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代學者研究,道家思想為先秦時期普遍的學術基礎,其思想淵源在老子之前已有悠久歷史。它肇始於天官、史官,在先秦時期為諸子百家思想之源。
春秋末年,各諸侯爭雄稱霸,社會動盪不安,處於一個大分化、大變革的時代,這時的周王朝已到了禮崩樂壞、搖搖欲墜的境地,老子看到如此亂局就離開東周王城,西出函谷關,受到關令尹喜的懇請、挽留。做為周王室的拄下史;老子根據自己掌握的大量史料並審時度勢,在函谷關寫下了【道】、【德】兩篇著作(世稱【道德經】或【老子】),由此開創了道家學派。老子之後,文子、列子、莊子等人都學宗老子,傳播道家思想,並發展出楚道家、齊道家、秦道家等支派,留下了【文子】、【列子】、【莊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大量著名經典,匯成了蔚為大觀的道家流派。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而老子就是這一學派的宗師與創始人,他在河洛地區留下的【道德經】著作被後世稱為『救世之說』,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
一、老子【道德經】中的和平觀
道家創始人老子,生活在一個充滿衝突與戰爭的時代。春秋末年,諸侯混戰,民不聊生。老子綜觀社會論述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又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這就是說,戰爭是災難與罪惡,帶給人類的是不祥和,不要選擇戰爭。萬不得已打仗,打勝了也不可以驕傲,不可以逞強。正像一戰、二戰期間,法西斯及日本帝國主義對占領國燒殺掄掠,不可一世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
同時,戰爭具有嚴重的破壞性。老子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①戰爭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使得田園荒蕪,長滿荊棘;戰爭更殺戮了大量的無辜生命,民不聊生。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呢?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②天道公義是富裕有餘者補助貧窮不足者,而人類社會的現狀是貧窮不足者的財富反被富裕有餘者所占有,貧富不均是地球上衝突與戰爭的根源。『道者』就是道家,道家主張富者將多餘財富奉獻給窮者,達成富國與窮國、富人與窮人之間的自然和諧,這樣才可以減少衝突與戰爭。
老子在國際戰略中,主張『小國寡民』,他描述道:『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一種自由的生活啊,沒有政府的干涉,沒有軍隊與武器,也沒有衝突與戰爭。
老子的戰略是反對強暴,主張謙讓、居下、雌柔,達到國家之間的和諧自然關係。他認為大國與小國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人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③大國像江河的下游,讓天下百川在這裡交匯。大國像天下的雌性,雌性常以安靜而勝過雄性,這是因為它居下而能以柔克剛。所以如果大國對小國謙讓,就能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如果小國對大國謙讓,就能被大國所容納……大國謙讓不過是想兼併畜養小國,小國謙讓不過是想要侍奉投靠大國。要使雙方都可以滿足自己的願望,那麼大國尤其應該採取謙讓的態度。④老子精闢的論述,難道不值得當今強國與弱國、大國與小國的領袖們做為座右銘,照此下去,那些橫行全球的霸權主義者推行『小國寡民』政策,個別大國放棄強權,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二、老子『道』與『德』的理論折射出的人生觀
在老子看來,『道』與『德』緊密聯繫,相輔相成。『道』是內在於大化宇宙、茫茫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的規律性的東西,它以師法自然為特徵;『德』是內在於人自身中的、支配人的行為方式的東西,它以遵從『大道』為特徵。對於系國家安危、百姓康樂於一身的執政者和各級管理者來說,既要把握天下『大道』,又要通過堅持不懈的自身修養,提升德性,成為『上德』之人,達到預期的執政成效。
圍繞『德治之道』,老子作了深入闡述。一方面,提出『德治』理念。一是修身以立德的理念。要以博大無私的精神生養、惠愛、統率萬物。要『專氣致柔』。精神專一柔順,復歸於嬰兒的天真狀態,無欲無慮。要『滌除玄覽』,心鏡清虛澄明,不染不垢,無瑕無疵,洞察秋毫。還要『明目四達』。通達事理,洞觀天下,能以大智若愚的『無知』態度靜觀待時,因勢利導。二是修身以致世的『貴身』、『愛身』理念。『貴身』、『愛身』即自重、自愛,不論在何種遭際下始終保持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面對榮寵或辱患,世俗之人都如受到驚恐,以為榮寵尊貴,得之驚喜,失之驚恐;這樣屈膝於勢位富貴之下,奔走於仁途權利之間,或誠惶誠恐,或兢兢業業,保榮華,爭寵幸,心為形役,神為利喪。凡此皆對身外之榮寵、辱患的得失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便是過分看重了榮辱得失。生命人格之尊嚴的自重、自愛,超過對身外榮辱得失的重視,自然不會因榮辱而驚恐,不會視榮辱為『大患』。無驚無患,精神便會升入『無身』忘我,無為無欲的境界,自然可以為天下奉獻自身。
老子『德治之道』對後者產生了深遠影響,開啟了中國古代治國之道中的『德治』傳統。
歷代先賢大都十分強調『至公無私』。炎黃堯舜諸君,不僅倡導而且實踐了『至公無私』的思想,它們實行禪讓,以天下為公。韓非說:『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呂氏春秋】更明確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
古代先賢既重視修德,又注重德化。子產指出:『德,國家之基也。……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德關係着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他明確提出了『為政必以德』的主張。自春秋以來,『為政以德』一直是古代先賢所極力稱道的。
儒、墨、法、道、兵諸家無不主張奮發圖強。勉勵從事,惜節重義。孔子極力提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精神。墨子更把『強』看成是為官執政的基本素質,治理天下的重要條件。他說:『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韓非要求執政者必須不惜『卑身賤體』,『夙興夜寐』地奮力奉事;【晏子春秋】也要求執政者必須勤謹奉事,做到『盡力守職不敢怠,奉官從上不敢惰』。
對氣節和意志問題傳統『德治』思想非常重視。孔子一再強調:『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他還說:『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種貴氣節、重道義的思想。對我們當今的各級當政者仍有振耳發聵的作用。
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如此命題,原因在於:用德作標準,可以區分『君子』與『小人』。『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之,才勝德謂之小人。只有用這樣的標準,才能選拔出真正優秀的為政者,方能定國安邦,順天富民。
二千多年來,道家的『道與德』以及『德、才』觀影響孕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方能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雖久經風雨,而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道德經】中的養生學是人類的『長生不老藥』
老子論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⑤萬物背負陰氣,而懷抱着陽氣,萬物所以能成為萬物皆由於自身的陰陽互抱,而不偏離。若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或兩者離決,萬物自身即不復存在,而向其初始狀態——無、無名、無物復歸。陰陽兩氣互相衝融成為和氣,陰陽兩氣即相互負抱,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之中,相根相生;又在不斷地運動中,相交相衝,交通成和,處於高度平衡和諧的狀態,於是萬物得以生存而顯現出它的無限生機和充沛的生命力。世人多重視陽而忽視陰,從而種下無數的病禍之根,修真者尤應畏之。陰陽有偏便是病,不識陰陽莫妄為,陰陽和諧方是道。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華養生最基本的理論,它貫穿於中醫學的各個方面。其實,五行學說為陰陽的流行衍化,而原之於氣,本之於道。它是傳統大道科學中『天人合一』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
噪音傷人,紅色使人急躁,黑色使人沉重,糖尿病人忌糖,腎臟病人忌鹽,這些都是屬於五色五音五味用之不當的結果。但是,如果用得其正,就會產生有益的效果。可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⑥乃是緣於它們的過度而致的,老子於此提示了五色五音五味與養生的關係。
【道德經】中:『我恆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⑦三寶者,三件法寶也。『慈』居三寶之首,慈愛、慈善、慈祥,大多是大道玄德的自然顯現,以父母慈愛之心來慈愛天下百姓,來慈愛宇宙萬物,自然而然『恆善救人,而無棄人,恆善救物,而無棄物。』⑧那麼,『慈』與養生有什麼關係呢?修煉者都清楚『心正氣順,心平氣柔,心慈氣和,大道自然』。『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人戎兵;不言之聲,疾於雷鼓。』(【管子·內業】)。因此,『慈』是人生之寶。
再個,隨着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環境危機、社會危機、倫理危機、精神危機等等,如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時常受到競爭、就業、困難、逆境等壓力的困擾,道家思想文化中的積極精神對治療這些危機有平衡,調適、撫慰和緩解的作用。人們在生存競爭能力、市場競爭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平衡,盡而產生人們心理的不平衡,道家哲學中的『弱勝強』、『柔勝剛』、『甚愛必大貴,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都能起到撫慰調適人們心靈的作用。對現代社會生活中突出存在地『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欲壑難平的執着欲望產生降壓緩解之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由於經濟社會市場競爭殘烈,正嚴重地扭曲着人的本性,人為『物慾』所異化,就出現了人際關係緊張,心理狀態失衡,折磨着當代人的平靜心靈與和諧生活。道家提出的『身重於物』、『少私寡慾』的人生價值取向,樹立『身外之物』觀念,對調適人們的心理平衡,淡泊名利,緩解利益衝突及權力之爭,促進社會相對穩定都是一種清醒劑。教育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既需要『爭』、『不知足』、『不敢後人』,也需要『知足』、『不爭』、『吾不敢為天下先』。
目前,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為【道德經】是一部救世之書,更有學者稱其為『東方有字天書』。歷代政治家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前後有四位帝王都曾直接參與為該書注釋,毛澤東在其著作中也常摘引老子的哲理名句,這在中外史上尚無二家之學受到如此珍重。其因是它不僅是哲學界立論之核心,也是科學界探究之鑰匙,更是政治家施政之導航。芸芸眾生醫病養生的良方。尤其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從國際上看:戰爭、強權、掠奪;從社會生活上看,權錢交易、私慾薰心、道德虛偽、物慾橫流等現象比比皆是。【道德經】對於穩定社會、淨化世風,整合心態,指導人生更顯得彌足珍貴。可以說:在這個地球上,它是人類不可多得的一劑良藥,堪稱一部『救世之書』,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