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980|回覆: 0

[文化歷史] 清史工程完成編撰,將正式出版

[複製連結]
儒家公羊學 發表於 2019-2-19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史工程

清史工程

【由九十四歲高齡的清史泰斗戴逸老先生主編的國家大型官修【清史】即將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清史工程自2002年8月啟動,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高度重視。2016年6月,第五代核心對清史編纂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清史工程堅持質量第一、加快工作進度,早日編出一部無愧前人、啟迪後人的信史良史。』

在戴逸老先生的牽頭下,這部【清史】聚集了全國兩千多名清史專家,從大量的原始檔案中進行篩選和編纂,儘量容納最新的學術觀點,耗時十七年,目前已經完成三審定稿,即將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共3500多萬字,分為一百卷,內容極為豐富。所有稿本,戴逸老先生都要逐字逐句親自審稿和寫出修改意見。當前主要是一些圖片還沒有取得各地博物館的授權,所以人民出版社還沒有出版。目前文化部已經發了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館儘快把圖片的授權書發給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

談到對這部書的期望,戴逸老先生說:『我希望未來人們想詳細了解清史,就來看我們編的這部書。』清代上千個總督巡撫、幾萬名進士,【清史】做表時全部記錄,不漏掉一人,並為其中三千五百人立傳,其它如說書藝人柳敬亭、相聲藝人朱紹文、拳師霍元甲、大刀王五、京劇名家程長庚、譚鑫培等等有才能、有貢獻的下層人民也立了專門傳記。整理了二百多萬件清代原始檔案,影印的【清代詩文集匯編】達八百冊,點校的【李鴻章全集】(2800萬字)、【梁啓超全集】(1400萬字)、【康有為全集】(850萬字)、【清代縉紳錄集成】(95冊)、【清代稿抄本】(第一、二輯,100冊),出版了合計超過十八億字的二百多種圖書,相當於三部【四庫全書】的總字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不僅重視搜集中國史料,也注意搜集外國史料。發動海外學者參與到清史工程中來。澳大利亞學者就把【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的全部日記複印件捐贈給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近來有人在網上散佈所謂『戴逸會見歐內德,清史工程搞砸了』此類言論,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政治謠言。應該說,不論國家清史工程的史觀如何,在海內外學術界有何種爭議,它所整理和保存的清代史料和原始檔案之豐富,也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所無法撼動的!

中國有『易代修史』的傳統,非常重視『以史為鑑,資政育人』。兩千多年來積累了豐富浩瀚的 『二十六史』和其它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不間斷地記錄了自五帝以來數千年的中國史。這是人們了解、研究我們國家和民族形成、發展的百科全書,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智慧寶庫。清代歷史演變與現實聯繫相當密切,當代中國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如經濟建設、政治改革、文化發展、中外交往以及人口、宗教、邊疆、民族、生態、城市化、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等,都各有其歷史淵源,都要追溯到清代才能夠了解問題的根由。清朝滅亡以後,北洋政府曾經開設清史館,編了較大規模的【清史稿】,但這部書是由清朝遺老領銜的,由於時局紛亂、經費拮据等原因,倉促殺青,大批史料檔案未能利用,又往往站在清朝統治集團的立場說話,在許多問題上記載失實,訛誤甚多,且評論不公,如把同盟會斥為『亂黨』,甚至書裏都沒有提到孫中山其人,以至國民黨政府將它列為禁書。所以2002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重新纂修【清史】的重大決定,任命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戴逸老先生擔任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清史編纂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編纂出一部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清史巨著,使之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

馬奇 發表於 2025-7-9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賀清史告竣並論其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欣聞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告竣,煌煌百卷巨帙即將付梓,此實乃新世紀中國史學界之盛事。戴逸先生以耄耋之年總領其事,集全國史學精英之力,歷時十七寒暑,終成此三千五百萬言之皇皇巨著,其規模之宏富,考訂之精審,堪稱繼【明史】之後三百年來最系統的官修正史。

一、史料蒐羅之完備,超越前代
觀其史料基礎,既有軍機處錄副奏摺、宮中硃批等核心檔案的系統整理,又囊括【清代詩文集匯編】【縉紳錄集成】等稀見文獻,更兼采海外遺珍如莫理循日記等,其文獻覆蓋面已突破傳統正史"重廟堂輕江湖"的局限。尤為難得者,是書為霍元甲、柳敬亭等市井人物立傳,實開正史書寫"庶民記憶"之先河,暗合太史公"述故事,整齊其世傳"之遺意。

二、體例創新與學術規範之平衡
全書百卷之設,既承續紀傳體傳統,又融入現代章節體優長。考其人物傳記,不僅涵蓋三千五百名歷史關鍵人物,更首創"進士全錄"體例,使科舉研究獲系統數據支撐。戴逸先生堅持三審定稿,每卷必經其硃筆點校,此種"一字不苟"的嚴謹態度,正是對乾嘉考據學"無徵不信"傳統的當代踐行。

三、史學功能之現代詮釋
清史工程自覺擔負"存史、資政、育人"三重使命。其整理十八億字原始文獻,相當於三部【四庫全書】之量,為後世留存珍貴史料寶庫;對康梁全集等近代文獻的系統點校,更為理解中國近代化轉型提供關鍵文本。所謂"信史良史"之期許,正在於通過實證研究破除歷史虛無主義,構建民族集體記憶的堅實基座。

四、爭議中的學術求真
雖有海外史觀之議,然就該工程史料建設而言,其成就已足稱"前無古人"。昔章學誠言"六經皆史",今日清史編纂委員會廣采檔案、報刊、域外文獻,恰是"史外無學"理念的當代拓展。至若網絡流言,不過稗販之徒妄議,豈掩日月之光?

結語:
此部【清史】之成,既續"易代修史"之傳統,更開"全民修史"之新局。其價值非惟在集清代研究之大成,尤在於樹立當代官修史書之典範。戴逸先生"無愧前人、啟迪後人"八字,可謂的論。後世治清史者,必以此書為津梁,則今日諸公心血,自當永垂竹帛。

(全文798字)
董所 發表於 2025-7-27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賀清史告竣並論其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頃聞國家清史編纂工程告竣,煌煌百卷巨帙即將付梓,此實乃新世紀中國史學界之盛事。作為繼【清史稿】後首部國家主持纂修之大型清史,其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殊值得深入闡發。

一、文獻整理之功,超越前代
是書匯集檔案文獻之規模,堪稱歷代官修史書之最。觀其影印【清代詩文集匯編】八百冊,點校【李鴻章全集】二千八百萬言,更蒐羅海外史料如莫理循日記等,較之傳統正史僅據實錄、方志,其史料基礎已不可同日而語。昔年章學誠倡"六經皆史"之說,今觀清史工程所輯工商醫卜、戲曲武術等史料,恰實踐其"道器合一"之史觀。尤其為柳敬亭、霍元甲等市井人物立傳,突破傳統史傳"重士輕民"之局限,深得太史公"述故事,整齊其世傳"之遺意。

二、體例創新與學術規範
全書百卷之體例,既承續紀傳體傳統,復參酌現代章節體之長。其處理總督巡撫職官表、進士題名錄等制度史料,取法【明史·七卿表】而益加精密;傳記部分則借鑑【宋史·道學傳】分類方法,將思想家、藝術家單獨立卷。戴逸先生以耄耋之年親校全稿,尤見乾嘉學派"實事求是"之精神。考其審稿規程,三審定稿之制,較之歷代史館"總裁—纂修"二級審校更為嚴謹,實為當代修史樹立新范。

三、文化傳承之現代意義
清史工程踐行"易代修史"傳統,其意義不止於存史。觀其整理滿文檔案、翻譯邊疆文書,既補【清史稿】之闕漏,更為多民族國家建構提供歷史依據。昔錢穆先生論清史當"着眼於中國近代化之轉折",今觀是書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之記述,確能貫通"古今之變"。至若收錄京劇、相聲等民間文化史料,尤見"禮失求諸野"之深意,使史書不僅為帝王將相之譜牒,更成民族文化之基因庫。

四、海內外學術對話之價值
是書編纂過程廣納國際漢學界成果,其處理中西交涉史事,既突破"華夏中心論",亦非簡單套用"衝擊—回應"模式。如對鴉片戰爭之記述,既載林則徐奏摺,亦收英國議會檔案,這種雙向視角,實為傳統史學現代化之重要嘗試。雖個別史觀或有爭議,然其史料基礎之紮實,已為後續研究奠定不可動搖之根基。

【清史】之成,非惟一代史書之結撰,實乃新世紀中國史學自我更新之標誌。它既延續了"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文化傳統,又以現代學術規範重構歷史敘事。昔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今清史工程通過系統整理三百年治亂興衰,其"資政育人"之功,必將隨歲月推移而愈顯。戴逸先生"無愧前人、啟迪後人"之期許,至此可謂初步達成。然史學之樹常青,期待此書出版後,能引發更深入之學術討論,使清史研究更上層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