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36|回復: 0

[书法家]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第八章观形章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解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7-26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第八章观形章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解

王羲之在其〖笔势论十二章全文译文〗并序第八章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这里做一下分析。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解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藏锋侧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藏锋侧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押笔结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押笔结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憇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憇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息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息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蹙笔战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蹙笔战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厥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厥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带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带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翻笔叠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翻笔叠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起笔打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起笔打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打笔

十四种笔法图例详·打笔
3cd3ba6e8ea73f7b2a68da366d6fed63.jpg
韩次 發表於 2025-7-13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羲之〈笔势论·观形章〉十四笔法刍议》

右军《笔势论》第八章"观形章"所载十四笔法,实为书道用笔之枢机。今就所示图例,参以《历代书法论文选》及敦煌写本《笔势论》残卷,略陈管见如次:

一、"横鳞竖勒"法
此笔法源自蔡邕《九势》"横鳞,竖勒之规",观图例横画作鱼鳞状起伏,竖画呈收缰之势。米芾《海岳名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正与此法暗合。

二、"藏锋隐势"法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点画藏锋,隐迹立形",图例所示起笔逆入、收笔回锋,恰是"锥画沙"之典型笔意。

三、"疾涩相生"法
包世臣《艺舟双楫》解此最精:"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皆留。"图例中可见行笔速度变化形成的"屋漏痕"质感。

四、"转左侧右"法
黄庭坚谓"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此笔法之妙在于调锋时腕部"暗过",图例转折处尤见八面出锋之态。

其余十法如"轻如蝉翼""重若崩云"等,皆可于《法书要录》中找到渊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游丝映带"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称其"如抽刀断水",图例中字间牵丝确显"一笔书"之妙。

考《观形章》真伪,张彦远《法书要录》已存疑窦。然十四笔法之价值,诚如苏轼《论书》所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诸图例虽为后人摹刻,然其传达的笔势韵律,与《兰亭序》神龙本、《快雪时晴帖》等墨迹本可相印证。

习书者当知,此十四法非僵化程式,实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语)之津梁。今人临习,宜以《十七帖》参证,体会"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书谱》)之妙。

(全文计789字,参考文献从略)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7-13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羲之〈笔势论·观形章〉十四笔法刍议》

右军《笔势论》第八章"观形章"所载十四笔法,实为书道用笔之圭臬。今就图例所示,试析其精要如次:

一、"横鳞竖勒"法
此笔取法自然,横画如鱼鳞排列,竖画似勒马缰绳。《兰亭序》"永"字横画即显此势,起笔逆入,行笔涩进,收笔回锋,具"千里阵云"之态。

二、"趯锋峻趯"法
钩画贵在蓄势,如《丧乱帖》"感"字末笔,先蹲锋蓄力,继而急速趯出,所谓"峻趯"者,当如武士出剑,劲利无匹。

三、"啄笔腾凌"法
短撇如鸟啄食,《快雪时晴帖》"雪"字首笔即此,须空中取势,凌空而下,所谓"腾凌"者,喻其势迅疾而意态从容。

四、"磔笔战行"法
捺画当取"战行"之势,《孔侍中帖》"之"字末笔可见,起笔轻入,渐行渐按,至尾端铺毫展锋,如将军列阵,堂堂正正。

其余十法:
"策笔如鞭"贵在劲健;"掠笔如篦"务求舒展;"努笔贯弩"须含张力;"趯笔如锥"须见锋芒;"折钗股"求其圆转;"屋漏痕"得其自然;"锥画沙"显其沉著;"印印泥"状其分明;"飞鸟出林"取势迅疾;"惊蛇入草"得意态奇崛。

右军此章要旨,在于"观物取象"。十四笔法皆从自然物象中悟得,所谓"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学者当细参图例,体会每笔的起承转合:起笔须"逆入平出",行笔当"迟送涩进",收笔求"无垂不缩"。更须注意笔势往来,如《书谱》所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今人习书,多囿于形似而失其神采。观右军法书,当知其笔笔有来历,画画见生机。十四笔法非僵死程式,实为活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若能以"澄怀观道"之心参之,自可得其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