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14|回復: 1

[樂曲] 古琴曲:〖半壶纱〗·半城烟雨半城沙,一世流离一世殇

[複製鏈接]
古琴札记 發表於 2018-8-16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词曲:刘珂矣,百慕三石

改编移植:廖妮妮 演奏:廖妮妮

墨已入水渡青花

墨已入水渡青花

墨已入水渡青花,轻揽红霞晚归家。

金乌初起采竹去,悠悠风起埋桑麻。

韶华易去光阴改,半分相思裹袈裟。

十里桃花伴年华,凤冠珍珠挽进发。

轻揽红霞晚归家

轻揽红霞晚归家

檀香拂玉容颜改,空楼随意弄轻纱。

星盘黑白仍未变,仅留一盏芽色茶。

我心山水卿若见,一步一莲上祈天。

浮生岁月催人老,风月一笑尘缘了。

金乌初起采竹去

金乌初起采竹去

〖半壶纱〗是由刘珂矣与百慕三石共同作词作曲,古风歌手刘珂矣演唱的一首歌曲。

颇具禅意的歌词、飘逸流畅的旋律、清雅从容的吟唱,无不蕴藏着一股超凡脱尘的净心能量。

悠悠风起埋桑麻

悠悠风起埋桑麻

"闻香一盏茶,兜揽半壶纱,清韵挽飘逸,养心自成华……"如此的闲情逸致,自然成趣,想必是众多浮华红尘中忙碌漂泊、执着迷茫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份心境。

且不说有多少人真能放下牵绊,自得清净,恐怕能真正读懂这份淡然与智慧的人也未必是多数。

韶华易去光阴改

韶华易去光阴改

正所谓"人生苦短,知音难寻,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滚滚红尘,世事纷繁,人心变得日渐浮躁,难得有几分清净的时候,而这首古琴曲却能给人以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

半分相思裹袈裟

半分相思裹袈裟

半壶纱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

揽五分红霞采竹回家

悠悠风来埋一地桑麻

一身袈裟把相思放下

十里桃花待嫁的年华

凤冠的珍珠挽进头发

檀香拂过玉镯弄轻纱

空留一盏芽色的清茶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

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

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

……

古琴谱


禅茶一味、青花瓷、沧海一声笑、琵琶语、寒山僧踪、云水禅心、小幸运、画心、牧羊曲、菊花台、大鱼、卧龙吟、兰亭序、女儿情、枉凝眉、葬花吟、雨碎江南、红颜劫、菩萨蛮、风居住的街道、钗头凤、但愿人长久、倾尽天下、红颜旧、大悲咒、越人歌、琴师、贝加尔湖畔、倩女幽魂、春江花月夜、烟花易冷、山水情、痴情冢、鸿雁、穿越时空的思念、送别、虫儿飞、长亭怨慢、虞美人、清心普善咒、君生吾未生、星月神话、风雪筑路、芈月传、心经、凉凉、女人花、小城故事、茉莉花……

天生审力 發表於 2025-3-31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半壶纱》琴曲解诂

此曲以青花入墨、红霞归舟起兴,暗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檀香星盘之喻,非徒言物象变迁,实乃《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音声注脚。

考"半壶纱"意象,可溯至宋代禅门"吃茶去"公案。赵州和尚以茶喻禅,此曲以半壶纱茶演绎尘缘,其"芽色茶"三字尤得"一期一会"之昧。廖氏指下"一步一莲"的轮指技法,恰似《华严经》"莲华藏世界"的琴弦显现,七弦间顿现三千大千世界。

刘珂矣词中"半分相思裹袈裟"句,深得王维"行到水穷处"之禅趣。袈裟本为出世之相,相思却是入世之情,二者相裹,正是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间"的现量境界。百慕三石谱中商调转羽调处,暗含"苦空无常"三法印,琴家所谓"声闻缘觉"尽在此中。

今人听此曲,不必强求"风月一笑"的彻悟。但得片刻澄怀,便是《溪山琴况》所言"雪其躁气,释其竞心"的修心之功。琴道贵养中和之气,曲终那缕未散的泛音,恰似东坡《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的千年余响。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6-29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半壶纱》琴曲美学与禅意境界刍议

《半壶纱》作为当代古风音乐之佳作,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刘珂矣与百慕三石的词曲创作,更在廖妮妮古琴演绎中展现出独特的文人美学品格。全曲以"半"为眼,构建出"半壶纱—半城烟雨—半分相思"的意象体系,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精髓。

琴曲开篇"墨入青花"意象,实取法宋代文人画"墨分五色"之理。青花瓷釉里红与水墨交融,恰似琴音中散音与按音的虚实相生。廖妮妮演奏时右手"抹挑勾剔"的技法变化,将"轻揽红霞"的视觉动态转化为"吟猱绰注"的听觉韵律,此乃《溪山琴况》所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之妙境。

歌词中"袈裟""檀香"等释家意象,与"采竹埋桑"的道家隐逸情怀形成双重精神维度。琴曲中段运用"滚拂"技法营造"星盘黑白"的宇宙意象,既暗合《易经》"观天之道"的思维,又通过"芽色茶"的细微物象回归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本体论。这种"即色明空"的艺术表达,正是王维《辋川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当代回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步一莲"的修行意象在琴曲中的转化。演奏者通过"走手音"的连续进退,在音位移动间形成"步步生莲"的音响效果,使《华严经》"一花一世界"的哲学观获得听觉具象。尾声"风月一笑"处的"搯起"指法,以突然的泛音终结全曲,恰似《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顿悟境界。

此曲最得琴道三昧处,在于将现代流行旋律与传统"二十四况"完美融合。如"浮生岁月"乐句中的"淌下"技法,既保持原曲抒情性,又暗含"清微淡远"的审美追求。这种"古法今用"的创作实践,实为当代国乐传承发展的典范。

《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半壶纱》以有限琴器写无限禅机,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形式的新变,更在于延续了中国文人"以艺载道"的精神传统。当最后一个泛音袅袅消散,留给听者的正是庄子"坐忘"般的审美体验——这或许就是当代喧嚣中最珍贵的半壶清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