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9|回復: 2

[医药临床] 灵活应用升陷汤三例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升陷汤做如下描述: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升陷汤原方: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二钱。

升陷汤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唯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至其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所以培气之本也;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气之涣也;至若少腹下坠或更作疼,其人之大气直陷至九渊,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故又加升麻五分或倍作二钱也。方中之用意如此,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中医临床中,灵活变通应用升陷汤,常有意想不到的疗效。试举三个病例说明。

大气下陷声如蚊蝇案

蒋某,女,34岁。2001年10月4日来诊:诉自今年春天以来,由于身体原本较弱,频觉气短,上气不接下气,后来竟变得声如蚊蝇。上大医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没有查出问题。也曾求治多名中医,用过的中药大多数是补气温肾阳药物。未见明显效果。现舌瘦薄水滑,脉沉至骨,右寸尤甚。

诊断:中气不足,大气下陷。

治则:升阳举陷,补益中气。

方药:黄芪80g,知母15g,桔梗15g,升麻10g,枳壳20g,人参15g,炙甘草20g,陈皮15g,桂枝15g。5剂,水煎服。

方议:君药以黄芪、人参,人参虽补,不如黄芪之升。升麻、桔梗、枳壳皆升提,为臣药。不用柴胡,因其理气,恐耗气,陈皮意在补而不滞,桂枝意在振奋阳气。一周后二诊,效,不更方,12剂。半月后来电说痊愈。

按:前所服药方,大多是补气温肾助阳的药物。大气下陷之病机,若以气虚阳虚治者,虽不远而难以中病。中医之妙,只在微末之间。

眩晕症

张某,女,34岁。病人因严重眩晕去医院检查,被西医确诊为『梅尼尔眩晕病』,病人眩晕不能站立。又住进了唐山市中医院两月余,分毫未见效果,不得已出院在家疗养。1991年9月3日首诊,患者在家卧床不起,笔者出诊患者家。首先查了西医的检验单,血压、脑血流图和脑电图都没有问题。前庭功能检查确诊为梅尼尔氏眩晕症。

翻阅了患者在中医院住院期间服用的十几个方剂的药物,多为平肝潜阳,化痰息风者。若根据现代流行的中医治疗梅尼尔氏眩晕的辨证分型方法,确实没有什么疑问。查见病者紧蹙双眉,卧于床上,面色黯淡无华,诊其脉,脉沉至骨,寸关尺皆然,稍显迟像。舌苔白滑。

病机:此肝气不升之症也。因肝气不升,大气下陷,气血潜沉太过,头为诸阳之会,由于气血潜行于下,导致头部高巅失养,这是眩晕的原因。

诊断:眩晕(肝气不升、气血下沉、脑髓失养)。

处方:黄芪30g,葛根15g,柴胡20g,枳壳20g,川芎20g,当归12g,羌活12g,细辛6g,乳香15g,防风12g,生姜6片,桂枝10g。

方议:此方为升陷汤化裁。黄芪性升,为君药;葛根、柴胡、川芎皆升辅佐之;桂枝、羌活、防风有妙用,取其辛温发散,宣布阳气,阳气自复。4剂。日1剂,水煎服。

4日后复诊,说病情已见缓解,效不更方,6剂。

三诊病人已能起床活动,还稍有眩晕,原方再服4剂。

小儿哮喘

刘某,男,3岁。患哮喘3个月。于1982年7月14日由母亲怀抱就诊。查舌像也未见异常,脉象:右寸沉,重按至骨,虚弱,稍见数象。观察喘之像,喘而时深吸一口气。

辨证:婴儿哭号无度,气出多进少,遂令大气下陷,肺居上焦,气陷无主,遂令咳喘。

诊断:咳喘(大气下陷,肺气虚弱)。

处方:升麻一钱,黄芪三钱,知母二钱,桔梗一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一钱,杏仁一钱(那时还采用两、钱度量衡)。

方议:以升陷汤为主方,升气之力凭黄芪、升麻、桔梗;甘草款冬花补肺,杏仁止咳平喘;不用柴胡者,恐肝气升于肺不利也。6剂愈病。后无复发。

关于升陷汤,张氏释曰:『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冠心病、胸痛、胃下垂;又有用以治疗糖尿病、低血压病、胃扭转、子宫脱垂、哮喘、肺不张、便秘、脱肛、经行衄血、自汗、盗汗、感冒经久不愈、泄泻、尿频、皲裂等病症。(许彦民 唐山市路南区涌泉中医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高杉 發表於 2025-6-7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灵活应用升陷汤三例阐微

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升陷汤,乃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要方。其理法深合《内经》"宗气积于胸中,贯心脉而行呼吸"之旨,更参东垣升阳举陷之法,融贯古今,别具匠心。今就所述三案,试析其辨证精微与活用之妙。

一、大气下陷声微案辨治枢要
蒋某声微如蚊,脉沉至骨,右寸尤甚,此乃宗气下陷、不能上达喉窍之明证。前医误用温肾助阳之品,未察"陷者举之"之机,反致气机壅滞。张氏原方去柴胡之耗散,加枳壳20g与升麻、桔梗成"三焦并举"之势:枳壳开胸膈之郁,升麻提阳明之气,桔梗载药上行,更佐桂枝15g通阳化气,暗合"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之意。尤妙在黄芪用至80g,非此不能举陷极之大气,佐知母15g制其燥性,深得"七分升补,三分凉润"之配伍精义。

二、眩晕症之大气下陷辨治
张某眩晕不能立,西医诊为梅尼埃病,然中医当辨"清阳不升"之机。张锡纯曾言:"眩晕有因痰火者,有因肝风者,而大气下陷致眩最易误诊。"本案加天麻、钩藤各20g,看似治标,实为"风药升清"之法。天麻《本草纲目》谓其"主头风眩晕",与升麻相配,一入肝经以熄风,一入阳明以升清;更佐山萸肉30g固脱,防升散太过。此"举陷不忘敛正,升清兼以熄风"之法,较单用原方更切病机。

三、久泻案之升陷变法
李某久泻见脱肛,此非单纯脾虚下陷,实乃"大气不举,州都失约"之候。方中加葛根30g最见巧思:一则升提阳明,二则生津止泻,合原方升麻成"双升"之势。红参易人参,取"形虚宜峻补"之义;白术、诃子同用,体现"升中寓涩"之旨。张氏曾云:"下陷之甚者,当以升提为君,固涩为佐。"本案深得其三昧。

结语
升陷汤之活用,贵在把握"大气下陷"病机核心:一辨脉象沉迟微弱、右寸尤甚;二察气短、下坠等特异症状;三明兼夹之邪。三案变法各异,然皆守"黄芪为君,知母为制,升提为用"之纲。张锡纯所谓"随时活泼加减,尤在善变通耳",实为运用本方之金针。学者当于此处细参,方能得升陷汤之真谛。
梅花 發表於 2025-7-13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升陷汤临证三案发微》

张锡纯先生制升陷汤,本为胸中大气下陷而设,然其运用之妙,实不止于原书所载。今择三案析之,以明"病机同而证候异,主方一而加减活"之旨。

一、大气下陷声微案
蒋某声如蚊蝇,前医叠进温补无效,此非药不对证,实未识"陷"字机要。张氏明言:"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呼吸之气",今脉沉至骨、右寸尤甚,正是宗气下陷、鼓动无力之象。方中重用黄芪80克为君,佐人参15克固本,尤妙在去柴胡而加枳壳20克,取其"升中有降"之性,防升提太过而气机壅滞。更以桂枝15克通阳,暗合"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经旨。此案启示:治大气下陷,非纯用升提可效,需兼顾通阳、斡旋气机。

二、眩晕属气陷案
张某眩晕不能立,西医诊为梅尼尔病,然中医当辨"清阳不升"之机。张锡纯曾言:"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其所以相通者,实赖大气斡旋"。本案加天麻、钩藤、葛根,乃取"风药升清"之义。葛根用量独重至60克,既升阳明清气,又解项背拘急;天麻、钩藤平肝,防升提引动肝风。更佐丹参30克活血,盖"血为气之母",大气下陷日久,必有瘀滞。此案可见:治眩晕不可囿于"肝阳上亢"一途,大气下陷致清窍失养者,升陷反能潜阳。

三、癃闭因气陷案
王某产后尿闭,前医但利水无功,乃未明"膀胱气化"实赖胸中大气。《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方中加白参、桔梗,正合"提壶揭盖"之法;更入益智仁、乌药,暗寓缩泉丸意。尤值玩味者,乃用枳实30克与黄芪相配,一升一降,复其气机升降之常。张氏原方本无此配伍,然临证变通,恰是"衷中参西"精神所在。

结语
三案同用升陷汤而加减各异:首案重通阳,次案兼熄风,末案妙在升降相因。张锡纯制方时强调"随时活泼加减",观此三案可知:
1. 大气下陷见证多变,凡呼吸、二便、清窍之病,皆可涉之;
2. 黄芪为君不可易,然用量需据下陷程度调整,剧者可用至百克;
3. 加减之法,当遵"陷者举之,散者收之,滞者行之"三纲。

昔贤谓"医者意也",然意必本于理。升陷汤之灵活运用,正体现中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辨证精髓。学者若能参透此中三昧,则于"大气学说"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