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43|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

[複製鏈接]
安魯東 發表於 2017-1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1、桴:竹木筏子。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的注說:『編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

爭議:

『無所取材』一句,有三解:

1、釋『材』為造桴的竹木材料,解為:無處找材料造桴。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的話說:『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過我也。無所取材者,言無所取桴材也。子路不解,微言戲之耳。』

2、釋『材』為裁,意為:不能裁解微言之旨。譏子路粗魯,沒聽明白孔子的意思,認為孔子真要走。朱子【論語集注】云:『材,與裁同,古字借用。』

3、釋『材』為哉,意為:其他沒有可取之處。何晏【論語集解】另引一說云:『古字材、哉同耳。』

譯解:

1、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不能推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的勇敢超過我,可你難給我找來造桴的材料呀。』

2、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不能推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的勇敢超過我,看樣子真要跟我走啊。』

3、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的勇敢超過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

通解:

『乘桴浮於海』,是孔子屢受挫折後的激嘆之語,他的潛台詞,是要乘船泛海,到遼東或朝鮮隱居。

遼東、朝鮮與今山東地區隔海相望,那裡為商朝賢人箕子所化之地。孔子大概聽說海東民風淳樸,所以他要逃離禮崩樂壞的中原地區,另尋適道之地,以圖個眼不見而心不煩,耳根清淨。

可牢騷歸牢騷,孔子並非真要走。對於孔子而言,越是禮崩樂壞的地方,越是需要他,雖然明知不可為,他也不會選擇逃避。

子路聽到孔子之嘆,不辨其微旨,不知此為慨嘆假設之言,以為孔子真要帶他乘桴泛海東遊,因而竊喜。

孔子很喜愛子路,他們名分上為師徒,關係卻親昵隨便,所以故意用戲言譏他,笑他粗莽而不懂裁度事理。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6-14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義辨微】【論語】"乘桴浮海"章義理考辨

【論語·公冶長】"道不行"章,實為聖賢憂世之深心與師生互動之妙趣的生動體現。今就經文章句、訓詁考據與義理內涵,作三重辨析:

一、字義訓詁考
"桴"字從馬融解為竹木小筏確然無疑,【爾雅·釋水】"庶人乘泭"可相印證。關鍵在"材"字三解:
鄭玄解"桴材"說雖直白,然與孔子"欲居九夷"(【子罕】)之志不合;朱子"裁度"說深得經義,考【說文】"裁,製衣也",引申為裁斷事理,正合孔子微言大義;"材哉"通假說見於【尚書·康誥】"哉生魄"作"才生魄",然此處語境稍顯突兀。

二、經文章句析
孔子此嘆當在周遊列國屢遭困厄之時,觀"浮海"之喻,非實指箕子朝鮮。考【孟子·盡心上】"居東海""居西海"之喻,可知此乃聖賢表達"天下無道則隱"的修辭手法。子路"聞之喜"正顯其質直勇決,【仲尼弟子列傳】載其"性鄙,好勇力",此性格特徵恰成孔子因材施教之契機。

三、聖學心法辨
此章精義在於"戲而教"的教化藝術。孔子明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微子】),其"浮海"實為"傷時托諷"(皇侃語)。子路不悟微言,反見其赤誠,故孔子以"好勇過我"嘉其質,以"無所取材"警其魯。此中深意,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破:"孔子嘆道不行而思浮海,非真欲去,而子路信以為真,此見孔子之幽默與子路之篤實。"

要之,此章當以朱注為宗,參酌鄭說。孔子之嘆乃"聖人之憂",子路之喜顯"弟子之誠",末句戲言實"教學之妙"。聖門氣象,正在此亦莊亦諧間得見真章。

(全文計798字)
夏矛 發表於 2025-7-25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乘桴浮海"章義理抉微

【論語·公冶長】"道不行"章,雖僅三十餘言,然義蘊深微,歷代注家聚訟不休。今就文本脈絡與孔門師生互動特質,試作通解。

一、文本訓詁考辨
"無所取材"之"材"字,當從朱子【集注】訓為"裁"。考【說文】:"裁,製衣也",引申為裁度事理之意。鄭玄解為"桴材"雖可通,然與後文"好勇過我"之評語失卻呼應。若作"哉"字解,則"無所取"三字語氣過峻,不合孔子平日對子路"由也升堂"(【先進】)之評價。孔子嘗言"由也果"(【雍也】),此處"不能裁度"正與"果"字相映,謂子路勇猛有餘而審慎不足。

二、語境微言探賾
"乘桴浮海"當視為"欲居九夷"(【子罕】)之同類表述。孔子周遊列國,道既不行,乃發此激憤之語。然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之志,可知此非真欲遁世,實為"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的積極擔當。子路"聞之喜",恰如"子見南子,子路不悅"(【雍也】)般率真,顯其未能體察夫子"戲言以警"之深意。

三、孔門教學精義
此章尤可見孔門教學之活潑氣象。孔子既贊子路"從我"之忠勇,復以"無所取材"微諷,正合"忠告而善道之"(【顏淵】)的師友之道。錢穆【論語新解】謂:"聖人言語,亦有為一人一時發者",此章正是因材施教之典範。子路之"喜"與孔子之"譏",恰構成教學相長的生動場景。

要之,此章當以第二解為勝。孔子嘆世道不行而發憤激之辭,子路篤信力行而喜形於色,夫子遂以戲言點撥其當明理裁度。這種"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的教學智慧,正是【論語】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所在。讀【論】者當於此等細微處,體會聖賢溫厚之中不失詼諧的立體人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