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18|回復: 0

[诗词赏析] 【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24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

西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西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11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超然台词境中的时空辩证与生命观照——苏轼〈望江南〉哲学意蕴发微》

东坡居士此阕小令,以四十七字构筑起一个极具张力的审美空间。上片"春未老"三字立骨,既点明暮春时令,又以"未老"二字为全词注入动态平衡的生命意识。"风细柳斜斜"五字,以物理学之流体力学观之,实为伯努利原理之诗意呈现——风之细与柳之斜构成力学平衡,而"斜斜"叠字尤见词人观察之精微。

超然台作为地理空间,经词人审美观照转化为哲学空间。"半壕春水一城花"以数理思维构建视觉图式:"半壕"为线性流动,"一城"为面状铺展,二者通过"春水"与"花"的意象并置,形成蒙太奇式的空间叠印。而"烟雨暗千家"更以光线明暗对比,将三维物理空间升华为心理空间,暗合郭熙《林泉高致》"三远法"之"平远"意境。

下片"寒食后"的时间标记,实为宋代《岁时广记》所载改火制度的文学投射。新旧火之替喻,既是对《论语》"钻燧改火"的化用,又暗含《周易》"革故鼎新"的哲学意味。"新火试新茶"五字中两"新"字相叠,形成语义共振,与上片"春未老"形成时空呼应。这种烹茶行为,实为宋代文人"生活美学"的典型体现,与蔡襄《茶录》所载点茶法互为表里。

词中"诗酒趁年华"之结语,表面看是及时行乐的宣言,深层却蕴含《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的哲学沉思。苏轼将儒家"用之则行"的进取精神,与道家"舍之则藏"的退守智慧,通过诗酒意象达成辩证统一。这种"超然"境界,非消极避世,而是历经乌台诗案后对生命本质的透彻了悟。

全词最耐人寻味处,在于将物理时空(春水春花)、制度时空(寒食改火)、心理时空(乡思怅惘)三重维度,通过词律平仄的起伏变化完美融合。每个意象都是多棱镜,既反射自然之光,又折射心灵之影,最终在"超然台"这个精神高地上,完成对有限生命的审美超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