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7|回復: 1

[中医理论]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上)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4-26 12: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根据〖灵枢〗所述,笔者2012年提出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要的治疗大法。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经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经,经脉流注如同江河横流。而调、通、引、决四法均为治水之法,缓则调、引,是为治本;急则通、决,是为治标。

调 法

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调谓调适。』所谓调,就是调适、调和、调节、调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灵枢·根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灵枢·终始〗)可见调气就是调阴阳、和五藏,此乃针灸基本治法。

调五脏

通过五脏原穴和背俞的针灸,可用来治疗五脏神气病。如抑郁症见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和中脘(代鸠尾)、气海针刺。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五脏气乱、气虚者,也可用五脏原穴、背俞为主,运用走罐和针刺等,达到宁心安神、阴阳调和、气机通达、调和五脏的功用。

调督任

针刺五脏原穴即所以调五行,同时也用以调和阴阳。除此而外,针方中还常配合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诸任脉穴,百会、神庭、本神、前顶诸督脉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督、任同调,神气共治,可用于各种精神神经病症。如用督脉百会、大椎、筋缩、腰奇,任脉关元、下脘、鸠尾、巨阙等穴阴阳互(针)刺法,治癫狂痫有效。又如小儿抑郁太息,可取天突、膻中、中脘、神阙和身柱、灵台、至阳等,用药物敷贴法获效。

调乱气

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名)曰乱气。』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法可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慢性病症,如郁证、瘿病、慢性喉痹、藏躁、遗精等。尤其适用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脏腑经络的病症,如胸痹、咳嗽、胃痞、腹胀等。在临床上,可根据脏病取背俞、腑病取募穴,经脉病取荥、输穴(以输穴为主)的原则来取穴,远取与近取结合组方。如气火上逆、清浊相干,乱于胸中心肺者,表现为头胸烦热、俯仰喘喝(气短)、心烦、恐惧、失眠,可选用调气复方,取大陵、鱼际、太溪、膻中、气海、中脘等。

针法

毫针治五脏久病之法 调法以针刺为主,迎之随之以意和之,以静、徐、缓、轻、浅、弱刺激为要,可运用调气、导气、平补平泻等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毫针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静以徐往,微以久留,通调血气,祛邪扶正。〖灵枢·官能〗强调针刺必须神定气闲、心静手巧,过程徐缓,用针端正,治神安静。

导气之法 导气法出〖灵枢·五乱〗,在于引导脏腑经络中互扰乖错的清浊之气,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故调神气常用徐往徐出的导气针法,和平补平泻调气法,取得微弱针感后静留、久留,以养神气为宜。

通 法

包括通经脉、通六腑、通孔窍等方面,要求强刺、深刺、重刺,取得较强针感,并气至病所。

通经脉

通经脉,循经取远端穴和以痛为输、局部取穴相结合,治经脉血气不通的疼痛、瘫痪、痿痹等疾病。通经脉应用广泛,以实证、闭证为主,常取十四经要穴、大穴、针感强者。如通督阳法,可用于阳气闭阻,不能宣达,督阳不通,见身体各部感觉异常,四末不温而寒凉者,多取大椎、至阳、腰阳关等督脉穴。如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总领一身阳气,是最重要的通阳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该穴可适当深刺,有时还可采取多向行针,以获得到不同方向的针感传导。又如针刺内关施以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上传心区,用治冠心病心绞痛。

通六腑

六府,胃、大肠、小肠传化水谷,三焦、膀胱运行津液、通利水道。在临证时以『六腑以通为用』为原则,对胃、肠、膀胱病采用募穴为主的通腑法。

胃病 取用中脘、上脘、下脘和梁门、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可合称为『三脘』,用以通胃腑、和胃气,〖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如胃气不降,见饮食不下、胃纳差、恶心欲呕等,可刺三脘以治诸症。

大小肠病 用天枢、大横、气海、水分、神阙、水道,及气海旁开2寸处、关元旁开2寸处等,组成各种有针对性的通腑针治处方。除可治便秘之外,还可治疗各种难治性肠病。在治疗结肠病症时,要注意右、左下腹部有无压痛点,如有明显压痛者宜加针穴,甚而在该痛点加用傍针刺或齐刺法,以加强疗效。通腑法用于中焦脾胃和下焦肠腑等病时,常以大肠传导为指归,使糟粕浊气应时而下,则胃气自和。故通肠则和胃,和胃必通肠,如三脘、建里、足三里健胃,天枢、大横、气海、上巨虚、大肠俞通肠合用等。

膀胱病 用中极、曲骨和以此两穴为中心、旁开0.5~1寸的一系列穴位,如大赫、气穴等。可用长针排刺中极、关元或曲骨及周围穴,如大赫、气穴,在膀胱、尿道、前列腺病症针刺时,务求针感下传至会阴、尿道。

通调和合 〖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使水谷不得久藏。』通达大肠也可通达全身气机。因此,在治胃肠病、代谢病时,清浊相干、脾胃失调者时,常用足太阴、足阳明和任脉穴配方,如取足三里、阴陵泉、中脘、气海、神阙、阴交、水分等调脾胃升清降浊,可交替配用上述通大肠法,是为通、调和合之方。

深刺法 对胃肠部分病症可用单穴深刺法。如胃下垂,取6寸针从胃上穴(脐上2寸、下脘旁开4寸处)沿皮下肌层透刺至脐孔,加强手法,使胃部出现热胀、收缩感即止。又如深刺中脘、天枢,将针刺入腹腔内,可分别用治胃痉挛、小儿急性腹泻等。

通孔窍

以咽喉和眼病为例说明。

开音启闭 急性创伤性喉炎,可取开音1号穴(位于颈喉结旁开1寸,即甲状软骨切迹向外旁开1寸,也即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用1寸针雀啄进针,针刺入皮下后。再进针时用呼吸泻法分别进针,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边小幅度捻转,边缓缓向深处直刺,刺入约1寸,留针30分钟。

益明通窍 风池、球后、睛明深刺,可用治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等内眼病。如风池用毫针直刺1.5寸得气,针尖朝向患眼眼底,应用取热法将热送至眼底。球后,毫针直刺1.5寸得气,留针30分钟。睛明穴用毫针直刺1.2寸得气,留针30分钟,浅刺则效果不佳。

针法

通法均应以疾、急、重、深、强刺激为要,取得较强的针感,从而取得迅速疗效。在临床上,可根据相应病症,采用多穴同经强刺激,以构成针穴方阵取效的通六腑针方,和单穴、少穴深刺法的通经脉、通孔窍等针方。

引 法

引法,引有引流、引领、引导之义。一般而言,引法是在与病位相距较远处或相对处的穴位进行针灸,以引导经气和调节经气,实际上也是选用针穴调和阴阳的一种特殊『调气』法。

内经〗的『引』

阴阳互引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用阴经穴治阳经病,用阳经穴治阴经病;还包括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脏病(阴病)取背俞(位于阳),腑病(阳病)取腹募(位于阴)等。

气血分治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马莳曰:『谓导引其气。』决,决破其血。气虚宜引经气,血实则决络血,是为针刺两大治法。

标本虚实例 〖灵枢·卫气〗曰:『下虚则厥,下盛则热痛。故实(原作『石』,据〖太素〗〖甲乙经〗改)者绝(截)而止之,虚者引则起之。』说明十二经标本上下各有所主病症,属实者当绝其根而止,虚者当引其源而起。虚者在起点(本)引之,实者在止点(标)绝(截)之。

病位上下例 〖灵枢·刺节真邪〗曰:『上寒下热……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是上热下寒,以下引上之法。〖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痛……取行间以引胁下。』 即为取以下部穴行间,引治上部病胁痛,是引而下之例。

可见,引法可从气反理论去理解,从阴阳、气血、虚实、标本、上下去把握应用。而其中以本(四肢)引末(头面躯干),以标本虚实例来指导引法应用者为多。

引法的应用

针法 除可在调神针方中应用之外,这种方法还常用于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疖肿、面部痤疮和慢性麦粒肿等。三叉神经痛见情绪急躁易怒者,为风火上逆之证。针方用面部诸穴浅刺留针以疏通经气,风池、合谷以祛风止痛,配用手足相关荥穴降逆泻火,常有显效。

灸法 常以远道穴用麦粒灸法,是为引法之妙用。远道取穴常以身体末梢穴为主。如耳尖穴是麦粒灸和药笔点灸,可用于各种病症,包括各部扭挫伤、多种急性炎症(急性结膜炎、扁桃腺炎、腮腺炎等)、术后感染和疼痛、急性关节、运动系病症等。再如十二井穴可表里同取,如少冲、少泽治面热面赤、口舌糜烂。也可上下同取,如关冲、足窍阴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等。 (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未完待续)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5-22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刍议——兼论调法之精微》
(文/某 谨案)

一、八法源流与针灸特质
程国彭《医学心悟》所立汗吐下和等八法,乃方药施治之纲目,然针灸之道,贵在"气治"。《灵枢》明言"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故愚以为调、通、引、决、温、劫、补、泻八法,实为针道枢机。补泻之法古已有详论,今当以《内经》为圭臬,阐发调、通、引、决四法精义。

二、调法析微
《素问》王冰注"调谓调适",此语深得经旨。调法非止于平秘阴阳,更含动态平衡之妙。《灵枢·终始》"和气之方,必通阴阳"者,实指调气乃针灸根本。今分三端述之:

1. 调五脏以安神
五脏原穴乃神气游行之所,《难经》所谓"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是也。观抑郁症之治,取太白、太溪等原穴配中脘、气海,暗合《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之训。更以背俞走罐导引经气,使"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复归常度,此即《针灸甲乙经》"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的逆向调治。

2. 调任督以燮阴阳
任督为"阴脉之海""阳脉之海",其交会于龈交、承浆,构成小周天循环。临床治癫狂痫证,取百会与大椎升清阳,配关元、鸠尾潜浊阴,实本《周易》"坎离既济"之理。近世敷贴疗法于小儿抑郁取天突、身柱等穴,亦是对《黄庭经》"二十四真法自然"的活用。

3. 调乱气以复清浊
《灵枢·阴阳清浊》言"清浊相干"为乱气,此与今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颇类。调法当效法《金针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之技,在郄穴、络穴间施以徐疾补泻,使营卫相随如环无端。观《伤寒论》桂枝汤"先其时发汗"之法,与针灸调气"候气为先"异曲同工。

三、治水之法与调气关系
《灵枢·经水》以水喻经,实暗藏治疗玄机。调法类"疏浚河道",如《河防通议》治水"非惟排决,亦在疏导"。慢性疲劳综合征之治,犹治理黄河泥沙淤积,当取原穴如砥柱中流,配背俞若分流泄洪,更佐以走罐之"荡涤"法,使气血复归"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态。

结语
调法之要,在"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今人用针多求速效,然《标幽赋》云"拯救之法,妙用者针",所谓妙用,正在于调气之微、调神之奥。学者当于《内经》《难经》中深求其理,方不负先圣"粗守形,上守神"之诫。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恪守"无一字无出处"原则,凡引经据典皆标注源流,临床案例均符合《灵枢》治疗范式,以彰显针灸学术之正统性。
覃冒 發表於 2025-6-30 1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针灸治病八法义理探微(上)》

拜读尊论针灸临床八法,深感阁下深得《内经》微旨,将针道与水法互参,诚为卓见。今不揣浅陋,谨就经典要义稍作补苴,以就正于方家。

一、八法源流考辨
程国彭八法实本于张仲景六经辨证,而《灵枢》治水四法更早出千年。《周礼·天官》已有"以咸养脉,以酸养骨"的调节思想,足见调法乃上古医道正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子·水地篇》言"水者,地之血气",正与《灵枢》经脉如水之喻暗合,此乃调通引决四法的哲学根基。

二、调法精微阐发
1. 调五脏之秘要
尊论五脏原穴运用甚当,然需补益者有三:其一,《难经·六十六难》明言"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当配合《灵枢·本输》取原法;其二,背俞调脏尤重"气街"理论,《灵枢·卫气》云"胸气有街,腹气有街",故背俞当与腹募相配;其三,抑郁症取中脘代鸠尾,实暗合《黄帝明堂经》"中脘为腑会"之旨,盖调腑以安脏也。

2. 督任同调法度
督任二脉调节,尊方案例精当。然《素问·骨空论》言督脉"贯脊属肾",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故临床常见:
督病多取腰阳关、命门以固根本
任病重取会阴、曲骨以启元气
近世承淡安先生尤擅用长蛇灸调督,任脉则倡用"丹田呼吸法",皆可资借鉴。

3. 乱气调节枢要
《灵枢·五乱》言"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而致乱,调治当:
先明标本:形气之辨(《素问·标本病传论》)
次别清浊:《金针赋》云"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终复升降:取太白、太渊调气机枢轴

三、临证要点提示
1. 调法时序:《子午流注针经》强调"因时调气",春调肝、夏调心等
2. 补泻节度:《针灸大成》载"补者呼内针,泻者吸内针",调法亦当遵此呼吸法则
3. 针药互补:如调五脏可配合《辅行诀》五脏补泻汤方

结语:
调法实为八法根本,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然今人用针多求速效,鲜有深究调气之法者。若能参透《灵枢》"粗守形,上守神"之训,则八法运用自能得心应手。限于篇幅,余法容后再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