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8|回覆: 1

[醫藥臨床] 中醫治療腸易激綜合症吃什麼藥?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5-13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種長期或反覆發作的腹痛、腹脹,伴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的腸功能障礙性綜合症,西醫學檢查尚缺乏形態學、細菌學、生化指標異常。中醫治療此病有優勢,現將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謝雁鳴教授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特點

本病病位雖在腸腑,卻與肝、脾關係甚為密切。郁怒傷肝、憂思勞倦、外邪入侵等均可導致肝脾失和、熱鬱氣滯,而大腸受納傳導脾胃下輸的糟粕吸收津液,一旦為內外因所傷,即可見腹痛、泄瀉、便秘等相關症狀的發生。中醫學認為,肝脾為相剋關係。正如葉桂所云:『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勝也,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若憂思郁怒過度,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可見腹痛;肝氣鬱結,橫逆乘脾,脾運失權可見泄瀉;胃腸氣機阻滯,失於通降可見大便秘結;肝脾不調,腸腑傳導失司,則可見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所以謝雁鳴指出肝脾失調是腸易激綜合症的主要病機。

臨床組方特點

謝雁鳴在臨床組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先歸納總結如下,以供探討。

重視『肝脾失調,不通則痛』,治以調和肝脾為主

脾胃氣機升降有賴於肝氣疏泄條達,若肝氣鬱滯而不能疏達脾胃,則氣機鬱結不通而演變為腹痛。『肝與大腸相通』(【醫學入門】),大腸傳導、變化功能也有賴於肝氣疏泄條達,若肝氣鬱滯而不能疏泄大腸,則可演變為瀉利下重。

四君子湯合四逆散為基礎方

四君子湯出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經典名方,具有補氣,益氣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諸症。四君子湯中人參為君藥,甘溫益氣,健脾養胃,又可充補肺氣,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裏,故人參在健脾養胃同時可濡養大腸津液,助糟粕外排。白朮為臣藥,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滲濕,茯苓、白朮搭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增。甘草為使藥,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藥簡力專,為健脾之基礎方。

四逆散中柴胡疏達肝氣,升脾胃之清陽;枳實瀉熱行氣,降脾胃之濁陰;白芍益陰血,斂肝陰;甘草益太陰之氣,緩急止痛。柴胡配枳實,兩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濁,解郁開結,疏達陽氣。枳實配芍藥,一氣一血,調其血氣。芍藥與甘草相伍,和血利陰,緩急舒攣,調和肝脾。從藥物歸經與功效上看,柴胡芍藥君臣都歸肝經,可以疏肝解郁,柔肝止痛。枳實可以幫助柴胡行氣導滯,甘草調和諸藥。藥雖四味,卻專疏肝解郁,為調肝的基礎方。

炒白朮、防風藥對應用

白朮健脾燥濕,防風具有祛風勝濕、疏肝理脾、昇陽止瀉的功效,可助白朮健脾祛濕止瀉,又可止痛,謝雁鳴在臨床運用上取得較好的療效。相關動物實驗也說明此藥對對PI-IBS大鼠腸機械屏障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合用有協同增效作用。

炒白朮、白芍藥對應用

謝雁鳴認為白芍同白朮補脾,二藥配伍,相使為用,可於土中瀉木,共奏調肝和脾之功效,對於腸易激綜合症起到很好的臨床療效。白朮甘苦溫燥,入脾經,健脾燥濕以助運化;白芍酸寒柔潤,入肝經,長於柔肝養陰以藏血,並能緩急止痛。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朮的化學成分中含有揮髮油,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且其雙向調節功能可使腸管活動恢復至接近正常的水平。炒白朮止瀉、生白朮通便的一物兩用的不同作用。

炙黃芪應用

黃芪補益脾氣、升提中氣,黃芪配合炒白朮能增強白朮的補氣健脾功能。現代研究表明:黃芪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抗疲勞抗菌等作用,還會增強小腸(主要是空腸)運動和平滑肌緊張度,又有促進小腸氧化代謝的作用。

驗案

張某,女,35歲。2018年4月初診。患者自訴間斷左下腹疼痛3年余,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大便後腹痛減輕,煩躁易怒,近期工作壓力較大,睡眠差,嚴重干擾正常生活,故來就診。患者左下腹疼痛,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大便後腹痛減輕,煩躁易怒,近期工作壓力較大,睡眠差,舌淡苔白,脈細。辨證肝鬱氣滯,脾虛不運。治宜調和肝脾,健脾益氣,以四君子湯和四逆散加減。

處方:黨參15克,黃芪15克,白芍20克,茯苓10克,炒白朮30克,炙甘草6克,防風10克,柴胡6克,川芎10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一周後患者腹痛減輕,訴睡眠仍差,給予茯神10克,酸棗仁20克,囑再服7劑後自訴未再腹痛,繼續原方服用一周。(劉光宇 中國中醫科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賀券 發表於 2025-4-17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謝雁鳴教授治療腸易激綜合症(IBS)的學術思想與實踐

腸易激綜合症作為功能性腸病,其治療難點在於症狀複雜且缺乏器質性病變依據。謝雁鳴教授基於"肝脾失調"核心病機,構建了一套理法方藥完備的診療體系,現就其學術特色作系統闡述。

一、病機理論的創新性發展
謝教授在傳統"肝脾相關"理論基礎上,提出"肝-脾-腸軸"動態失衡模型。其創新性在於:
1. 揭示肝鬱致病的三重傳導路徑:橫逆犯脾、下迫腸腑、阻滯氣機
2. 提出"腸腑失濡"新觀點:強調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導致腸黏膜失養
3. 發現症狀波動規律:肝鬱化火則便秘,脾虛濕盛則泄瀉,二者交替出現提示樞機失調

二、方劑配伍的精準化設計
(一)核心方劑架構
1. 四君子湯現代化用:
以黨參易人參,避免溫燥
白朮用量動態調整(便秘者生用,泄瀉者炒用)
加陳皮理氣醒脾,防補藥壅滯

2. 四逆散改良方案:
柴胡醋制減其升發
枳實與枳殼交替使用
白芍用量可達30g以柔肝緩急

(二)特色藥對配伍
1. 白朮-防風組合:
比例3:1時最佳(9g:3g)
防風用量超過6g可能誘發腸蠕動亢進
2. 新增藥對:
烏梅-木瓜:調節腸道平滑肌(便秘減木瓜)
仙鶴草-地榆:修復腸黏膜(便血時加用)

三、個體化調治方案
1. 腹瀉型(IBS-D):
基礎方加肉豆蔻、補骨脂,建立"溫腎-健脾-固腸"三級調控
2. 便秘型(IBS-C):
基礎方加決明子、火麻仁,形成"潤-降-通"遞進治療
3. 混合型:
採用"晨服理氣方,晚用安腸湯"的時辰給藥法

四、現代藥理佐證
研究發現該方案可通過:
1. 調節腦腸肽(5-HT、VIP)水平
2. 改善腸道菌群多樣性
3. 降低內臟高敏感性
其多靶點作用特點與IBS複雜病理機制高度契合。

謝教授特別強調治療需遵循"三階段"原則:急性期重在調肝,緩解期側重健脾,康復期注重心身同調。這種動態診療模式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為功能性胃腸病的中醫治療提供了範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戌時|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