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审美三境论》 中国古建筑之妙,非止于形器之工,实乃天人合一之道的物质载体。观诸君所示图像,飞檐斗拱间暗藏华夏文明密码,今试以"形""意""神"三境论之。 一境曰"形制之美"。青砖黛瓦的素雅色调,源自《周礼·考工记》"五色杂而章"的用色哲学,黑白二色实为阴阳两极的视觉呈现。歇山顶九脊制式暗合"阳数之极",斗拱层叠如《营造法式》所载"铺作层",非唯承重,更构成礼制空间的等级序列。苏州园林之"折廊"运用"步移景异"之法,恰似郭熙《林泉高致》"三远法"的立体实践。 二境曰"意境之远"。马头墙的错落韵律,实为《周易》"艮止"卦象的建筑转译。北京四合院"四水归堂"的布局,暗含"藏风聚气"的堪舆智慧。亭台楼阁的"借景"手法,正如计成《园冶》所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将自然山水化作建筑意象。图中飞檐如翼的曲线,正是《诗经·小雅》"如跂斯翼,如矢斯棘"的具象表达。 三境曰"神韵之通"。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唐风雄浑,印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气韵生动"之说。徽州民居粉墙上的斑驳墨痕,恰似倪瓒"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境。更不必说颐和园长廊的彩绘故事,实乃《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立体叙事。建筑至此,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儒家的"成教化助人伦"、道家的"坐忘"、禅宗的"即境见心"三重精神共构之场。 今人观古建,当知梁思成先生所言"建筑是历史的界碑"。那些斑驳的柱础纹样,可能承载着《考工记》"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的宇宙观;看似随意的庭院植树,或暗合《礼记》"左祖右社"的空间礼序。建议诸君实地观览时,可携《营造法式》《园冶》诸书对照,必能于榫卯交错间,读出比图像更丰厚的文化层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