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8|回覆: 1

[何新西方偽史考] 老何一年前的舊論·對朝政策似有必要反思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老何一年前的舊論:

對朝政策似有必要反思

(2017-05-06)

913c3418d23d6e69ced08317ae72c3fa.jpg

1

  印度有核武器,巴基斯坦有核武器,中國從來沒有把要求他們無核化作為外交目標。為什麼中國非要在朝鮮半島提出這個目標?這個目標目前及未來,除非金正恩政權倒台否則絕不可能實現。為什麼還要死磕這個目標?

2

  究其原因,其實因為這是美國為中國設定的目標。這是一個無形的十字架,中國自己背上身了。而且卸不下來了。

  可以反思並對比一下俄羅斯的對朝政策。

  中國與俄羅斯對朝外交的區別在於——中國一直錯誤地以為自己有可能、而且也有義務對朝鮮施加影響力。這也是美國所一直慫恿的,中國真就進了這個套,結果由於朝鮮根本不買賬而處境很尷尬。

  與我們入人轂中不同,俄羅斯的明智則使得他可以超然泰然地坐山觀虎鬥,說些不痛不癢的話,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坐收漁人之利。而中國卻可能陷入泥潭。

  雖然金正恩朝鮮絕不可能成為中國的朋友,但似乎也沒有必要反目成仇。

3

  中國一些年來的親美、事美的非獨立外交思維方式,是在朝鮮半島外交被導入困境的根源。

  美國的最大利益,無過於利用中國在第一線遏制朝鮮,以及利用朝鮮來拘縻和牽制中國。美國原來也在一直利用日本、韓國這樣做。

  利用甚至收買朝鮮牽制中國,這是條件將來允許時,美國絕非不可能採取的政策。

  近日美國國會再次通過強化制裁朝鮮決定,其實美國與朝鮮根本沒有任何經貿關係,這仍然是針對中國而給中國施壓,迫使中國完全斷絕對朝經貿關係,從而使得中國與朝鮮徹底對立。

4

  近期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利用核問題和假打的策略,把多年騎牆的中國對朝政策逼入進退兩難的死胡同。以至現在已經被朝鮮看為潛在的第一敵對國。——反之美國卻隨時可能與朝鮮達成和談協議。

  朝鮮無核化已經是不可能的目標——之所以不可能,因為這個目標直接關係於金政權的生存。有核武器的冷戰以來的全部歷史已經表明,美國絕不會讓自己陷入一場真正的核戰爭。所以中國不應當受其戰術欺騙。

  中國外交應當學習俄羅斯的現實主義方針,永遠不可被任何外國牽制而喪失自主的獨立性,而引來禍水自食苦果。

謝謝閱讀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14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半島無核化目標的地緣政治邏輯——兼答老何舊論之問】

老何先生一年前提出的對朝政策反思,觸及了東亞地緣政治中若干核心命題。本文試從戰略自主性、核不擴散機制的歷史實踐及大國博弈三個維度,對此進行學理辨析。

一、核不擴散機制的雙重標準問題
印巴核問題與朝核問題的不可比性,源於地緣安全結構的根本差異。南亞核擴散發生於美蘇冷戰對峙末期,其時的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尚未形成有效約束力。而朝鮮發展核武直接衝擊的是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為基石的當代國際秩序,中國作為NPT五常締約國,維護半島無核化本質上是捍衛自身參與構建的國際規範。俄羅斯雖表面超然,實則通過能源合作與軍售持續影響平壤,其"現實主義"本質是戰略籌碼不足下的次優選擇。

二、美國戰略牽制論的再審視
將中國對朝政策完全歸因為"入美轂中",存在簡化論之嫌。中國在六方會談中的主導地位(2003-2009)及"雙暫停"倡議(2017)的提出,均體現自主戰略設計。美國對朝制裁確含遏制中國意圖,但中國在嚴格執行聯合國決議的同時,始終保持人道主義物資通道,這種"非對稱反制"恰是獨立外交的體現。歷史經驗表明,1950年代中蘇對朝影響力的消長已證明:半島問題從不存在單一外部主導模式。

三、核威懾與政權生存的辯證關係
金正恩政權將核武與生存權捆綁,本質是冷戰思維的當代延續。但需注意:古巴導彈危機(1962)後,卡斯特羅政權未擁核仍存續至今;利比亞棄核(2003)反致速亡的對比案例,說明政權穩定繫於多重變量。中國堅持無核化目標,既是對東北亞"核多米諾效應"的預防(日本、韓國潛在的核武裝化),更是維護自身"新型國際關係"理念的道義優勢。

四、中俄戰略文化的根本差異
俄羅斯對朝政策的"靈活性"源於其歐亞邊緣地帶的戰略傳統,而中國作為陸海複合型文明,在半島問題上必須兼顧"邊緣地帶理論"與"門戶地帶理論"的雙重要求。所謂"禍水東引"風險,實為未能區分戰術被動與戰略主動:2018年以來中朝領導人五次會晤,證明中國始終掌握着對朝關係的節奏調控能力。

結語:半島無核化目標的戰略價值,不在於其短期可實現性,而在於它確立了東北亞安全博弈的道德制高點與規則制定權。中國外交的"中庸之道",正在於既避免陷入美朝直接對抗,又防止出現美朝越頂和解。老何先生所憂之"戰略被動",實為大國成長必經的壓力測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