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2|回覆: 0

儒學與中庸之道的演變與發展

[複製連結]
紀永臣 發表於 2021-11-22 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儒學與中庸之道綜述
* ~/ Q: p. ~2 f9 d" t( _# b1 b/ p, R' e- L* C
1、現實所熟知的【中庸】與中庸之道
# E* I6 q- H% d2 C$ p3 \- p$ c
: {; T$ ]  E) l中庸之道雖然不是儒學的全部,但是儒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要是中庸之道,但有些內容無法與儒學分開,故此我們將儒學與中庸之道合併進行本話題的討論。8 d' K. \+ o' k9 V
7 j6 N. e1 M1 y; L! u
我們現代所理解的中庸之道,主要源於宋代朱熹理學的註解。【中庸】與中庸之道是儒家學說的精髓、繁雜而龐大,根據百度百科的公開資料,我們可以簡單的歸納為:
( i% Z* d: W) F' t9 ?' X7 d. N* X# G& Y* }& p/ n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 P) V4 Q& o; A$ H
  r3 M2 N6 `8 N" p- \( `% `2 R+ m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F- G  h$ B0 P7 M' T# J
+ A- g- j6 V" U- D! P! D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s2 H; f3 |( G; n
- W  H) a, T; ^" ~/ r" ^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S/ ]6 e. |& I! W: m

4 _6 P" S* u+ Y1 L8 X4 Y2、中庸之道的局限性與發展機遇
! Z8 u( R- S. _. B0 x0 o" t
! B0 G! l7 H: D. x- X8 b5 d中庸之道曾經是中國儒學文化的精髓,但經過3000年的演變已經脫離了她本來的意義,成為思想僵化與無所作為的代名詞,在近代100 年裏中庸之道卻備受非議,其中『中庸』在為人處事方面的『明哲保身』是爭論的焦點,激進者們一致認為這是徹頭徹尾的苟且哲學,它教導世人恭順服從。近代知識分子也把『中庸』也與『不求進取』聯繫起來,責難中庸之道是影響中國現代科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受到一些知識分子的抵制與拋棄。. K- K/ a5 B5 b

: d* N& a/ W! I9 w但事實變化無常,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進入一個混亂的時代,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對世界經濟產生極具破壞性的影響,人們對傳統的西方社會價值觀產生懷疑;由西方主導的顏色革命讓中東穆斯林世界進入一個持續的動盪時期;中國則由於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際社會地位快速提高,但由於商品經濟導致的社會信任危機,這成為我們大國崛起的軟肋。因此,世界社會科學界再次把目光轉向入學文化,國學熱已經升溫,更有學者把中庸之道與建設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聯繫起來,希望中國儒學精髓成為世界文明的核心價值觀。- f9 l& V& d  O: j5 W

6 `5 o7 \) e' X) m/ o逐漸升溫的『國學熱』已打開了重歸傳統文化、重建中華文化體系的一條路,打開了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全民格局。但要讓國學或中庸之道引人入勝,成為國人和世界接受,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首先要讓人們能夠讀的懂、理解透中庸之道,其次需要對中庸之道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定義,剔除和修正一些與現代文明不相適應的內容,第三要提出中庸之道的適合範圍和目標人群。這樣才能讓中庸之道不斷完善與發展,成為人類精神社會的共享文明。
9 g0 X. O! Z/ t9 A2 }4 p. R1 z, t) F% g+ N% m: T: S1 ]2 e
二、中庸之道的歷史演變過程
4 z' V! G, h$ ~
& E; B$ v5 R) S% v2 d中庸之道源於西周的『禮』,至今經歷3000多年,按大時代背景歷經三起三落的歷史。其中:# }0 @# T) t- F) W) c$ _' }
9 A& P# h9 [8 x0 ]5 [2 U
1、中庸之道的第一個輝煌時期
' u& q8 E( _- P, q7 K; [" M4 ?$ J8 a4 F( D! Q
第一個輝煌期是西周開國至孔子時代近600年歷史,為當時人類社會最燦爛的文明,標誌性的事件是百家爭鳴和【論語】等諸子百家論著的問世,這個時期的中庸之道得到王侯士族的追捧,成為上流社會的主流。這個輝煌期以周王朝的滅亡為終結。! ^: b9 W+ w$ N4 d8 ~' Z8 C
9 c0 b+ u4 {2 Z8 s# X8 U: e* w
這個期間所說中庸之道,其核心內涵是『仁政』,守衛中庸之道的是治理國家的『君子』。
, k. ^1 q- p. A5 [6 j) @7 Y) O
) s& K' |2 q0 l0 d# ^) f8 V. E) {2、中庸之道的第一個衰落期- e1 w) N1 `' k, o4 t
8 h: {- D: Q& s
第一個衰落期始於戰國時代,以秦國商鞅變法為開端,由於封建勢力的崛起,戰國諸強不願意接受『禮』制束縛謀求發展,因而直接服務於分封制的『禮』制受到削弱,儒學和中庸之道也走向衰落。- W8 }% J& ]# q; P) l

* a% J" r  H! l9 `' U) o4 f$ o  i這期間孟子橫空出世對儒學進行改造形成『孔孟之道』,將儒學學說的主體由『仁政』擴展為『人道』,適用範圍涵蓋了更為龐大的庶民。為儒學和中庸之道的振興奠定了基礎。這期間最典型的事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個衰落期以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為終結。- ~0 @! F! V- j) d# N8 a

0 I+ F4 t. }- W% }3、中庸之道的第二個輝煌期+ ?9 \3 R/ Q5 w1 r8 ^4 a* R, v
' L' g- g8 h3 X, j
第二個輝煌期始於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至東漢末年三國止步,西漢時代是儒學發展的最輝煌的時期,很多著名的儒學專著都是此時完成的,中庸之道的核心論著【中庸】也是此時問世。這個時期與上一個輝煌期有着本質的不同,最顯著是中庸之道的適用範圍從王侯士族走向普通百姓。
& {6 U; |$ i) _' M7 R, @. ^0 U, H; b! ]3 R! T. L8 X
這一時期還發生了一系列對儒學和中庸之道影響深遠的事件,就是佛教、基督教等主要宗教的誕生。宗教把神秘與現實、恐懼與誘惑完美的結合,對民眾更具吸引力,侵蝕了儒學和中庸之道的大部分信眾。這個輝煌期的終結以曹操確立的『王侯將相不再遵守厚葬』為標誌,這一制度徹底封殺了殘存的西周『禮』制。1 ]; `. M2 \3 i) E. a

3 ~7 N8 g& E; U$ O! `( e這個時期的中庸之道,其核心內涵『人之道』,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教』,承擔了宗教的角色。$ \: i8 |7 W) |. I& L

: W- B/ h' O4 O4、中庸之道的第二個衰落期
$ _( Y1 Y5 m8 G) l
0 j% r; A& \# j- F' e" V第二個衰落期與第一個衰落期的起因不同,主要是由於東漢末年的長期戰亂,但最核心的因素是佛教的傳入,佛教的宗旨滿足和人們的神秘感和歸屬感,贏得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普遍認可,直到『唐武宗滅佛』後對佛教的篤信才趨於常態,這個衰落期至至於北宋的建立方結束,期間長達700多年。
5 K/ q% l3 i4 B3 g4 x4 X" z2 ^1 Y3 i& i4 i* g' Q; f( n" u
在這期間有一個重大事件就是科舉制度的誕生,科舉由隋文帝首創,經過唐朝300多年的演變逐漸完善,對儒學和中庸之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第二個衰落期至宋朝的建立截止,宋太祖及整個宋朝都實施崇文抑武、文治天下的策略,儒學得以振興。: c. G8 ]/ Y. v' n, `

$ q! k% i9 u% h5 A9 E5、中庸之道的第三個輝煌期9 ~# |1 P8 B  S" k2 w
/ t/ v3 C5 u5 N( C
第三個輝煌期始於宋太祖『文治天下』策略,至清朝廢除科舉制度至,時間跨度近900年。南宋是儒學和中庸之道發展的黃金時期,受科舉制度的需要,朱熹對儒學核心內容進行大幅度的改進,『四書五經』、『三從四德』等我們現在熟知的儒學經典學說都源於朱熹之手。與前期儒學最大的區別是『治學』,其核心是為科舉制度服務。2 J$ h, k+ Q0 N  V$ |- o( D# V

/ j/ K# J5 _7 Z. _8 x) X正是朱熹這一改變讓儒學躲過了後來的政治變故,由於儒學核心轉向治學,以致後來元朝和明朝的帝王信奉道教,清朝帝王信奉喇嘛教都沒有對儒學產生動搖。
  L1 _  t$ N' a- ?8 K, Q% y5 B5 U) R2 b& Y! H$ z
中庸之道的第三個輝煌時期終結的標誌性事件是廢除科舉,隨之而來的是新文化運動,明確的挑起了反孔的大旗,從此儒學和中庸之道進入第三個衰落期。
5 U; }+ O9 z- j$ w/ U  V$ H! r
' j: ^  H* d% k2 \# ~+ g* l6 [! o, s這個時期的中庸之道,其核心內涵是『治學』。中庸之道是眾多『學子』的『行為之道』。7 m3 O8 ]" ^4 A6 n9 B+ e3 L  }$ G. |
' X) z% v: T6 \' \* T' l' Q
6、中庸之道的第三個衰落期- d- h3 `) _4 j; M) {3 h

; A$ z7 p, o6 Q) n6 n8 b' E9 Z% V第三個衰落期始於廢除科舉,但主要的原因是西方文藝復興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的儒學和文人對外部世界的快速發展的科技革命反應過於遲緩,雖然明朝王明陽的心學提出了對儒學的改進措施,但最終無果而終,令人唏噓不已。後來的事情我們歷歷在目,無需多言。
; N0 O0 C# E: F! C
6 o) A1 c* [' |. U  o( g! |目前儒學和中庸之道還處於衰落期,即使現在逐漸升溫的國學熱和世界上的思想混亂也無法扭轉頹勢,至于于丹講【論語】更是個人的炒作,對弘揚儒學與中庸之道毫無益處。# S0 G$ `- m4 B: S5 E
: @6 u6 C+ A# b+ B3 V" P
因此,振興儒學任重道遠。
5 J" J+ h! x/ ^& p9 q7 |, A+ B  w; z1 [5 N% V- T
三、中庸之道的未來怎樣演變
* y& y; U$ _5 g0 p1 |* `
' Q* e& B) P( e& B. s儒學和中庸之道是人類文明的精髓,經歷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從前期的治國之道(孔子的仁政之說),演變中期的治人之道(孟子的中庸之道),到後期的治學之道(朱子的理學)。儒學的精髓和對儒學的注釋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反觀儒學與中庸之道發展的歷史,儒學的興衰都與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的進步息息相關,儒學與中庸之道的振興必須有人對儒學的核心內涵進行新的注釋,形成新的學說,這樣中庸之道才可以引領社會文明的未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