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9 M& c% G" D+ n9 {
4 g: F, S% ^) ]7 h 读过《三字经》的人应该知道这句话:“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这位刘晏小时候是神童,7岁时就才华外露,被唐玄宗授予秘书省正字,也就是说当上了唐政府文化机构的校对。而神童长大后,其才华发展到了财政领域,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代财政奇才。 7 c: Q. ~6 f: {, e
2 Y* V# F: k$ J4 k4 J+ B. g4 ]% a 公元764年,刘晏主管漕运。唐朝漕运的主要功能,就是将粮食从江淮运到长安。刘晏早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就发现漕运的很多问题,于是,他写信向当时的宰相元载反映问题(《遗元载书》)。 ) C D- P" [. Y
/ H* s9 y& s1 K: B7 E, t0 D$ ~ 第一,安史之乱后,中原人烟稀少,五百里之内,仅千余户人家而已。人少,劳力就缺,粮食漕运到这一带,根本找不到人去运。第二,汴水一带水利设施因为战乱失修,“岸石崩”,行船难;第三,河流两岸没有军事守备,盗贼密布,粮船到哪里,贼船也能到哪里;第四,粮船所经地区军阀割据,截留粮食。种种原因导致粮食运输成本极高,往往一船粮食如果能有八成运到长安,主管人就要受优等奖赏。刘晏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小时候正字,长大了要正江山,于是他在信中表明自己的决心:“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 . z5 n9 g1 R! O; x+ c( r
) e2 Y: v+ D% e3 P& p5 y/ t, W! ~/ { 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 Y$ n3 r) j% M+ R5 v' u( b7 {, d4 H+ O" p/ v. _6 \
刘晏的信写到这里就停了,接下来他干实事去了,且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8 W* q- K6 C# {0 p% @' c/ f7 t* p
7 i d& D3 q% u 刘晏发现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文条件各不相同,于是他决定改变原来一路运输到底的做法,而是分段运输:长江的粮船只到扬州,汴水的粮船只到河阴,黄河的粮船只到渭口,渭水的粮船运到太仓,四段水运如同接力赛一般运输粮食。将一段的人物分成四段来完成,压力和损耗当然小得多。同时在沿岸设立粮仓,随机储存粮食,以备转运。
' o& \8 p; `6 U0 {$ O8 ^" P7 t# B/ S& s/ C, ?
运输路程改革了,接下来是物流交通工具的质量问题。刘晏在长江流域的扬子县设立了10个大型造船厂,投入了雄厚的资金。每艘船投入的资金是一千缗,缗就是一贯一贯的钱,每一缗相当于1000文钱,一千缗就是一百万文钱。当时有人就提出异议:“一千缗造两条船都够了,这样虚费太多。”刘晏则不然,说出他的道理:“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7 O0 Y6 w; t1 q( R3 G. p
3 F0 c! M2 c/ [- T; ^+ I
千里运粮不损一斗
2 ?6 i" s3 o( r8 x
' Q( H3 B( J( }8 _0 T 他认为在交通工具的制造上要舍得投重金,造船一事,参与者众多,必须使相关负责人公私费用不缺,然后才不会去扣压造船费用,这样造出来的官船才坚固。他还担心,以后的官员会扣减造船费用,导致船只质量下降。 $ ~( b9 k; y, k! k
7 O" o" u( k% y3 d7 [: u" c- J
运输路线改善,交通工具也质量过关,结果呢?自那以后,每年从江淮运到长安的谷米百万石,没有一斗翻到河水里的,效率提高了,等于成本下降了。
+ a5 x0 N) ~& l/ |: M! Q8 N. u
3 X H2 {% r8 q1 Z5 L& _ 在运输组织上,每十艘船为一个船队,负责管理运输的是部队军官,十次运输平安到达的,要受重赏。不过,高薪也是高压力,漕运主管人在运输途中格外小心,运输几次之后,头发没有不斑白的。当第一批粮船平安达到长安附近水域时,唐朝皇帝在水边开了一场盛大音乐会表示欢迎,对刘晏说:“你简直是萧何呀。”
$ H$ n* i v' g# j6 p. g Y
2 u W& A( M; U A+ n 可惜,一代财相后来被元载诬陷致死。刘晏死了,但他的制度不死,当时天下抓财政的官员都以他为终生的偶像,向他学习,以此维系着唐王朝的财政体系。大约50年后,正如刘晏所担心的,主管漕运的官员将造船费用减掉一半,导致的后果就是船只质量下降岂止一半?从此,漕运船只脆薄易坏,漕运也就废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