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 O- z9 ?7 i" k9 l3 N
% T; Z) }3 o$ G
《东坡易传》,又名《毗陵易传》、《苏氏易传》、《苏长公易解》等,北宋苏轼撰。
! L1 V$ Z4 z3 |0 q7 e& u0 B3 S- n' v! o, M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v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曾作《易传》未成,嘱其子苏轼及苏辙接述其志,苏轼先成,苏辙乃将自己所解部分送于苏轼,故是书可谓集“三苏”治《易》之成果。大约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此后陆续有所修订。因元v党禁,不敢直署苏轼之名,以其卒于常州(古称毗陵),遂题《毗陵易传》。
y7 o. [' K q# t+ G4 |+ ]1 ?) m7 {- R9 z# t
《东坡易传》,共九卷,卷一至卷三释上经,卷四至卷六释下经,卷七至卷八释《系辞传》,卷九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十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著录为十一卷。强调顺应自然之理而又不废人事之功,着重从义理角度进行阐发,同时也不排斥象数的方法,解说时还大量融摄佛、道思想,多举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事以相发明。
. z) R8 h* P8 f' c# N/ ?9 V' w6 Q! y/ ~1 ]4 o% X, ?9 f
朱熹批评该书驳杂,“用释、老之说”,但也承认其“于物理上亦有看得着处”。后李衡作《周易义海撮要》、丁易东作《周易象义》及董真卿作《简易会通》,皆多采苏氏之说。四库馆臣以为《东坡易传》“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盖大体近于王弼之说,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词博辨,足资启发”。(郑任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