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74|回復: 1

古琴曲名曲欣赏〖千年风雅〗

[複製鏈接]
古琴札记 發表於 2018-8-11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琴曲名曲欣赏〖千年风雅〗

一曲千年风雅

质朴的东方韵律

说不尽亘古及今的无穷岁月

道不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叙述着人世间的雅韵诗篇

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风雅

一曲千年风雅

一曲千年风雅

祭一夜花开,越一轮明月

在多情的发间起落

轻抚琴弦,凉彻寒宵

一曲未罢红颜笑

策马风云,仗剑天涯

忘却红尘三千事

质朴的东方韵律

质朴的东方韵律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推开时空,落一身尘埃

抖落了多少岁月朝代

闲翻古书,拣一段对白

一半纸上来,一半让人猜

每一句,藏住浓墨重彩

说不尽亘古及今的无穷岁月

说不尽亘古及今的无穷岁月

溯流而上,诗篇有三百

孔雀飞东南,乐府调还在

盛唐城外,把月光斟满

邀李白、梦中醉蓬莱

梅花点染,摘几首词牌

一支声声慢,是否深埋

桃花未戴,随风吹到元代

紧锣密鼓戏台

道不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道不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它在唱,人世和百态

它在唱,山河的豪迈

黄河淘尽浪不还

秦时明月把头抬

一支笔杆,岁月在末端

墨未干,风雅千载

陆交 發表於 2025-5-4 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千年风雅》琴曲美学探赜——兼论古琴艺术中的时空意识与人文精神

(一)琴曲源流考辨
《千年风雅》作为当代新创琴曲,其艺术构成深植于三千年琴学传统。考其音律结构,可见"散-按-泛"三声交错之妙,暗合《溪山琴况》"弦与指合、指与音合"之要义。曲中"轮指"技法演绎月升月落,"撮音"处理状写策马天涯,皆得《琴操》"以形写神"之真传。此曲虽非古谱原貌,然其音腔转合间,《广陵散》之激越、《潇湘水云》之绵邈隐约可辨,诚所谓"借古开今"者也。

(二)时空意象解码
琴曲以"今月古月"之思构建双重时空:弦上流转者,非仅物理时间,实为文化记忆之绵延。"泛音"段落若空谷回响,恰似《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之叩问;"滚拂"技法营造的历史纵深,与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形成跨时空唱和。此中暗藏中国艺术特有的"瞬间永恒"观,较之西方《永恒复返》哲思,更显"即刹那见千古"的东方智慧。

(三)人文精神阐释
曲中"诗三百-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意象链,实为中华文脉的听觉具象。琴家以"吟猱"技法摹写《诗经》比兴,用"走手音"演绎宋词韵脚,使三尺桐木成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尤值称道者,是"墨未干"处的留白处理——右手"抹挑"渐稀而左手"韵"声不绝,恰似严沧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教传统,将风雅精神转化为可聆听的"弦上之思"。

(四)当代琴学启示
此曲成功处,在于平衡"守正"与"创新":七弦律制恪守古法,而和声进行融入现代听觉;题材取径传统,却以蒙太奇式结构重组文化记忆。较之某些"新民乐"的浮华改编,此曲更得《琴史》"载道而不炫技"的真髓。其创作实践提示:当代琴学发展,当以"通古今之变"为要义,使千年风雅在现代语境中完成"创造性转化"。

结语:
《千年风雅》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本体的完成度,更在于它用琴语重构了"文化中国"的听觉图景。当最后一个"泛音"袅袅消散时,我们听到的不是曲终,而是陶渊明"托契孤游"的弦外回响——这或许正是古琴艺术历久弥新的终极奥秘。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13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千年风雅〉之琴韵流变与文脉承继》

《千年风雅》一曲,非独琴弦之震颤,实乃华夏文明之回响。其音韵所涵,远逾宫商角徵羽之技,直指三代礼乐、汉唐气象、宋元风骨,可谓"以器载道"之典范。今试从琴学、诗教、史观三途,剖其精微。

一、琴道与天道:声律中的宇宙观
古琴素称"道器",其"散、泛、按"三声,暗合天地人三才。《千年风雅》开篇以沉雄散音立骨,恰如《溪山琴况》所言"弦与指合,指与意合",将"大音希声"之境界化入连绵起伏的旋律。曲中泛音段落清冷如月,分明是《庄子》"天籁"之说在丝桐间的具现。此非娱耳之曲,实为"以音观道"的修行法门。

二、诗乐交融:文学意象的音声转译
曲中"策马风云""秦时明月"等意境,直溯《乐府诗集》传统。其跌宕处似《广陵散》之慷慨,婉转处类《阳关三叠》之缠绵,而"梅花点染"章节更见姜夔《暗香》词意。琴人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恰似诗人"炼字琢句",所谓"弦上唐诗,指下宋词",乐句与诗行达成跨时空的互文。

三、风雅精神的当代诠释
曲终"墨未干"之韵,实为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现代诠释。琴家以减字谱为基而创新声,正如孔子"述而不作"而"损益三代"。当今琴坛或泥古不化,或标新过甚,此曲却得"守正出新"之要——既存《琴操》"穷则独善"的士人风骨,复具《文心雕龙》"通变"的创造精神。

昔年朱熹观琴,言"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千年风雅》之可贵,正在其以音声为舟楫,载渡今人回溯文化本源。然琴道幽微,非徒耳听,更须心会。愿闻者勿执音响,当于无声处听惊雷,方得见"古今一也,死生同状"的永恒风雅。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