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L, N4 e9 Z+ A1 f6 ^7 ]( ~ 
   2 K+ y6 k( ], Z. ]( F
     说匡衡“嗜书如命”,应该不过分。) w0 _( G8 m$ N" S2 F* |. ^, A, ?6 Y. T' O
 匡衡是西汉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东南)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而且很穷。于是,他不得不当雇工来维持生活。然而,饭可以一天不吃,书却不能一天不读。白天在别人家干活儿,自然不能读书,晚上回到家中呢,天早已黑了,又买不起蜡烛,想读书也读不成。3 [+ r6 p1 Q  u( v- e+ `4 d
 
 9 I  {* S6 O% g+ @    怎么办?隔壁邻居家正点着灯,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洞,将邻家的灯光引过来,“以书映光而读之”(事见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这就是成语“凿壁偷光”的由来。! h5 I' [$ A" {2 {. ~9 y0 J# ^
 [6 z8 x& ^) c# F
 后来,他听说同邑富翁文不识家藏书极多,就跑到文家去帮工。匡衡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地干活。过了一段时间,文不识要付给他工钱,他却摇头说不要。文不识奇怪地追问原因,匡衡说道:“如果能将主人家的藏书读个遍,我就很满足了。”文不识大受感动,从此对他另眼相看,不但免费让他读书,最后还将他的工钱折成书价,让他随意挑选最喜爱的书带回去。
 * L) l) i% Q( Q7 S; s& w* l
 , }5 v- [0 t4 V: ]    匡衡大约生活在西汉宣帝、元帝与成帝时期,那时候,写《史记》的司马迁早已去世了。与匡衡大致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另一位史学家褚少孙,补写了部分《史记》,写到《张丞相列传》时,也替匡衡作了传。* S1 \- S$ x9 e" _/ _6 H% f9 T/ T- m& F
 
 [4 B5 V# u' P+ f4 j  c    原来,匡衡的智商并不高,褚少孙说他“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意思是才能低下,多次参加朝廷的考试都没有考中,直至考到第九次时才凑合着中了个“丙科”。
 9 ~1 Z; ~  y: c
 / g1 ]0 |/ E1 p7 U' l2 C! Z( Q% i    所谓“丙科”,就是等外的备用名额。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由于一直在刻苦攻读,痴心不改,他的学业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大学问家。6 I" h) a8 @- O0 j. Z+ h6 H) ]* l
 0 O; P& E+ y, D) H+ ~1 }
 班固《汉书・匡衡传》中的记载就更加详细了,文中说由于匡衡的学问很深,得到不少学者的推荐,并一直被推荐到京城长安,连全国著名的大儒萧望之(萧何的六世孙)等人在对他考核之后,也认为他的学问“精习”、“可观”。于是,他从地方上的“平原文学”一职,被调到中央政府任郎中。% \' W5 {4 N8 z3 u3 p% ^* e
 
 3 x7 m+ W! F+ G    这样一来,他渊博的学问更是派上了大用场,朝廷处理政事有所疑问时,匡衡常常引经据典,细加剖析,说出自己的见解,对施政大有裨益。他的职位也由郎中而博士,由博士而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最后经御史大夫而当上了丞相。
 # p, q! L1 T% c) D' p
 ( A6 A. I+ v8 s    官阶的高低固然不应成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甚至不应成为主要标准。平心而论,匡衡政绩平平,别说是政治家,甚至连“西汉名臣”也算不上。然而,他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班固在他的本传中,大段大段地引用了他写给皇帝的奏章,数量甚至超过了记载其一生“事迹”的文字。
 9 R; H8 E3 j" S9 @4 k2 G. K) Q4 B, R" X" ]4 |
 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开卷”尚且“有益”,苦读一生的匡衡,怎会不成为文章好手,不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