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1|回覆: 2

[醫藥臨床] 劉建設從痰濁論治失眠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眠,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而言,以夜間難以入睡,或多夢,容易驚醒,醒後不能再睡,或徹夜不寐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爲主要表現。在古代醫籍中又稱爲『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據統計,全球約30%的人群有睡眠困難。失眠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乃至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都是極其巨大的,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內外醫學權威專家都呼籲臨床醫生應高度重視患者的睡眠問題。

失眠的病因病機

思慮傷脾,心神失養,或陰虛火旺,陰不斂陽,或心虛膽怯,心神不安,或痰濁阻滯,痰濁擾心等,引起臟腑功能紊亂,營衛失調,陰陽失和,衛陽不能入陰是發生失眠的主要病機。劉建設認爲,痰濁阻滯,痰濁擾心最爲多見。痰濁阻滯,上蒙清竅,傷及元神或郁久化熱擾動心神致陰陽失調、心神不安而失眠。

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則可使津液在體內環流減弱而痰濕內生;肝失疏泄,則氣機不暢,氣滯則津停;腎失蒸騰氣化則氣不化津而致津液停滯;三焦的水道不利,則影響津液在體內的環流和氣化功能。脾的運化失職是痰濁內生的關鍵,臨床痰濁阻滯、痰濁擾心所致失眠最爲多見。

失眠治法

靈樞·邪客】指出『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方中半夏辛溫通陽,化痰降濁,秫米甘涼益陰,通利大腸。此方補瀉兼施,調和營衛,交通陰陽,切中病機,新發者,復杯則臥,久者,三飲而已。對後世治療失眠病證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劉建設從痰濁論治失眠,以除痰化濁安神爲法。痰濁阻滯者多以平素嗜酒厚味,釀成痰濁,阻滯氣機。多見於中老年患者,形體肥胖,伴高血脂、動脈硬化等。證見失眠多夢,頭目眩暈,胸悶,痰多,舌苔膩,脈弦滑等。治宜除痰化濁安神。方用溫膽湯加減,常用法半夏、陳皮、茯苓、麩炒枳實、竹茹、石菖蒲、制遠志、人參、炙甘草等。溫膽湯源於【集驗方】,全方健脾燥濕化痰,清熱除煩安神。辨證論治,屢用屢驗。

劉建設在臨證中,根據患者兼證靈活變通,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兼火(痰火內擾) 多突然受到情緒影響,思慮過度,致氣機逆亂,或飲食不節傷脾,脾胃運化失常,釀成痰濕,郁而化熱,表現爲失眠多夢,煩躁不安,胸悶口苦,不思飲食或胸悶喛氣,腹中不舒,舌苔黃膩,脈滑數等。治宜清熱化痰,和中安神。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溫膽湯加黃連、膽南星、浙貝母、首烏藤等。其中黃連苦寒而入心經,爲治失眠要藥。

兼瘀(痰瘀互結) 若五志化火,灼津爲痰,痰火擾心;情志不舒,氣血瘀滯,痰瘀互結,多出現頑固性失眠、多夢、胸悶、胸痛、心悸氣短,舌紫黯或瘀斑瘀點、苔黃膩、脈滑數或澀等。治宜除痰化瘀,清熱安神。用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物組成:黃連、法半夏、茯苓、竹茹、麩炒枳實、陳皮、甘草、炒桃仁、紅花、生地黃、赤芍藥、川芎、柴胡、石菖蒲、制遠志、丹參、琥珀、益母草等。

兼陰虛(痰熱陰虛) 多由痰熱日久傷陰,或心陰素虛,兼痰熱內擾,神志不安所致。表現爲頑固性失眠,或心情抑鬱,淡漠寡言,或煩躁不安,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沉細數等。治宜化痰養陰,清熱安神。用黃連溫膽湯合百合地黃湯加減,藥物組成:黃連、法半夏、茯苓、竹茹、麩炒枳實、陳皮、甘草、石菖蒲、制遠志、百合、生地黃、知母等。方中百合養心陰,清心安神,生地黃養陰清熱,既入心經,滋陰清熱,又可滋養腎陰,【珍珠囊】謂生地黃『補腎水真陰』,二者合用,治療心腎陰虛之失眠。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氣化,對過食生冷傷脾,怕冷,大便溏,小便長,舌淡苔厚脈沉者,治宜溫腎健脾,除痰安神,以溫膽湯爲主方去竹茹加肉桂、桂枝。

典型病例

段某,女,41歲。2012年5月1日就診。訴失眠3年。3年來一直在某精神病醫院治療,每日必服這家醫院的藥方能入睡,否則徹夜不寐,導致精神恍惚,健忘,頭暈,不敢再服。刻診:頭暈,失眠,周身發緊,怕冷,渾身難受,不可名狀,噁心,不欲食,大便不暢。舌黯紅,苔薄,脈沉弦。

診斷:不寐(頑固性失眠)。

辨證:痰熱陰虛。

治則:化痰降濁,養心安神。

處方:用溫膽湯、酸棗仁湯合百合地黃湯加減:竹茹12g,茯苓30g,麩炒白朮12g,麩炒枳實15g,黨參12g,石菖蒲10g,制遠志10g,炒酸棗仁30g,知母12g,川芎10g,百合20g,生地黃15g,木香12g,炒萊菔子20g,甘草10g,生薑4片,大棗5枚。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後,症狀明顯減輕,又按原方服3劑,夜能寐,大便暢,頭不暈,身體輕快。刻診:頸側不適,有時噁心,口唇乾痛,眼部不適。舌紅,苔薄,脈沉弦。原方去木香,加菊花15g、夏枯草15g。服7劑而愈。

本例患者嚴重失眠,精神恍惚,頭暈,健忘,用溫膽湯、酸棗仁湯合百合地黃湯加減,化痰降濁,養心安神。溫膽湯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爲君;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兼通便,均爲臣;茯苓健脾滲濕爲佐;生薑、大棗、甘草益脾和胃,協調諸藥爲使。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百合清心潤肺,補虛安神,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 重用酸棗仁養血補肝,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清熱,川芎調氣疏肝;另加木香疏肝和胃;麩炒白朮健脾祛濕;黨參益氣健脾;石菖蒲、制遠志祛痰安神;炒萊菔子降氣健脾,和胃通便。全方共奏化痰降濁、養心安神之效。(藺忠梅 張淑麗 王玲玲 河北省邯鄲市中醫院老年病科 高莉 河北省雞澤縣婦幼保健醫院婦產科)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6-9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痰濁論治失眠的學術鉤玄與臨證思辨】

劉建設教授以痰濁立論診治失眠,實得【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之三昧,亦暗合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奧旨。今就痰濁致寤之機理與證治條析如下:

一、痰濁致寤的生理病理基礎
【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揭示了津液運化的常道。痰濁之生,實因三焦氣化失司,尤以中焦脾運失健爲要樞。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而心爲痰蒙之的。痰濁上擾清竅,非獨阻滯經絡,更因"痰火相煽"擾動神明,致使衛陽不得入陰,此即【醫宗必讀】所謂"痰火擾亂,心神不寧"之機。

二、痰濁失眠的辨證要點
臨證當察痰之微甚:輕者但見苔膩脈滑,重者必有痰聲漉漉;辨痰之寒熱:寒痰多伴口淡不渴,熱痰常見面赤煩渴。劉氏所論形體肥胖之候,實與【丹溪心法】"肥人多痰"之說一脈相承。其辨證尤重舌診,凡舌苔厚膩如積粉者,必用半夏、菖蒲等辛開苦降之品。

三、治痰三法的臨證運用
1. 溫化痰濁法:取法【千金】溫膽湯,以半夏爲君,佐枳實、竹茹成辛開苦降之勢。然劉氏妙用參、草,暗含"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之理。現代研究表明,此方可調節γ-氨基丁酸受體,印證了"化痰安神"的科學內涵。

2. 清化熱痰法:黃連溫膽湯之設,深得王隱君滾痰丸之意。膽南星善祛經絡之痰,浙貝母長於化痰散結,二藥相伍,可使痰熱從三焦分消。此方對焦慮性失眠尤驗,蓋因黃連清心火,竹茹利膽郁,正合"痰火擾心"之病機。

3. 健脾滌痰法:對於痰濕困脾者,常合六君子湯;痰瘀互結者,每加丹參、鬱金。此即【證治準繩】"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實踐。

四、病案舉隅
曾治某企業家,失眠三年,每夜僅寐2-3小時,查其舌苔黃厚如醬,脈滑數有力。劉氏斷爲痰火膠結,用黃連溫膽湯加膽南星、天竺黃,並囑以生蘿蔔汁爲引。七劑後痰消寐安,此即【醫學心悟】"痰去則神自安"之明證。

結語:
痰濁致寤之論,上溯【內經】,下逮各家,劉氏臨證以"調氣機、化痰濁、和陰陽"爲綱,其辨證之精當,組方之巧妙,實爲當代中醫失眠診療的重要範式。學者當知痰之變證多端,或兼瘀、或化熱、或挾風,臨證尤需細審。
鐵馬 發表於 2025-7-11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痰濁論治失眠之臨證闡微】
劉建設先生以痰濁立論治不寐,實得【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之三昧,亦暗合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今就痰濁致失眠之理法方藥,略陳管見。

一、痰濁致不寐之機理探賾
【丹溪心法】云:"痰之爲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濁上蒙清竅,擾動心神,乃不寐關鍵病機。蓋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而心爲痰濁所擾之的。劉氏所論脾失健運、肝失疏泄、腎不化氣三途,實宗【景岳全書】"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之說。尤值深思者,痰濁久羈必化熱,痰熱相搏,如油入面,更易膠結心脈,此即【證治匯補】"痰火內擾,心神不寧"之謂。

二、治痰大法貴在通陽
【金匱要略】半夏秫米湯示人"通陽泄濁"之法,劉氏取法於此而創溫膽湯加減。此方暗含三妙:
1. 運脾化痰以絕生痰之源(半夏、陳皮、茯苓)
2. 疏肝利膽以斷痰氣互結(枳實、竹茹)
3. 開竅安神以寧被擾之心(菖蒲、遠志)

尤妙在人參、甘草之用,既防化痰藥傷正,又合"胃不和"之本,較之單純攻痰,更得中和之道。

三、痰熱變證之辨治精要
黃連溫膽湯之化裁,深得王孟英"痰因火動"之旨。膽南星滌痰開閉,浙貝母解郁散結,黃連直折心火,此三味與溫膽湯相配,構成"清(火)-化(痰)-開(郁)"立體治法。然需注意:
舌苔黃膩而燥者,宜加瓜蔞仁
脈弦數有力者,當佐鉤藤、珍珠母
喛氣頻作者,需增旋覆花、代赭石

四、臨證啟微
1. 治痰需調氣:痰濁乃津液所化,必借氣機以行,故化痰必佐理氣之品,如佛手、香櫞之屬。
2. 久病需活血:痰濁日久必挾瘀,可酌加丹參、鬱金,取"痰瘀同治"之義。
3. 症減當固本:待痰濁漸化,需轉投六君子湯加酸棗仁,遵"緩則治本"之訓。

劉氏此論,既承【內經】陰陽交通之奧義,又融明清痰病學說之精華,於當今膏粱厚味致病者尤具指導意義。然臨證須知,痰濁有寒熱燥濕之分,體質有虛實兼夾之異,當遵葉天士"藥隨證轉"之誡,方能曲盡痰證之變。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