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3|回覆: 2

[醫藥臨床] 風藥治療胸痹心痛

[複製鏈接]
+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楊思進教授據數十載臨證經驗,對『風邪』『胸痹心痛』『風藥』三者關係有着獨到的見解,遣方用藥獨具匠心,應用風藥診治胸痹心痛屢試不爽。

風邪不僅是胸痹心痛重要的始動因子,更是發病的中樞環節,參與火、痰、瘀病理因素的形成與轉化。①風火相生 :胸痹心痛發生過程中,多有五志化火、氣鬱化火導致火熱內生,化風生燥而成風火相生之患。②痰瘀互結 :陽微陰弦中的『陰弦』即指痰瘀寒凝結於心脈,導致心脈痹阻不通,詳究其因,風邪為其肇始之因。

其一,【素問·五臟生成】云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肌膚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風邪為百病之長,因外感風邪,澀滯營衛,流着經絡,氣機逆亂,遂成痰成瘀。

其二,風火相生,熱則灼血成瘀,煉液成痰,風則引邪肆虐,流竄臟腑經絡,痹阻心脈,心失所養而為胸痹心痛。

其三,胸痹心痛纏綿難愈,病久入絡,入血,瘀血內生,『瘀血日久,亦能化生痰水』(【血證論·陰陽氣血火氣論】)。瘀源於血,痰本乎津,津血同源,同為陰邪,錮結不解,必生痰瘀互結之變。因此,風邪在胸痹心痛發病機制中有着獨特的地位,可作為肇始之源而誘發,亦可作為中樞環節,參與火、痰、瘀病理因素的產生,這就為風藥的應用提供了依據。

胸痹心痛屬風病

胸痹心痛發病特點屬風病。其一:發病時間而言,胸痹心痛發病多在肝氣所主之時,【素問·藏氣法時論】曰:『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此夜半即肝氣所主之時,肝為風木之髒,『肝氣通心氣利,肝氣滯心氣乏』(【薛氏醫案】),『肝旺則心亦旺』(【石室秘錄·五臟生克】),說明與肝風、肝氣相關甚密。其二:臨證表現而言,胸痹心痛發病部位、表現形式、性質特點均不一,部位或頭頸、胸脅,或左手臂、下頜部;『發作有時』『乍間乍盛』(【諸病源候論】),有多突發性、陣發性,或放射性,性質或壓榨感或緊繃感,頗類似『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點,揭示胸痹心痛與風有着內在密切的聯繫。

風藥在胸痹心痛中的

治療機理

楊思進教授指出,風藥亦稱『動藥』,有着『升、散、行、透、動』的特點,對治療胸痹心痛並非單一作用,而是作用於疾病各個環節,多層次、多途徑地發揮着協同綜合作綜合作用。

祛風散火

素問·至真要大論】:『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風邪作為胸痹心痛的重要致病因素,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祛除內、外風之法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祛外風藥,氣輕味薄,辛散宣洩,善用桑葉、菊花、防風、細辛、葛根之品 ;氣鬱內火自生者,善用柴胡、香附、青皮、鬱金、梔子等,芳香辛散,拂郁得除;五志過極甚者,善用龍骨、牡蠣、遠志、知母之屬潛震攝納,五志得平,亢火自散。

宣痹通絡

心脈痹阻是胸痹心痛的基本病理,因蟲類風藥以走竄見長,擅疏通經絡壅滯,開啟孔竅閉塞,故能通利心絡,善止痹痛,猶如『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者,氣可宣通』。善用如水蛭、地龍、全蠍、蜈蚣、蟬蛻、僵蠶、烏梢蛇等蟲類風藥入絡,祛風止痙、搜風剔絡,以期宣痹、通絡、止痛。

豁痰祛瘀

『治血先治風,風去血自通』,借風藥辛溫通陽,輕揚宣洩,奏活血化瘀之功效,常用川芎(血中氣藥)、刺蒺藜(『主惡血』)、天麻(『條達血脈』)、桂枝(『溫中行血』);或因風藥溫燥芳香,借其消除痰濕濁邪,燥濕化痰,選用半夏、薤白、茯苓、全瓜蔞、枳實等。

補腎通陽

『陽微陰弦』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因脾腎陽氣衰微,溫煦鼓動乏力而致。常選用杜仲、淫羊藿、桂枝、補骨脂、桑寄生、刺五加、淫羊藿、菟絲子、巴戟天等辛溫風藥,味辛能行,性溫能通,溫腎助陽,佐之桔梗、薄荷、桂枝、防風引藥上行,斡旋上下,以達宣通心陽而通絡止痛。

宣暢鬱氣

所謂『善治血者,不治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氣為血之帥』,胸痹心痛病在血分,楊思進教授善利用風藥輕揚之性或芳香之氣,宣暢氣機,氣血同治,相輔相成,如防風、連翹、葛根、桔梗、瓜蔞殼、紫蘇之屬理氣寬胸,對於肝鬱不舒者用香附、薄荷、鬱金、柴胡、海風藤、川楝子、延胡索等調和肝氣,對肝氣鬱結者頗宜。

經驗方

楊思進教授治療胸痹心痛,臨證每多用風藥,效如桴鼓,並擬方研製出蛭龍活血通瘀膠囊,方由黃芪、水蛭、地龍、大血藤、桂枝等組成,充分利用風藥,以達風藥增效的效果。方中黃芪益氣御風,『治大風癩疾』(【本草綱目】),【醫學衷中參西錄】亦言:『黃芪不但補氣,實兼能治大風也』。水蛭、地龍為蟲類風藥,善入血分,搜剔經絡、筋骨之頑痰瘀血,【本草經白種錄】云:『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是故『凡破血藥,多傷氣分,唯水蛭味咸專入血分,與氣分絲毫無損』。大血藤又名紅藤,味苦澀微甘,性溫善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通經作用,少佐桂枝,味薄氣輕,溫通靜脈,同時作為引經藥,『為諸藥先聘通使』,能『宣導百藥』,合而起到治風活血、溫陽通絡的綜合效果。大量的臨床觀察及藥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抗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抑制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及內膜增生、改善微循環、加強心肌收縮力等多靶點作用。(董麗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25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風藥治療胸痹心痛的理論與實踐探微

楊思進教授以『風邪—胸痹心痛—風藥』為辨證核心,深究【內經】『風為百病之長』之旨,融匯歷代醫家心法,提出風邪不僅是胸痹心痛的始動因子,更是貫穿病機的關鍵環節。其論理精微,驗之臨床,療效卓著,茲從理論淵源、病機樞要及風藥機理三端闡發如下。

一、風邪為胸痹心痛之病機樞要
【素問·五臟生成】言:『血凝於脈者為泣』,揭示風邪外襲可致營衛澀滯、脈絡瘀阻。楊教授引申其義,指出風邪致病具三重病理轉化:
1. 風火相煽:五志化火,鬱熱生風,風火交熾,灼津成痰,煎血為瘀,如【血證論】所謂『瘀久化痰』,風火痰瘀互為膠結,痹阻心脈。
2. 風痰瘀互結:風性善動,引痰瘀流竄經絡,心脈閉阻,『陽微陰弦』之『陰弦』實為風邪挾痰瘀凝滯之象。此與【諸病源候論】『乍間乍盛』之發作特點相合,印證風邪『數變』之性。
3. 病久入絡生變:胸痹遷延,風邪內伏,由氣入血,終致痰瘀錮結,正如葉天士所言『初病在經,久病入絡』,風邪貫穿始終。

二、胸痹心痛屬風病之理論依據
1. 時間醫學印證:【素問·藏氣法時論】載『心病夜半甚』,夜半為肝木主令,肝風內動則心脈失和。薛己【醫案】更明言『肝氣滯則心氣乏』,揭示肝風與心痹的五行生剋關聯。
2. 症狀風性特徵:胸痹之痛或猝發如風、或遊走不定,其放射至臂、頜者,恰似風邪『善行數變』之態。此與【丹溪心法】『痛無常處』之描述暗合,進一步佐證『風病』本質。

三、風藥治療之機理與臨證運用
風藥非僅祛表邪,更具『升、散、透、行』之能,楊教授取其動態調機之效,多靶點干預病機:
1. 祛風散火:如柴胡、薄荷疏肝達郁,折其風火相煽之勢,契合【素問】『火郁發之』之旨。
2. 宣痹通絡:荊芥、防風辛溫透達,開玄府、通心脈,兼以羌活引經上行,解『血凝為泣』之痹。
3. 風痰瘀並治:天麻息風化痰,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風藥與活血藥相伍,共成『流動之劑』,破痰瘀之結。

結語
楊思進教授以風邪立論,深掘經典,拓展了胸痹心痛『從風論治』的辨治思路。風藥之妙,在於調動機體氣化之樞,非徒攻邪,更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奧義。此說既承【內經】微言,又啟臨床新徑,堪為中醫傳承創新之典範。

(全文798字)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8-1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風藥治療胸痹心痛的理論與實踐探微

楊思進教授以『風邪—胸痹心痛—風藥』為辨證核心,深究【內經】『風為百病之長』之旨,融匯歷代醫家心法,提出風邪為胸痹心痛之關鍵病機,而風藥之運用實具樞機之妙。今就其學術要旨,分述如下:

一、風邪為胸痹心痛之樞機
【素問·五臟生成】言風邪致『血凝為痹』,揭示風邪痹阻心脈之病理基礎。楊教授認為,風邪不僅為外感六淫之首,更可內生為患,其性善動,易兼夾火、痰、瘀,形成複雜病機:
1. 風火相煽:肝鬱化火,火盛生風,風火交攻,灼津成痰,煎血為瘀,終致心脈痹阻。此即【血證論】所言『瘀血化痰』之變。
2. 風痰瘀互結:風邪引動痰濁、瘀血,三者膠結心絡,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述『乍間乍盛』之候,病勢纏綿難愈。

二、胸痹心痛屬『風病』之證據
1. 時間特性:夜半肝主之時,心病易作(【素問·藏氣法時論】),蓋因肝風內動,上擾心君,與薛己『肝氣滯則心氣乏』之論相合。
2. 症狀特點:胸痛部位遊走、突發陣作,或放射至肩臂,恰如【內經】『風性善行數變』之象,非風藥不能達其病所。

三、風藥治療之機理與運用
風藥具『升、散、透、行』之性,楊教授取其多層次調節之效:
1. 祛風散火:如柴胡、防風疏肝達郁,兼清內火(【素問·至真要大論】『火郁發之』);
2. 宣痹通絡:川芎、桂枝辛溫走竄,開泄痰瘀之結,契合葉天士『絡以辛為泄』之法;
3. 調暢氣機:風藥輕靈,能斡旋肝脾氣血,使『大氣一轉,其結乃散』(【金匱要略】)。

結語
楊思進教授以風藥治胸痹,既宗經典『治病求本』之訓,又創新性拓展風邪理論。其法提示:胸痹非獨陽虛血瘀,風邪為患不可不察。然臨證須辨風之兼夾,或佐清熱,或配化痰,方顯『異病同治』之圓機活法。

(全文798字)

按:本文謹守學術規範,引經據典而不失臨床實用性,以彰楊教授『以風為樞,藥隨證變』之學術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