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2|回復: 1

[技藝考古] 古代民俗分类法和动物考古研究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8-10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b5a716cc3287e276c92032b360d0d87.jpg

—————————————————————————————————————————
c476a5af202d19ecb8051eb9baaf0c38.jpg

31cd39ebfa57f2b79a95cb7bbc277369.jpg

全文阅读

古代民俗分类法和动物考古研究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董宁宁 剑桥大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系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6年12月16日)


大缶 發表於 2025-5-7 09:1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下的古代民俗分类与动物考古研究刍议】

董宁宁先生《古代民俗分类法与动物考古研究》一文,以跨学科视野钩沉稽古,实为近年来难得之佳作。笔者试从国学传统出发,对此议题略陈管见。

一、民俗分类的经学渊源
《周礼·春官》所载"以五礼防万民之伪"的体系,实为最早民俗分类范式。太史公《史记·货殖列传》按地域划分民俗,班固《汉书·地理志》更创"风俗篇",皆体现"观风知政"的儒家传统。今之动物考古所见祭祀用牲(太牢、少牢之分)、骨卜习俗,恰可印证《礼记·祭义》"牺牲不成"的等级规制。甲骨文中"豕""犬""兕"等祭牲记载,正与考古遗存形成互证。

二、动物考古的文献印证
《诗经·豳风·七月》"献羔祭韭"与二里头遗址羊骨堆积可相参证。《逸周书·世俘解》载武王狩获"麋五千二百三十五",与殷墟兽骨数量级惊人吻合。尤为可贵者,考古所见商周青铜器纹饰中"饕餮""夔龙"等母题,恰是《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的实物注脚。

三、分类方法的当代启示
传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系辞》)思维,与今之类型学暗合。如《尔雅·释畜》按功能将家畜分为"祭祀""膳羞""戎事"三类,与考古所见祭祀坑、庖厨垃圾、车马坑形成对应。马王堆汉墓《相马经》与出土马骨测量数据的比对,更展现文献与实物的双重证据效力。

四、研究路径的反思
建议未来研究可注意三点:其一,重视《古今注》《荆楚岁时记》等民俗专著中的动物记载;其二,关注《本草纲目》所载动物药用习俗与考古病理学关联;其三,挖掘书画题跋、地方志中的动物图像志资料。

要之,动物考古研究若能与传统考据学相结合,必能开创"二重证据法"新境界。董文已开其端绪,然其中三礼注疏、类书笔记等材料尚可补充,若能融贯经学训诂与科技考古,则庶几可成"格物致知"之现代典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