咳嗽咽痛,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则:清肺解毒,透邪宁心。
方药:银翘散合清营汤化裁。金银花、连翘透表解毒,玄参、板蓝根清咽利肺,丹参、赤芍凉血和营。此证当防邪毒深陷,早期截断病势尤为关键。

3. 脾虚湿阻证
主症:胸闷脘痞,倦怠纳呆,舌淡胖有齿痕,脉濡缓。
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宽胸。
方药:六君子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党参、白术健运中焦,瓜蒌、薤白宣痹通阳,茯苓、薏苡仁渗湿宁心。若痰瘀互结,可加三七、郁金活血化痰。

三、调护要点
1. 防重于治:外感时邪需及早疏解,避免过劳伤正。
2. 药食相济:恢复期可用莲子、百合、山药等食疗调养气阴。
3. 中西互参:重症当结合现代医学监测,防传变之险。

杨教授之论,融汇《内经》《伤寒》之旨,兼采温病学说,其辨证层次分明,用药轻灵醇正,堪为后学范式。然临证须权衡标本缓急,勿执一法,方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奥义。
花儿 發表於 2025-6-25 05:05 | 顯示全部樓層
病毒性心肌炎辨证用药刍议

杨思进教授论治病毒性心肌炎,以“心之气阴两虚为本,肺脾功能失调为标”为纲,深契经典,验之临床,疗效卓著。今就其辨证用药经验略陈管见,以飨同道。

一、病机探赜:气阴两虚为根,肺脾失调为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壮火食气”,温热邪毒最易耗气伤阴。病毒性心肌炎初起多因外感温邪,由肺及心,灼伤心营,致心气鼓动无力、心阴濡养失职,故见心悸、胸闷、脉结代等症。杨教授援引《丹溪手镜》“气虚心悸”之说,强调“心气阴两虚”贯穿病程始终,若迁延失治,阴损及阳,则病势转危,此与《诸病源候论》“体虚心气不足,风邪乘之”之论一脉相承。

肺脾为发病之关键环节。肺主气,朝百脉,邪毒犯肺,逆传心包,乃成“温邪上受”之变;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营卫失和,邪毒内陷。杨教授据临床观察指出,75%以上患者首发症状为肺系外感或脾系腹泻,印证了《外感温病篇》“风温燥热伤津”及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

二、辨证用药:扶正祛邪,三脏同调
1. 补益气阴,固本培元
心气阴两虚者,主以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合炙甘草汤加减。人参易为西洋参或太子参,取其清补气阴之效;阴虚甚加玉竹、黄精;兼血瘀加丹参、赤芍,寓“通补相济”之意。此法治本,尤宜恢复期调摄。

2. 清肺透邪,截断病势
急性期兼肺卫症状,遵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之则,选用银翘散合竹叶石膏汤。咽痛加板蓝根、玄参;咳嗽痰黏加杏仁、瓜蒌皮。杨教授尤重“透邪外出”,忌早用敛阴滋腻,以防闭门留寇。

3. 健脾化湿,杜邪内传
脾虚湿困者,以六君子汤合藿香正气散化裁。苔腻加佩兰、薏苡仁;腹泻加葛根、黄连,取“逆流挽舟”之义。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活用。

三、临证要点
1. 分期论治:急性期重祛邪(清热解毒、宣肺透表),缓解期调气阴,慢性期兼顾阴阳。
2. 防传变:肺系症状初现时,即佐入护心之品,如莲子心、茯神,以“先安未受邪之地”。
3. 慎用苦寒:清热解毒勿过剂,免伤脾胃,宜佐甘缓之品如甘草、大枣。

结语
杨思进教授之经验,融贯《内经》《伤寒》温病学说,以“心-肺-脾”轴为核心,构建了理法方药一体的诊疗体系。然病机复杂,临证尚需权衡标本缓急,方能效如桴鼓。学者当参经典而化裁,勿执一而论。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解论,以案证理,力求简明扼要。若欲深研,可参《张伯臾医案》及杨教授相关论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